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1章 项目建设概述
1.1 建设背景
1.2 建设意义
1.3 现状分析
1.4 建设目标
1.4.1 政务服务标准化
1.4.2 政务服务精准化
1.4.3 政务服务便捷化
1.4.4 政务服务平台化
1.4.5 政务服务协同化
1.5 建设原则
1.6 建设内容
1.7 编制依据
(一)相关法规政策
第2章 总体设计方案
2.1 设计思路
2.1.1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门户
2.1.2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2.1.3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业务运行管理平台
2.1.4 “四级一体”统一支撑平台”
2.1.5 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2.1.6 市级—“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
2.2 建设框架
2.3 总体技术架构
2.3.1 平台技术架构
2.3.2 技术路线设计
2.4 平台部署设计
2.5 平台性能设计
第3章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门户
3.1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
3.1.1 门户设计原则
3.1.2 网站页面设计
3.1.3 网站功能设计
3.1.4 大厅子站设计
3.2 政务服务移动APP
3.2.1 移动大厅首页
3.2.2 办事导航
3.2.3 便民服务
3.2.4 用户中心
3.2.5 接口服务
3.3 政务服务移动审批APP
3.3.1 待办任务
3.3.2 办件查询
3.3.3 办件审批
3.3.4 办件监督
3.3.5 个人中心
3.4 政务服务WAP网页
3.4.1 办事导航
3.4.2 办件查询
3.4.3 办事预约
3.4.4 咨询投诉
3.4.5 公告
3.4.6 官网
3.4.7 排队
3.5 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
3.5.1 微阅读
3.5.2 微服务
3.5.3 微互动
第4章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4.1 综合窗口统一受理系统
4.1.1 咨询登记
4.1.2 业务登记
4.1.3 事项预审
4.1.4 查询打印
4.2 基层公共服务一体化办理系统
4.2.1 审批下放办理
4.2.2 服务运行监督
4.2.3 统计分析
4.3 中介服务管理系统
4.3.1 中介服务事项管理
4.3.2 中介机构管理
4.3.3 服务办件监管
4.3.4 中介资源查询
4.3.5 统计分析
4.3.6 基础信息管理
4.4 综合电子监察系统
4.4.1 风险防控子系统
4.4.2 审批监察子系统
4.4.3 预警纠错子系统
4.4.4 绩效考核子系统
4.4.5 综合查询子系统
4.4.6 数据分析子系统
4.5 电子证照管理平台
4.5.1 证照清单管理子系统
4.5.2 证照签发子系统
4.5.3 监督管理子系统
4.5.4 证照文库子系统
4.5.5 共享管理子系统
4.5.6 证照公共服务网
第5章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业务运行管理平台
5.1 行政权力运行管理子系统
5.1.1 任务处理
5.1.2 预约管理
5.1.3 窗口受理
5.1.4 内部审批
5.1.5 特别处置
5.1.6 办件制证
5.1.7 送达评价
5.1.8 办件监督
5.1.9 办件归档
5.1.10 文书补打
5.1.11 办件删除
5.2 公共服务运行管理子系统
5.2.1 任务处理
5.2.2 窗口受理
5.2.3 内部审批
5.2.4 特别处置
5.2.5 办件制证
5.2.6 送达评价
5.2.7 办件监督
5.2.8 办件归档
5.2.9 文书补打
5.2.10 办件删除
5.3 并联审批子系统
5.3.1 并联配置
5.3.2 并联审批
5.3.3 文书打印
5.3.4 办件删除
5.4 收费管理子系统
5.4.1 收费设置
5.4.2 办件收费
5.5 咨询投诉子系统
5.5.1 待办任务
5.5.2 建议信息办理
5.5.3 投诉信息办理
5.5.4 纠错信息办理
5.5.5 审核单位设置
5.6 综合查询子系统
5.6.1 办件查询
5.6.2 收费查询
5.6.3 制证查询
5.7 统计分析子系统
5.7.1 办件情况区划统计
5.7.2 办件情况机构统计
5.7.3 承诺时限区划统计
5.7.4 承诺时限机构统计
5.7.5 办件评价统计
5.7.6 人员办件统计
5.7.7 申请人数量统计
5.7.8 文书模板打印区域统计
5.7.9 文书模板打印机构统计
5.7.10 办件汇总统计
5.7.11 收费统计
第6章 “四级一体”统一支撑平台
6.1 统一用户管理
6.2 统一权限管理
6.3 统一身份认证
6.4 统一流程管理
6.5 信任授权
6.5.1 区划管理
6.5.2 机构管理
6.5.3 岗位管理
6.5.4 应用管理
6.5.5 权限管理
6.5.6 角色管理
6.5.7 登录管理
6.5.8 身份认证
6.6 工作流管理
6.6.1 流程类型管理
6.6.2 流程环节管理
6.6.3 业务流程信息管理
6.6.4 流程编制
6.7 表单管理
6.7.1 表单模板管理
6.7.2 表单共享管理
6.7.3 视图管理
6.7.4 业务表单接口
6.7.5 表单管理
6.8 文书模板管理
6.8.1 基础表信息设置
6.8.2 可视化文书编辑器
6.8.3 文书模板管理
6.8.4 文书证照管理
6.9 消息管理
6.9.1 消息模板
6.10 通用组件
6.10.1 UI组件
6.10.2 报表组件
6.10.3 数据库中间件
6.10.4 管理通用接口
6.10.5 文件在线编辑预览
6.10.6 数据库监控组件
6.10.7 自动生成代码组件
6.11 数据字典管理
6.12 基础配置
6.13 门户后台管理
6.13.1 用户管理
6.13.2 搜索引擎管理
6.13.3 站点管理
6.13.4 栏目及模板管理
6.13.5 信息管理
6.13.6 访问量统计
6.13.7 配置管理
6.14 通用接口
6.14.1 内部接口
6.14.2 外部接口
6.15 运维管理
6.15.1 基础信息管理
6.15.2 更新包管理
6.15.3 数据库脚本上传
6.15.4 数据库备份还原
6.15.5 日志管理
第7章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7.1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
7.1.1 目录内容
7.1.2 目录管理
7.2 政务信息资源库
7.2.1 人口信息库
7.2.2 法人信息库
7.2.3 政务服务库
7.2.4 公共服务库
7.2.5 中介服务库
7.2.6 监察信息库
7.3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7.3.1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方式
7.3.2 数据交换工具
7.3.3 数据交换管理
7.3.4 集成对接的系统
7.4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7.4.1 数据源管理
7.4.2 数据清洗
7.4.3 数据同步
7.4.4 数据转换
7.5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门户
7.6 政务信息资源应用
7.6.1 在线验证
7.6.2 决策分析
7.6.3 业务协同
7.6.4 审批留痕
7.6.5 材料共享
7.7 数据交换技术标准
7.7.1 机构编码规范
7.7.2 部门前置命名规范
7.7.3 软件部署标准规范
7.7.4 网络硬件及安全规范
7.7.5 交换频率
7.8 历史数据迁移
第8章 智能化实体办事大厅
8.1 二代身份证识别
8.2 样表查询系统
8.3 自助政务一体机
8.4 信息公开服务
8.5 材料电子化
8.6 排队叫号服务
8.6.1 系统功能概览
8.6.2 取号软件功能
8.6.3 功能描述
8.6.4 系统架构
8.6.5 系统体系结构
8.6.6 业务关系图
8.7 短信互动服务
8.8 多渠道评议服务
第9章 无人值守受理区
9.1 设计思路
9.2 总体设计
9.2.1 设计理念
9.2.2 服务流程
9.2.3 服务场景
9.2.4 区域示意
9.2.5 总体功能
9.3 建设效果
9.3.1 社会效益
9.3.2 经济效益
第10章 安全保障平台
10.1 标准规范体系
10.1.1 标准建设依据
10.1.2 标准建设内容
10.1.3 标准规范工作任务
10.2 安全信任体系
10.2.1 物理安全
10.2.2 网络安全
10.2.3 系统安全
10.2.4 应用安全和信息安全
10.2.5 安全管理
10.3 机制保障体系
10.3.1 项目建设保障机制
10.3.2 数据共享保障机制
10.3.3 运行管理机制
10.3.4 应用推广机制
10.4 运维服务
10.4.1 服务形式及响应
10.4.2 服务内容
第1章 总体设计方案
1.1 设计思路
1.1.1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门户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实现多渠道服务,包括网上办事大厅和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和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为自然人、法人提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入口。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公开发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公众提供在线办事导航,提供在线预约、申报、查询、咨询投诉等相关服务。逐步实现政府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和全天候受理,提升各级政府政务服务水平。
建设内容包括网上办事大厅和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
网上办事大厅主要包括: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政务服务移动APP、政务服务移动审批APP、政务服务微信平台和互联网门户后台
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主要包括:智能化政务服务设备和智能化政务服务系统。
1.1.2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政务服务管理包括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综合窗口统一受理系统、基层公共服务一体化系统、中介服务管理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采用统分结合方式建设,一期实现市级政务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申报和统一受理、审核、审批、办结、收费、取件等全流程电子化流转,在完成一期目标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向村级延伸。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应与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对接,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事项等静态信息,通过数据接口实现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单向推送;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动态信息(申请信息、预约信息、咨询信息等),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的双向交互。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本级业务办理系统的双向交互。
1.1.3 “四级一体”政务服务业务运行管理平台
政务服务业务运行管理平台提供行权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权力及公共服务事项的统一受理、业务运行管理包括网上预约、受理、审核、审批、收费、送达、评价等环节的管理,政务服务业务运行管理系统集成大厅各类智能化设备,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办理。
1.1.4 “四级一体”统一支撑平台”
统一支撑平台为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提供了统一的基础技术支撑,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通用应用服务和集成服务,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提供运行平台。保障业务扩展和流程的统一性。统一支撑平台的建设也是为了与省级进行互联对接。
1.1.5 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全市政务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推动全市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交换,逐步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遵循“集约化、节约化、标准化”建设原则。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充分整合利用本地已有数据交换平台(系统)及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构建本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由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基础信息资源库、共享门户、数据共享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组成。
1.1.6 市级—“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
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的建设主要以政务服务办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智能终端设备为基础,通过将周边硬件设备与智能化服务系统进行深度集成,实现事项办理过程当中的智能化、快速化业务处理,以辅助服务设备的建设提高中心服务水平,打造智能化便民办事服务大厅,使公众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提升公众办事体验,提高办事效率。
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建设分为:智能化大厅硬件设备改造和智能化办事服务系统升级改造。
1.2 建设框架
根据省级文件要求及我市建设内容,结合国家《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除省统筹建设的内容外,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由“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政务服务业务运行管理平台、统一支撑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的“1门户4平台1大厅”构成,具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1.3 总体技术架构
1.3.1 平台技术架构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逻辑架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及服务层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1.基础设施层(IaaS,设施即服务)
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平台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支撑,提供主机、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及数据存储、计算服务、负载管理等基础服务。本次项目基础设施由市统一云计算中心的资源池中划拨。
2.数据资源层(DaaS,数据即服务)
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管理,构建政务服务相关的各类基础数据库,同时依托市大数据运营中心,实现政务服务业务数据交换共享,并通过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整合、管理。数据层包括数据源层、数据交换层、数据整合层及数据应用层。
数据交换共享系统为政务服务工作提供全方位数据交换服务,实现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把极度分散、高度相关、前后依存的信息碎片,迅速、及时整合,帮助使用者迅速获得完整、有价值、全方位的组合信息。
3.应用支撑层(PaaS,平台即服务)
应用支撑层为平台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及业务流程引擎、自定义表单引擎,提供统一的基础技术服务支撑。基于B/S设计思路,提供开放性API,本期项目开发的多套应用系统,无需建设用户管理、表单流程等模块,只需调用相关的API。新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仅仅关注业务系统核心内容,无需关注技术支撑内容。
4.业务应用层(SaaS,软件即服务)
应用层是基于支撑平台层架构的面向用户的核心业务系统。包括本次项目所需建设的所有应用系统。后续,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扩充各种智慧应用。
5.用户服务层
提供多种服务渠道,包括线上线下的服务系统,如网上办事大厅以及门户网站,包括PC端、移动端。
6.服务终端
为各类用户提供面向多种设备的多样化访问方式和接口。
7.标准规范体系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是一个集标准信息资源建设、专业业务应用和综合信息服务整合与共享、交换于一体的交互式综合平台。将建设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包括业务处理流程规范、数据标准规范、技术开发规范、管理规范。以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平台配套标准体系,保障平台建设运行的顺利进行。
8.安全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系统安全保障建设、系统运维、应用系统安全性及稳定性运维、日常运维。通过形成完善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及方案,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1章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遵循“集约化、节约化、标准化”建设原则,充分利用各部门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数据交换服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突破了系统和网络的限制,满足同网、异网、网络隔离等多种场景下的数据交换需求。平台主要由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基础信息资源库、共享门户、数据共享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组成。
1.1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
1.1.1 目录内容
部门信息资源目录。部门信息资源目录是对政务部门信息资源的编目。各政务部门结合本部门“三定”方案及部门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在此基础上,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要求,编制并维护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责任方、格式、属性、更新时限、共享类型、共享方式、使用要求等内容,并在有关法律法规做出修订或行政管理职能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更新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凡列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信息必须以电子化形式,按照统一规定和标准,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必要时提供相关开发文档。
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在部门信息资源目录的基础上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依托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为政务服务提供多位一体的数据开放。
主题信息资源目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主题领域,由多部门共建项目形成的主题信息资源,如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维稳等,应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予以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目录由主题信息资源牵头部门负责编制并维护。
1.1.2 目录管理
1.1.2.1 目录分类
平台用户可依据实际的应用需要在资源库下进行目录分类,包括目录分类名称,所属部门,分类编码,分类级别,排序号等信息。
1.1.2.2 目录编目
平台用户按照系统模版编辑资源目录信息,包括目录类别、目录项和目录文字等。其中一级政府资源目录由管理部门维护,用于跨部门、跨层级部门信息共享的索引,二级部门内部目录由部门自己设定,用于部门内部信息共享的索引。
1.1.2.3 目录审核
平台管理人员对各部门提交的目录信息进行审核,包括对共享类别、目录类别、目录项、目录文字、目录流程图、资源目录项中标识符编码的查询显示、可以对数据资源目录项中标识符编码进行修改。
1.1.2.4 目录发布
审核通过的目录将被统一发布,可以供平台用户进行订阅。
1.1.2.5 目录查询
目录查询包括多维度目录查询,可以查看目录下经授权的信息资源。
1.1.2.6 目录权限
平台管理人员为不同用户级别进行授权,满足不同用户对目录浏览、检索的权限要求。
1.1.2.7 目录维护
用户对己发布的资源目录信息进行维护管理,包括对目录删除、停用、更新、重组、备份、恢复等功能,修改的目录需要经过重新审核才可发布。
1.2 政务信息资源库
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全省基础信息资源库,推进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建设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中心,理清信息资源的形态、存放位置、数据量大小、共享范围、数据版本等属性,对数据资源进行数据清洗,赋予统一编码管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库的集中运维管理。通过对接信息资源目录,维护资源分类,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库和目录资源的数据联动、资源定位、目录订阅和数据共享交换等。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全省统一建设,分级使用。条件成熟的市可按照省级标准规范自行建设。
1.2.1 人口信息库
依托公安、卫计等部门数据建设人口信息库(需支持可编辑,可扩充)。并建立数据共享供需列表,在建设过程中,需规范数据源,形成自然人生命周期各节点环节数据。为后期深化应用提供有效支撑。人口证照信息:指自然人的照片、学历、资格证书等电子化的证明材料。
1.2.2 法人信息库
依据工商、财政等部门数据建设法人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系统是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的服务系统,系统整合了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民办非法人、基金会法人五类法人的注册登记信息及组织机构代码信息。
1.2.3 政务服务库
以政府权力清单为依托,建立政务服务信息库,包括政务服务事项库、办理过程库、办事结果库。政务服务信息库的数据存储结构,主要包括政务服务事项基本信息表、服务事项表格、常见问题、办理环节岗位信息表和事项廉政风险点信息表。
1.2.4 公共服务库
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的基本信息为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数据库,包括公共服务事项库,办事过程库以及办事结果库。其主要内容包括的审批事项名称、事项编号、办理类型、申报材料、收费说明、法律依据、法定时限、承诺时限、服务指南等基本信息。
1.2.5 中介服务库
以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资源为基础,建设中介服务库。主要内容包括了:
中介机构信息库、中介信誉信息库、中介服务事项库、询价竞价信息库以及中介服务办件信息库。
1.2.6 监察信息库
基于办件数据,建设监察信息库,包括监察规则库以及监察结果库。内容包括监察规则信息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在违规环节收到的发牌信息等。包括监察规则信息表、发牌信息表等。
1.3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1.3.1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方式
1、前置机交换系统
前置机交换系统主要通过以前置数据库为载体,实现与数据交换平台的桥接。前置交换系统主要通过交换平台传输和接收各部门或委办厅局的交换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准确及时传输。
数据交换前置机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中转平台。数据交换前置机担负着来自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抓取、数据转换、数据封装和消息监听、消息处理等功能。
l 实现各个交换结点之间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
l 及时、自动识别并抽取前置交换库中需要对外发送的数据,交给消息传输系统进行发送。
l 及时从消息总线上提取消息,进行解包和转换,保存到部门前置交换库中。
l 前置机交换系统的数据对接采用数据“落地”对接的方式,交换数据“落地”是指把信息交换整合之间进行交换的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在前置交换节点。此时,前置交换节点承担数据仓库的作用。
2、WebService接口交换系统
Web services可以通过web描述、发布、定位和调用的模块化应用。Web services通过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SOAP)来调用。SOAP是一种轻量级的消息协议,它允许用任何语言编写的任何类型的对象在任何平台之上相互通信。SOAP消息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进行编码,一般通过HTTP进行传输。与其它的分布式计算技术不同,Web Services是松耦合的,而且能够动态地定位其他在internet上提供服务的组件,并且与它们交互。Web services是独立于传输协议的。Web services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来描述通向某个Web服务的接口,拥有支持服务松散耦合的构件,还支持多种协议和传输方式。Web services就没有指定任何新的编程模型,可以继续使用所熟悉的环境,包括JavaEE或CORBA。这还意味着,可以选择使用任何编程语言——C++、Java、Perl。如果说ESB提供了数据交换过程中服务的查找、访问、路由功能。那么WEB Services 提供了服务的封装和调用标准。其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实现。
由平台提供WebServices形式的数据交换服务接口,通过调用交换服务接口实现数字化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3、URL接口调用系统
URL接口调用系统实际上是系统整合和信息共享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交换,而是通过权限认证后调用交换平台或数据中心平台的信息展示功能,由平台根据URL接口调用参数负责查询信息并组成可显示的Web页面,数字化社区管理服务平台直接将页面展示给需要查询共享信息的用户。
4、Socket接口交换系统
Socket接口交换方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数据交换方式,以二进制数据流的方式完成数据的传输。系统既具备服务端,又具备客户端。当系统需要接受来自在交换平台的数据时,就是服务端在实时监听并接受数据。当系统需要通过Socket的方式将数据传输给第三方系统时,平台就可通过Socket客户端交换平台发送数据。
1.3.2 数据交换工具
1.3.2.1 交换核心软件-数据通
实现同一网络环境中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即数据库到数据库,数据表到数据表的数据交换。
数据对接双方的网络可以联通,对数据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数据交换工作质量由对接双方共同来保障。
双方开发人员依据数据对接标准,分别在同网数据交换软件中配置数据交换规则,利用数据通软件在前置机上完成数据交换工作。
1.3.2.1.1产品定位
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即数据库到数据库,数据表到数据表的数据交换,与传统webservice对接方式相比,数据通是数据库层交换,webservice是应用层交换。
1.3.2.1.2产品功能
1、可视化配置数据交换规则,包括数据交换双方数据库、交换表、交换列、交换频率、单次交换数量、是否启用等。
2、按照数据交换规则完成多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交换记录自动归档,交换失败数据重发策略。
3、支持交换数据加密解密,交换工具中内置高效加密解密算法,可以实现数据密文传输。
4、支持SQLSERVER、ORACLE、MYSQL等主流数据库,支持NOSQL数据库HBASE。
5、支持最多100个数据库之间同时交换。
1.3.2.2 跨网数据传输设备-智能化数据交换机
实现专网和政务网的安全联通控制功能,设备是专网和政务网之间摆渡平台,在同一时间设备只与专网或政务网联通,联通时对应网络下的数据方可与平台发生交换,在专网和政务网物理隔离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交换。
1.3.2.2.1产品定位
实现专网和政务网的安全联通控制功能,设备是专网和政务网之间摆渡平台,在同一时间设备只与专网或政务网联通,联通时对应网络下的数据方可与平台发生交换,在专网和政务网物理隔离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交换。
1.3.2.2.2产品功能
1、集中管理15台前置机,实现最多15个专网的数据交换存储。
2、监控各前置机的工作信息,展示数据交换数量,数据交换趋势,对交换状态进行评估。
3、控制前置机的网络连接,同一时间只连接政务网或专网。
Ø 数据中转存储
通过前置机仓库,对内外网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数据进行中转存储,内置sqlserver和mysql数据库,windows文件系统。
单台设备包含15台前置机,最大支持15个内网与外网的数据交换。
Ø 网络切换
按照数据交换管理系统配置的网络切换规则,实现前置机仓库与内网或外网连接,同一时间前置机只能与一个网络联通,只有在网络联通时前置机才能与该网络下的其他系统或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1.3.2.3 防二次录入软件-数据舰
1.
2.
2.1.
2.1.1.
2.1.2.
2.1.2.1.
2.1.2.2.
2.1.2.3.
1.3.2.3.1产品定位
实现浏览器中页面数据的采集和回填。
1.3.2.3.2产品功能
1、可视化配置数据采集和回填规则,包括采集回填的地址、页面元素、操作精确度等。
2、实现浏览器中数据的采集,即对用户在浏览器提交的数据(包含文件)进行选择性的采集,支持采集数据发送失败后自动重发。
3、实现浏览器中页面回填,即实现用户浏览器中的表单信息自动填写,回填所需文件自动下载到本机。
4、数据采集支持IE、谷歌、火狐、360等主流浏览器。
5、数据回填支持IE内核的浏览器。
1.3.3 数据交换管理
1.3.3.1 数据通管理
1.3.3.1.1数据源管理
Ø 连接信息管理
配置数据源获取表、存储过程、函数等信息,用于配置交换的规范、格式。
数据源连接的基本信息维护,包含:数据库类型(SQLServer、Mysql、Oracle、DM)、IP地址、端口、用户名、密码等信息。
数据源信息配置完成后,自动检测数据源是否联通以及参数是否正确。
数据源配置完成后,可以将表、存储过程、函数等信息同步到平台中,用于交换的配置。
Ø 数据源表管理
将已配置的数据源表信息同步到平台中,用于查看表详细信息以及配置交换。
数据源同步表信息,包含:表名、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备注等信息。
数据源表用于交换的输入和输出。
Ø 数据源存储过程管理
将已配置的数据源存储过程信息同步到平台中,用于查看存储过程详细信息以及配置交换。
数据源同步存储过程信息,包含:存储过程名称、参数等信息。
数据源存储过程用于交换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