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 操作系统的发展阶段
- 1. 手工操作阶段(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 2. 批处理阶段:同时处理多道程序
- 3. 分时操作系统(Time Sharing System)
- 4. 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System)
- 5. 个人计算机(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 6. 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 7.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发明人是美国人莫克利(John W.Mauchly)和艾特克(J.Presper Eckert)。
- 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
- 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
- 耗电功率约150千瓦,5000次运算/秒
- 缺点:“三高”
- 体积很大
- 耗电量高
- 发热量大
操作系统的发展阶段
- 手工操作阶段
- 人工操作方式
- 脱机输入/输出方式
- 批处理阶段
- 单通道批处理系统
- 多通道批处理系统
- 分时操作系统
- 实时操作系统
- 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1. 手工操作阶段(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人工操作方式
- 纸带打孔输入/输出
- 用户独占全机
- CPU等待人工操作
人工操作一下,CPU执行一下,效率很低
脱机输入/输出方式
- 解决了人机矛盾
- 减少了CPU的空闲时间
- 提高了I/O速度
- 一次只能执行一个程序
先将要执行的作业输入到磁带上,然后再让CPU执行,CPU运行完将结果输出到另外一个磁带上
2. 批处理阶段:同时处理多道程序
- 单道批处理系统(OS前身)
- 自动性
- 顺序性
- 单道性
- 内存中只有一道程序
- CPU需要等待I/O完成
多个人同时将做个程序输入到磁带中,CPU按顺序处理并将结果输出,监督程序(Monitor)来区分多个程序之间的界限,监督程序(Monitor)完成了调度管理,其实此时就是操作系统的前身
多道批处理系统
- 提高CPU利用率
- 可提高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
- 增加系统吞吐量
- 平均周转时间长
- 无人机交互
调度程序将多个任务同时放入内存供CPU计算:调度程序将第一个调度程序读入内存,CPU开始计算,同时调度程序继续读入第二道程序
单道批处理系统与多道批处理系统对比
- 单道批处理系统:主要解决CPU、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 多道批处理系统:主要解决I/O操作时CPU闲置问题
3. 分时操作系统(Time Sharing System)
一台主机连接多个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终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
- 为什么需要分时系统?
- 人机交互
- 共享主机
- 便于用户上机
- 关键问题
- 及时接收
- 及时处理(作业提前进入内存,并能够与用户交互)
分时系统的特征
- 多路性:时间片轮转机制
- 独立性:用户彼此独立
- 及时性:用户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响应
- 交互性:用户可以请求多种服务
分时系统的缺点
- 作业/用户优先级相同,不能优先处理紧急任务
- 只有及时性(在可接受的时间段内作出响应),没有实时性
4. 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System)
系统能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 应用需求
- 实时控制
- 实时信息处理
- 实时任务
- 周期/非周期性实时任务(根据周期性)
- 硬/软实时任务(根据截至时间)
实时、分时操作系统对比
实时操作系统 | 分时操作系统 | |
---|---|---|
多路性 | ✔ | ✔ |
独立性 | ✔ | ✔ |
及时性 | 要求更高 | 以用户能接受的等待时间为准 |
交互性 | ✔ | ✔ |
可靠性 | 多级容错,保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 一般可靠性要求 |
5. 个人计算机(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 单用户单任务
- CP/M、MS-DOS
- 单用户多任务
- Windows1.0-XP
- 多用户多任务
- UNIX OS:Solaris、Linux、Mac
- MS-DOS:Windows 10/11
6. 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 资源共享
- 远程通信
如:各种云服务
分布式操作系统
- 分布性
- 并行性
如:鸿蒙
7.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 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
- 提高任务处理效率
-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 多用户共用同一台计算机的要求
- 实时控制、信息处理、任务处理
- 易用化,降低个人电脑使用门槛
- 共享资源、远程通信
- 分布式并行计算处理大规模计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