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目录
第一章 计算系统概论
第二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第三章 多层次的存储器
第四章 指令系统
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
第六章 总线系统
第七章 外围设备
第八章 输入输出系统
文章目录
- 系列文章目录
- 第六章 总线系统
- 6.1 总线的概念和结构形态
- 6.1.1 总线的基本概念
- 6.1.2 总线的连接方式
- 6.1.3 总线的内部结构
- 6.1.4 当代流行的总线内部结构
- 6.1.5总线结构实例
- 6.2 总线接口
- 6.2.1 信息传送方式
- 6.2.2 总线接口的基本概念
- 6.3 总线的仲裁
- 6.3.1 集中式仲裁
- 6.3.2 分布式仲裁
- 6.4总线的定时和数据传送模式
- 6.5 HOST总线和PCI总线
- 6.6 InfiniBand标准
- 内容
- 总结
第六章 总线系统
6.1 总线的概念和结构形态
6.1.1 总线的基本概念
- 数字计算机是由若干系统功能部件构成的,这些系统功能部件在一起工作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 总线定义:计算机的若干功能部件之间不可能采用全互联形式,因此就需要有公共的信息通道,即总线。
- 总线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互联机构,是多个系统功能部件之间进行数据传送的公共通路。借助于总线连接,计算机在各系统功能部件之间实现地址、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交换,并在争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工作。
- 总线可分为以下几类:
- 内部总线:CPU内部连接各寄存器及运算器部件之间的总线。
- 系统总线:外部总线。CPU和计算机系统中其他高速功能部件相互连接的总线。
- I/O总线:中低速I/O设备相互连接的总线。
1、总线的特性
- 总线的特性可分为:物理特性、功能特性、电气特性、时间特性。
- 物理特性:总线的物理连接方式(根数、插头、插座形状,引脚排列方式)
- 功能特性:每根线的功能
- 电气特性:每根线上信号的传递方向及有效电平范围。
- 时间特性:规定了每根总线在什么时间有效。
2、总线的标准化
- 相同的指令系统,相同的功能,不同厂家生产的各功能部件在实现方法上几乎没有相同的,但各厂家生产的相同功能部件却可以互换使用
- 为了使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功能部件可以互换使用,就需要进行系统总线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总线标准,如PCI、ISA等
- 采用标准总线的优点:
- 简化系统设计
- 简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可靠性
- 便于系统的扩充和更新
- 总线带宽:总线本身所能达到的最高传输速率。
- 一次操作可以传输的数据位数
- 如S100为8位,ISA为16位,EISA为32位,PCI-2可达64位。
- 总线宽度不会超过微处理器外部数据总线的宽度。
- 单位MB/s
6.1.2 总线的连接方式
- 适配器(接口):实现高速CPU与低速外设之间工作速度上的匹配和同步,并完成计算机和外设之间的所有数据传送和控制。
- 速度匹配和同步
- 电平转换
- 串并转换
- 单机系统中总线结构的两种基本类型:
- 单总线:使用一条单一的系统总线来连接CPU、内存和I/O设备。
- 多总线:在CPU、主存、I/O之间互联采用多条总线。
单总线:
- 单总线结构特点:
- 在单总线结构中,要求连接到总线上的逻辑部件必须高速运行,以便在某些设备需要使用总线时,能迅速获得总线控制权;而当不再使用总线时,能迅速放弃总线控制权。否则,由于一条总线由多种功能部件共用,可能导致很大的时间延迟。
多总线:
- 高速的CPU总线:CPU和cache之间采用
- 系统总线:主存连在其上。
- 高速总线上可以连接高速LAN(100Mb/s局域网)、视频接口、图形接口、SCSI接口(支持本地磁盘驱动器和其他外设)、Firewire接口(支持大容量I/O设备)。高速总线通过扩充总线接口与扩充总线相连,扩充总线上可以连接串行方式工作的I/O设备。
- 通过桥CPU总线、系统总线和高速总线彼此相连。桥实质上是一种具有缓冲、转换、控制功能的逻辑电路。
- 多总线结构体现了高速、中速、低速设备连接到不同的总线上同时进行工作,以提高总线的效率和吞吐量,而且处理器结构的变化不影响高速总线。
6.1.3 总线的内部结构
- 早期总线的内部结构如图所示,它实际上是处理器芯片引脚的延伸,是处理器与I/O设备适配器的通道。
- 这种简单的总线一般也由50~100条线组成,这些线按其功能可分为三类:地址线、数据线 和 控制线。
- 早期总线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
- CPU是总线上惟一的主控者。即使后来增加了具有简单仲裁逻辑的DMA控制器以支持DMA传送,但仍不能满足多CPU环境的要求。
- 总线信号是CPU引脚信号的延伸,故总线结构紧密与CPU相关,通用性较差。
6.1.4 当代流行的总线内部结构
- 当代流行的总线内部结构
- 数据传送总线:由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组成。
- 其结构与简单总线相似,但一般是32条地址线,32或64条数据线。
- 为了减少布线,64位数据的低32位数据线常常和地址线采用多路复用方式。
- 仲裁总线:包括总线请求线和总线授权线。
- 中断和同步总线:用于处理带优先级的中断操作,包括中断请求线和中断认可线。
- 公用线:包括时钟信号线、电源线、地线、系统复位线以及加电或断电的时序信号线等。
6.1.5总线结构实例
- 大多数计算机采用了分层次的多总线结构。
- 右图它是一个三层次的多总线结构即有CPU总线、PCI总线和ISA总线。
6.2 总线接口
6.2.1 信息传送方式
- 计算机系统中,传输信息基本有三种方式:
- 串行传送
- 并行传送
- 分时传送
- 出于速度和效率上的考虑,系统总线上传送的信息必须采用并行传送方式。分时传送即总线的分时复用。
- 串行传送
- 使用一条传输线,采用脉冲传送。
- 主要优点是只需要一条传输线,这一点对长距离传输显得特别重要,不管传送的数据量有多少,只需要一条传输线,成本比较低廉。
- 缺点就是速度慢。
- 并行传送
- 每一数据位需要一条传输线,一般采用电位传送。
- 分时传送
- 总线复用或是共享总线的部件分时使用总线
6.2.2 总线接口的基本概念
- 接口是CPU和主存、外设之间通过总线进行连接的逻辑部件。
- 接口的典型功能:控制、缓冲、状态、转换、整理、程序中断。
- 一个适配器的两个接口:一个同系统总线相连,采用并行方式,另外一个同设备相连,可能采用并行方式或是串行方式。 (p198)
6.3 总线的仲裁
- 连接到总线上的功能模块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形态,其中主方可以启动一个总线周期,而从方只能响应主方请求。
- 每次总线操作,只能有一个主方,但是可以有多个从方。
- 为了解决多个功能模块争用总线的问题,必须设置总线仲裁部件。
- 总线占用期:主方持续控制总线的时间。
- 按照总线仲裁电路的位置不同,仲裁方式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
6.3.1 集中式仲裁
- 集中式仲裁有三种:
- 链式查询方式:离中央仲裁器最近的设备具有最高优先权,离总线控制器越远,优先权越低。
- 优点:只用很少几根线就能按一定优先次序实现总线控制,并且这种链式结构很容易扩充设备。
- 缺点:是对询问链的电路故障很敏感,优先级固定。
- 链式查询方式:离中央仲裁器最近的设备具有最高优先权,离总线控制器越远,优先权越低。
- 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总线上的任一设备要求使用总线时,通过BR线发出总线请求。中央仲裁器接到请求信号以后,在BS线为“0”的情况下让计数器开始计数,计数值通过一组地址线发向各设备。每个设备接口都有一个设备地址判别电路,当地址线上的计数值与请求总线的设备地址相一致时,该设备 置“1”BS线,获得了总线使用权,此时中止计数查询。 每次计数可以从“0”开始,也可以从中止点开发始。如果从“0”开始,各设备的优先次序与链式查询法相同,优先级的顺序是固定的。如果从中止点开始,则每个设备使用总线的优级相等。
- 计数器的初值也可用程序来设置,这可以方便地改变优先次序,但这种灵活性是以增加线数为代价的。可方便的改变优先级。
- 在独立请求方式中,每一个共享总线的设备均有一对总线请求线BRi和总线授权线BGi。当设备要求使用总线时,便发出该设备的请求信号。总线仲裁器中有一个排队电路,它根据一定的优先次序决定首先响应哪个设备的请求,给设备以授权信号BGi。独立请求方式的优点是响应时间快,即确定优先响应的设备所花费的时间少,用不着一个设备接一个设备地查询。其次,对优先次序的控制相当灵活。它可以预先固定,例如BR0优先级最高,BR1次之…BRn最低;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改变优先次序;还可以用屏蔽(禁止)某个请求的办法,不响应来自无效设备的请求。因此当代总线标准普遍采用独立请求方式。
- 独立请求方式:优点是响应时间快,即确定优先响应的设备所花费的时间少。对优先次序的控制也是相当灵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