一、 概述和功能
1.1 网络层功能
- 主要任务: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 传输单位:数据报
- 功能:
- 路由选择与分组转发,即选择最佳路径
- 异构网络互联(依靠路由器)
- 拥塞控制(所有结点都来不及接受分组,而要丢弃大量分组):开环控制(静)、闭环控制(动)
二、转发
2.1 IP数据报格式
- TCP/IP协议栈
- IP数据报格式
- 单位长度:
- 总长度单位是1B
- 片偏移单位是8B
- 首都长度单位是是4B
2.2 IP数据报分片
- 最大传送单元MTU:链路层数据帧可封装数据的上限,以太网MTU是1500字节
- 标识:同一数据报的分片使用同一标识
- 标志:只有两位有意义 x _ _
- 中间位DF(Don’t Fragment):DF=1禁止分片、DF=0允许分片
- 最低位MF(More Fragment):MF=1后面还有分片、MF=0最后一片/没分片
- 讨论MF时,DF必须为0
- 片偏移(13位):较长分组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为8B为单位
2.3 IPv4地址
- IP编址的历史阶段:分类的IP地址、子网的划分、构成超网(无分类编址方法)
2.3.1 分类的IP地址
- IP地址:全世界唯一的32位/4字节标识符,标识路由器主机的接口;:={<网络号>,<主机号>}
- 分类的IP地址
- 特殊的IP地址:不可作为主机/路由器的具体接口
- 路由器对目的地址是私有IP地址的数据报一律不进行转发
- 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n:在专用网连接到因特网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安装了软件的路由器叫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IP地址
- 专用网(源IP地址 + 目的IP地址,即通信的目的地址 + LAN端口号) → NAT转换表(替换源IP地址为NAT路由器地址 + WAN端口号)→ 因特网
- 因特网(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即NAT路由器地址 + WAN端口号) → NAT转换表(替换目的IP地址为专用网地址 + LAN端口号)→ 专用网
2.3.2 子网的划分
- 分类的IP地址的弱点:IP地址空间的利用率有时很低;两级IP地址不够灵活
- 子网划分:将两级IP地址 划分为 三级IP地址
2.3.3 构成超网(无分类编址方法)
三、路由选择
3.1 路由算法
- 路由表/转发表组成:目的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IP地址、接口
- 最佳路由:“最佳”只能是相对于某一种特定要求下得出的较为合理的选择
3.1.1 路由算法分类
- 路由算法分类:静态路由算法(非自适应路由算法)、动态路由算法(自适应路由算法)
- 静态路由算法:
- 管理员收购配置路由信息
- 优:简便、可靠、在负荷稳定、拓扑变化不大的网络中运行效果好,广泛用于高度安全性军事网络和较小的商业网络
- 缺:路由更新慢,不适用大型网络
- 动态路由算法:
- 路由器间彼此交换信息,按照路由算法优化出路由表项
- 优:路由更新快,适用大型网络,及时响应链路费用或网络拓扑变化
- 缺:算法复杂,增加网络负担
- 分类:全局性(链路状态路由算法OSPF,所有路由器掌握完整的网络拓扑和链路费用信息);分散性(距离向量路由算法RIP,路由器只掌握物理相连的邻居及链路费用)
3.1.2 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
- 原因:因特网规模大;部分单位不想透露自己的路由选择协议,但想连入因特网
- 自治系统AS:
- 在单一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这些路由器使用一种AS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和共同的度量以确定分组在该AS内的路由,同时还使用一种AS之间的路由协议以确定AS之间的路由
- 一个AS内的所有网络都属于一个行政单位来管辖,一个自治系统的所有路由器在本自治系统内必须连通
- 路由选择协议分类:
- 内部网关协议IGP:一个AS内使用的,RIP、OSPF
- 外部网关协议EGP:AS之间使用的,B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