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政府将“数字经济”写入工作报告,到今年两会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列为重点议题,数字化的口号已喊了6年。政策对于数字化的支持越来越坚定,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已将数字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
然而,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所有的讨论将会回归到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
通常,企业会做出以下几种选择:
1
成立内部IT信息化部门
这种方式可让企业对项目有更高的掌控感,能够知晓项目真实进展和风险,也能及时根据业务发展调整方向。此外,自有团队对企业的文化认同和业务细节的了解也更为全面,跨部门的协调沟通更顺畅。
但与此同时,IT部门成本的高企也让许多企业望而止步,即使是最为精简的开发团队,也分为架构师、前后端、测试等岗位,年支出动辄就超百万。
而且,固定的团队意味着“固定”的知识面,团队在专业上的成长不一定能跟得上企业业务发展的步伐,这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笔隐形成本。
2
与外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商合作
与软件服务商进行合作也是时下流行的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方式之一。软件服务商通常提供人力外包、项目外包、成熟产品销售(含SaaS等)多种服务,可让企业以更合理的成本用到更前沿的技术和产品,省去团队搭建的时间,让项目快速落地。
然而,供应商资质良莠不齐,选择若失误,容易造成投资失败,中途更换供应商还会影响项目质量。更为关键的是,过于依赖于外部提供商,会降低企业自身对于新技术与应用的敏感度,丧失应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且企业数字化需要建立的不仅仅是单独的数字系统,而是一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如果企业只是单独建设或外采一些系统,而这些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够互通,那么数字化的整体价值将难以得到体现。
以上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常有的几种选择,它们各有优劣。短期内,企业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相对成本较低,可加速软件上线的周期。但从长远来看,自有团队则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事实上,很多大中型企业会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组合的形式开展数字化实践。那么是否有一种给选择能:
随着数字化浪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新兴的“低代码”相关技术和理念,也正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更多选择与可能性。
什么是低代码
海比研究院在《2022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及选型评估报告》中给出了明确定义(关注万应低代码,在后台回复“行业报告”可以获取低代码行业报告):
低代码是一种面向专业开发群体,采用可视化编程技术,以软件开发思维为底层逻辑的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相较自建传统IT团队,企业使用低代码,可保留建设IT团队将企业需求与自主开发深度融合的优势,而不用花费过高的人力成本;相较与软件公司合作,企业使用低代码可以保留项目落地速度快、保持使用前沿技术的敏捷性,而不用陷入甲乙方协作拉扯的囹圄。
低代码作为一种高效敏捷的技术开发生产力代表,可以让不同经验水平的开发人员, 只需少量代码或无需代码,即可快速构建满足业务需求的数字化应用,降低对开发人员专业年限的要求,其开发过程的可视化也可以让更多业务人员参与进来,有效降低企业数字化门槛,提升效率。
同时,模型驱动型的低代码产品,以万应低代码为例,可提供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所需的全栈式开发和运维能力,让前后端组织协同优化,提升整体效率。
在充斥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敏捷和创新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动辄长达数年的数字化建设周期相比,低代码采用的是可视化编程技术,让开发者利用图形化界面,通过拖拉拽操作,以“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开发软件应用,减少重复的基础搭建工作,极大地降低了应用开发的难度,让企业保持敏捷:
其一,在前期,低代码可以快速构建多个最小可行性产品,帮助企业进行A/B测试,找出最佳践行方案;
其二,在项目中后期,即使遇上重大的需求变更,低代码也可基于其速度快特性支撑项目的及时转变;
其三,低代码本质是一种开发工具,但区别于一门编程语言,低代码通过提供集成能力,链接到IoT、AI、支付等能力(在万应,我们就用连接器功能实现了集成与被集成),企业以低代码为入口,可以打破了固定团队固定知识面的“魔咒”,快速、低成本地使用到各类先进技术。
除降低成本、提高敏捷性外,万应低代码还可以把各种数据沉淀到中台,进行统一处理,然后形成统一数据,再供各系统调用,这将有力地改变当前诸多企业内部数据烟囱林立的局面。且企业基于万应低代码开发出来的应用著作权将归企业自身所有、前端源码可导出,有效解决软件的后期运维难题。
在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之战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有可持续、紧跟变化的IT服务能力。而低代码开发平台,作为一种高效、灵活的开发工具,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