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简介
经典语句
书籍简介
在抖音上看到此书,顺便看了看。
《三十岁,一切刚刚开始》作者李尚龙。写给敢于探险、敢于突破自己的年轻人的进取之书。人这一生可以有无数种可能。
如果你近期特别丧,或者正处于瓶颈期间,不妨看看。
整体感受:
书中有一些心有戚戚焉,或受启发的观点。 也有些空泛的的说教,感觉多些实际的,有说服力的例子会更好。 对个人而言,更适合做一次性浏览的读物。
《肖申克的救赎》里写道:“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并不是监狱的围墙,而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和习惯。” 写的真好。
经典语句
- 三十岁的艰难、人到中年的焦虑,是每个人都无法阻挡的。跳槽跟换行业是每个中年人所经历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PS: 可能不太经历跳槽或换行业的同学来说, 比较“恐惧”跳槽或换行业。 可能对于处于工作瓶颈期的同学来说, 感觉30岁,35岁是一道坎, 会面临上升瓶颈,裁员,年龄门槛等等限制。
至于30岁,35岁的恐惧如何克服,恐怕只能自己逐渐摸索,突破了,别人给不了确定的答案。
PS: 漫画家蔡志忠:只要不饿死,我就要画上一辈子。 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实在是一大幸事。 毕竟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包括我自己在内)
-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这些年里,选择甚至比努力还要重要。 “如果你还在读高中,高考报志愿时,最好能选择一个大城市;如果你想要考研究生,城市的选择也很重要。虽然大城市有一堆一堆的问题,你或许生活得也没有在家乡那么滋润舒服,但总的来说,那里有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叫作希望。”
PS: 作者这个观点,和其自身经历有关的。 具体到更多人身上, 可能会有不同观点,比如 宁为鸡头 不为牛后。
- 二零后出生了。二零后会怎么看我们九零后呢?嗯,就跟我们看六零后一样。
PS: 世界的发展规律吧。
六零后也有不同类型的老人,或睿智,或固执等等
- 有两种方式可以让人减缓衰老:
第一,寻找一个伟大的目标,用一生完成。当然这个目标要足够大,大到许多人一看到都觉得你太好笑了,比如你要改变世界。
第二,做一件持续升值的事情,直到永远。许多职业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比如作家、老师。越往后,你的职业越值钱
换句话说,你做的这件事,是短期获益的还是长期获益的?你玩儿的是有限游戏,还是无限游戏?你是看着现在,还是盯着未来?
- 你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是不是一定不能成为作家;你学的是英语专业,是不是一定不能成为主持人?
PS: 鲁迅 弃医从文。
还有很多斜杠青年,如苏轼,其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 对这个行业的判断是对的;但对我的判断错了。
- 读书到底是读什么?如果一个人不读书,决定他的价值观的,就是他身边的亲朋好友。倘若他的圈子还很糟糕,那么这个人必然好不到哪儿去。
- 我很怕被人拉着列书单,因为书单应该是很私密的东西,应该是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秘密,对你有用的书,不一定对别人有用,对别人有用的故事,对你而言可能只是鸡汤。
PS: 部分认同。其实别人的书单,也是可以给其他人启发的。
还有一些高分推荐的书,大概率也是大多数看过的人评选来的。总好过于一个人盲目的自己筛选。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单,有自己的喜好,你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 因为富裕不仅包含了有钱,还包含了内心深处的富足与充盈。当你意识到这世界上除了有钱,还有其他有趣的事情时,这就是读书起了作用。
PS: 许多爱读书的人,都在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变成一种能力,最后也成功地赚到钱了。
其实作者的观点有些富于说教或概念了。 这里不妨举出实际有信服力的例子
- 挫折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挫折会让你痛苦,但也会让你更强大。”
PS: 看司马迁对挫折的观点也很明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PS: 对我们的普通人而言呢? 挫折中,会思考真正对长远有意义的事情,会想的更深入,更彻底。
- 曾经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你不必站在五十岁的年龄,悔恨三十岁的生活,也不必站在三十岁的年龄,悔恨十八岁的爱情。
- 人为什么要奋斗?因为你要有选择,你要有说不的权利,你要有不悲伤的权利。
PS: 奋斗,可能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可以有选择权的自由
- 2019年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丢掉了许多执念。比如,我不会再用尽全力把朋友们都绑在身边,不会再因为自己没做成功的事情责怪自己,不会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完美,不会再把自己逼到绝境。
所以,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原谅别人的不体面。
PS: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不要成为完美主义者,否则可能会变得犹豫不决,迟迟不行动;
原谅别人的不体面,本质上这是别人的课题(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课题分离)。 这本质上也是减少自己的烦恼。
- 当你发现现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时,你一定要问,什么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重要的是,你要为你想要的生活,做点什么。
- 最美的消息,因为她的今天总比昨天好,今年比去年棒,哪怕只有一点点。
PS: 书中有段内容,对我自己的启发是——不合群并不见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 无一例外地看到了两个道理:
第一,阶层正在固化;
第二,总有一些人,突破了阶层的固化,实现了个体的超越。
PS: 统计数据对个体不一定正确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提出了穷人的三种思维局限:
(1)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2)不做远期规划;
(3)对超出认知的东西充满执拗和偏见。
PS: 三十多岁,清零开始学习的心态
- 《富爸爸穷爸爸》。企业家父亲却总是说:“你要好好学习,这样以后你就能开自己的公司,创造很多就业机会给别人。你看见好的企业还能收购他们,给更多的人工作机会。” ... 企业家父亲不会这么拘谨,他告诉作者要学会风险控制,一旦在风险控制之内,就用钱大胆地去投资。
- 前些日子,我采访了许多优秀的人,问了他们三十岁前让自己最受益的思维模式是什么。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两个字:反思。
- 好学的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无知的人总觉得别人什么都不知道。
-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过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也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也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段话,放在这个时代,刚刚合适。
- 那怎么分辨一个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呢?很简单,你看他遇到问题时,是按照本能和直觉在问题本身上使劲,还是把视野拉回到整个系统上再使劲。有趣的是,后者的处理方式,往往更反常规。
- 这些年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第一,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要评论,不要干涉;
第二,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要给出要求。
- 斯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写道:“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并不是监狱的围墙,而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和习惯。”
- 人的痛苦并不是别人制造的,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自己欲望的失衡。
- 《中年的意义》,书里用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中年人其实正处在一生中大脑能力的黄金时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心智发展,都正处于人生的最佳状态.
-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当你不想奋斗时,去这三个地方看看:医院、机场和火车站。”这些地方人山人海,这些地方的人有三六九等,你会瞬间感觉到人和人的区别
- 高中结束了,大学才刚刚开始:竞争还在继续,生活还要持续,梦想还要延续,青春还有后续。
ps : 人生的历程 是伴随一声的。 学校只是一个阶段而已。
- 大一那年,他就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大二他参加各种竞赛、考各种证书。大三他参加托福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一次考不过,他就考两次;毕业后,他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现在,他在迪拜的一家驻外公司工作,一个月的工资有两万美金。
PS: 身边人怎么做的,努力的方向也很重要的。
比如出国留学,家里有留过学的,经济基础上可以支持你自费留学的,身边同学朋友有留学的,那么你留学的概率自然大些。反之概率则小。
- 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里提到,在美国,不同阶层的家庭会采用不同的教育逻辑,最后孩子们获得了不同的文化资本,这塑造了孩子们的未来。
- 三十岁,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起点,也是一个容易在工作上遇到瓶颈的时期。
- 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写过:“打败焦虑最好的方式,就是赶紧去做那些让你觉得焦虑的事情。”我总想对你们说:“去做,去干,总比等待要好。”
- 二十多岁时养成的好习惯,都会在三十岁这个节骨眼上,无比地适用。比如坚持锻炼,比如坚持读书,比如对不懂的事情保持谦逊,比如要有追求、要有崇高感,比如要终身学习……
PS: 这些不仅是二三十岁的好习惯,应该是从小到大能持续做的话,都是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