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我的一位老朋友S总,是某世界500强外企中国区运营总监,光年薪就200万,还不包括福利、股票的部分,他比我略长一两岁,我们人生经历相似,所以比较谈得来。
上个月S总突然收到了裁员通知,拿完2N+1赔偿,简单做了交接,就离开了这家服务了7年的公司。
S总倒是很淡定,也表示理解公司的决定,他说:
全球疫情对公司业务影响挺大的,财报刚发出来,资本市场也给了很大压力。CEO提出业绩增长20%,成本降低20%的年度目标。降低成本最快的方式就是裁员了,这次我们这个级别的总共裁了5个,成本一下就降低了一千多万。
的确,裁掉几个成本高的管理层,让他们的backup继任,对公司运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既降低了成本,又给了基层管理者升迁的机会,对资本市场也是个交代,一举多得。这也是许多成熟运作的大公司惯用的管理手段。
S总能够做到外企高层,已经是职场成功人士了,疫情过后找到合适的平台,肯定还能继续发光发热。他既懂得职场规则,也善于在这个规则下做事情,自然发展得不差。
职场如江湖,要想如鱼得水,除了要了解一些台面上的说法和道理,还应该懂得那些虽然不常被挂在嘴边,但却很有现实意义的“水下”认知,今天K哥就和大家聊几点所谓的职场“潜规则”:
01
如果你价值一万块,
就不要做一百块钱的事,哪怕你有空
《韩非子•八经》有这样一句话:“下君尽已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聪明的领导者对手下员工,要人尽其用,能让大家发挥所长。尤其作为资深人士或者管理者,明白这个道理很重要,按这个道理身体力行更重要。做最该做、最匹配自身价值的活儿,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整天被一些低价值、甚至没价值的琐事淹没。
道理说起来都懂,但K哥人在职场这么多年,却没少看到各种“活不配位”的尴尬 :老板天天花心思干中层的活,中层整天昏天暗地地干员工的活, 员工反而天天抱怨公司愿景不明朗、战略不清晰、管理不健全…这不是妥妥的“错配”吗?
张泉灵是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做事雷厉风行,独当一面。离开央视,转型为投资圈的投资人后,还保持着那种“能自己干的事,就不劳烦别人”的习惯,开车、做饭等日常事物,还是自己一手包办。
后来,她背后的投资人不干了,找她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让她必须配车、配保姆。一开始张泉灵还以为投资人是担心自己生活,还试图以“浪费钱,没必要”一类的说法拒绝投资人的安排。但接下来投资人的话,让她真正明白了对方的深意,“我们高薪请你,不是让你省钱、让你干这些没价值的活儿的,你真正要做的,是把一切必要的时间,放在那些匹配你自身价值的事上…”
类似的情况,现代职场中并不少见。记住,如果公司月薪20K请你来做主管,千万别上杆子替请假的前台做迎宾。这种事你做再好、花再多时间都不会加分,只会显得你拎不清、活儿不多,或者你人不重要。这样的事多干几次,老板不找你谈话,就算这老板糊涂。
K哥认识一位摄影师朋友,圈子里小有名气,出工时薪至少大几千。他有个规矩,从自己踏进摄影棚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计时收费。到时候如果客户的道具、灯光没布置好,没关系,他可以坐那里等甲方的人弄好,只要甲方不心疼钱…. 所以对他而言,一般都是人到现场时,客户都已按事先沟通的安排妥当,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构思和按快门,其他一点多余的事都不干,即使中间有转场,所有的对接也都极其丝滑。
这哥们为啥这么牛?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他的价值被人认可,而他只做匹配自己价值的事。
02
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就是让他忙到没有时间成长
废掉一个人,既隐蔽又光明正大的办法,就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如果一个人整天忙得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连加油、充电的时间都没有,那他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慢慢被掏空,然后被淘汰,基本不会有别的可能。
K哥认为,这是最“毁”人于无形的招,虽然这种“毁”不一定出于主观刻意,但客观结果就是让一个人如同仓鼠踩滚轮,看上去一直在忙碌,但其实只是在重复,根本没进步。
不断学习和自我增值,是在这个进步快速、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的基本前提。但不少职场人被领导盯着,被工作压着,从早忙到晚,很少有时间去做额外的充电。这对个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K哥自己带团队,除非有特别紧急的项目,一般不提倡同事没完没了的加班。我在向我的Boss讨论项目进度安排的时候,也会尽量把时间期限框的宽裕一些,希望同事们不要被日常工作塞得太满。如果实在没办法,我也会提醒同事们,尽量在“实战”中有所提升和积累,而不是一味机械性的重复。一份工作可能是一时的,但保持不断自我提升的能力和习惯,却是一辈子的。
K哥自己业余做自媒体,也有很深的体会。这几年几乎每天都在码字,但我却很少有所谓缺乏灵感,写不出东西的时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K哥每天都在读书,都在想办法挤时间来做各种自我提升。一个人在不停输出的同时,一定也要不断的输入,才能实现“能量守恒”。
一个人想太多、做太少是懒惰;而一个人想太少、做太多则会显得愚笨,无止境的重复性、机械性的忙碌,不仅会搞垮身体,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并非好事。
03
作为管理者
你越努力,团队越没有战斗力
被称为20世纪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之一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有些创业者或管理者,却总是有意无意的挑战这一点,总觉得下面人做得不放心,总以为自己有时间教他们,甚至替他们完成,到头来不仅会焦头烂额不讨好,还容易把自己搭进去。
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就是这一类人的典型。史书记载,三国名相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意思是蜀国的大事小情,几乎都要由诸葛亮来做决断。《魏氏春秋》中也有“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的说法,是讲述诸葛亮事必躬亲,连军中处罚二十棍之类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
后来司马懿得知这样的情报后,大胆预测诸葛亮命不久矣,自己根本不用带兵讨伐蜀国了,等熬到诸葛亮死后,蜀国自然会沦为囊中之物。果然,诸葛亮后来活活把自己累死,而蜀国也成了三国中第一个亡国的。
缺乏信任、不敢授权,是职场中很多管理者的问题。总觉得啥事离了自己都办不好,没自己盯着就不放心。
K哥一位前同事,5、6年前辞职创业,开始也是对谁都不放心,对谁都不满意,不仅业务没做起来,还把身体累垮了,落了一身病,没办法只能让老婆辞职帮她。他老婆以前做过管理工作,风格和技术出身的他完全不一样,敢授权敢分润,重点抓住关键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还说服老公给几个核心骨干分了干股,让大家各尽其用,更加尽心尽力。几年后,公司竟然在他老婆手里慢慢发展起来,还拿到了两轮融资。
一个人在牛,每天也就24小时;再肯为自己卖命,最多也只能卖一次;再有才华,也未必比诸葛亮强多少。相信K哥,敢于信任,勇于授权,激发团队的战斗力,才是管理者最大的才华。
04
年少都爱“多巴胺”,中年要懂“内啡肽”
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可以让人兴奋愉悦的物质。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起着奖励某一行为的作用。比如你想要什么,得到了,身体就会分泌多巴胺,让你感到快乐,但它会有成瘾的副作用。
内啡肽,是体内自行产生的一种内源性肽类物质,有镇痛作用。当你做某件事感到非常痛苦时,身体就分泌内啡肽,让你不那么痛苦。这是一种补偿机制,更多的是让人感到精神上的宁静,以及内心的成就感。
两者再做一个更直观的对比:当我们不停地玩游戏,刷手机,或者吃糖喝奶茶的时候,所产生的兴奋感和满足感就是来自多巴胺;当我们通过长跑或其他运动大汗淋漓,通体舒畅时的快感,则是内啡肽带给我们的。
多巴胺的分泌,只要通过不断的、越来越“大剂量”的重复,就可以获取,但内啡肽的分泌就明显要更辛苦些,需要付出一定的心血和汗水。
在职场中多巴胺现象和内啡肽现象同样存在。K哥认识一位自媒体圈的朋友,他做自媒体比我还要早,最开始也是满怀理想,坚持原创,粉丝也积累了一些。但遗憾的是,他还没等来内啡肽,就被多巴胺误入了歧途。
这哥们发现原创太累,而且也不一定每次原创都能产生好的回馈,就开始动摇了,后来竟然干起了剽窃洗稿搬运的事。这种方式当然省心,既“高产”又“高效”。粉丝越来越多,他的多巴胺分泌也就越来越旺,并且明显上了瘾,就想着按这个路子走下去,不再花心思搞原创。即使后来慢慢开始被人揭发举报,他也只是删稿了事,直到后来因屡教不改,被封了号,前功尽弃,一切归零。
K哥自己做自媒体,则完全走的是“内啡肽”路线,我手写我心,坚持原创,即使再辛苦,仍然痴心不改,就等着内啡肽来临的那一刻,过程虽然艰辛,但满足感和成就感却是实打实、经得住考验的。
职场的经验越多,知道的各种“路子”和“外挂”也就越多。但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给你带来“舒适”体验的,到底是多巴胺还是内啡肽。年轻时候还好,上点岁数,阅历多了,也许就会懂得,内啡肽才是正道和王道。
职场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就简单,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和角度。但在职场确实还有很多不宜说透的地方,要靠自己的悟性和眼力劲,慢慢体会。不论称之为大道理也好、潜规则也罢,总之,越早领悟,越有利于自己成长。
号主简介
号主介绍:Mr.K,黄哲铿,国内知名IT管理专家,「顿悟山丘」咨询 创始人,科技媒体「技术领导力」创办人。畅销书《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作者,曾担任壹药网 技术VP、1号店技术总监、海尔农业电商CTO。分享个体成长、团队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科技评论。
- END -
我们的视频号,疯狂上新啦!快来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