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格雷码的应用意义
- 2. 由自然数编码获得格雷码
- 2.1 对称法实现
- 2.2 公式法实现
- 3. 由格雷码解码获得自然数
1. 格雷码的应用意义
学过晶体管知识的朋友们都知道,数据位跳变就相当于硬件电路中的晶体管翻转。许多位同时跳变就相当于多个晶体管同时翻转,会导致电路中出现很大的尖峰电流脉冲,从而导致数据不稳定。
在一组数的编码中,若任意两个相邻的代码只有一位二进制数不同,则称这种编码为格雷码(Gray Code),另外由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也仅一位数不同,即“首尾相连”,因此又称循环码或反射码。在数字系统中,常要求代码按一定顺序变化。例如,按自然数递增计数,若采用 8421 8421 8421码,则数 0111 0111 0111变到 1000 1000 1000时四位均要变化,而在实际电路中, 4 4 4位的变化不可能绝对同时发生,则计数中可能出现短暂的其它代码( 1100 1100 1100、 1111 1111 1111等)。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路状态错误或输入错误。使用格雷码可以避免这种错误。格雷码有多种编码形式。
其重要特征是一个数变为相邻的另一个数时,只有一个数据位发生跳变,由于这种特点,就可以避免电路中出现亚稳态而导致数据错误。简而言之,格雷码的一位改变特征减小了电路出错概率,实际很多场合也用到了格雷码。
四位格雷码如下图所示:
更多内容,可见百度百科「格雷码」。
2. 由自然数编码获得格雷码
leetCode当中关于格雷码的生成有:89. 格雷编码、1238. 循环码排列
2.1 对称法实现
当是 0 0 0位格雷码时,格雷码序列即为 [ 0 ] [0] [0]。
如果我们获取了 n − 1 n-1 n−1位格雷码序列,并记为 G n − 1 G_{n-1} Gn−1,可以使用它构造获得 n n n位格雷码序列 G n G_n Gn。具体方法如下:
- 将 G n − 1 G_{n-1} Gn−1复制一份并进行反转,记为 G n − 1 T G_{n-1}^T Gn−1T;
- 将 G n − 1 T G_{n-1}^T Gn−1T中每个元素的第 n − 1 n-1 n−1个二进制位均从 0 0 0变为 1 1 1,得到 ( G n − 1 T ) ′ (G_{n-1}^T)' (Gn−1T)′。这里最低的二进制位为第 0 0 0个二进制位;
- 将 G n − 1 G_{n-1} Gn−1和 ( G n − 1 T ) ′ (G_{n-1}^T)' (Gn−1T)′进行拼接,得到 G n G_n Gn。
证明如下:
- 由于 G n − 1 G_{n-1} Gn−1是 [ 0 , 2 ( − 1 ) [0, 2^{(-1}) [0,2(−1)的排列,那么其中每个元素的第 n − 1 n-1 n−1个二进制位都是 0 0 0。进而, ( G n − 1 T ) ′ (G_{n-1}^T)' (Gn−1T)′是 [ 2 n − 1 , 2 n ) [2^{n-1}, 2^{n}) [2n−1,2n)的排列,所以 G n = G n − 1 + ( G n − 1 T ) ′ G_n=G_{n-1}+(G_{n-1}^T)' Gn=Gn−1+(Gn−1T)′就是 [ 0 , 2 n ) [0,2^n) [0,2n)的排列;
- 对于 G n − 1 G_{n-1} Gn−1和 ( G n − 1 T ) ′ (G_{n-1}^T)' (Gn−1T)′的内部,每对相邻整数的二进制恰好有一位不同。对于 G n − 1 G_{n-1} Gn−1最后一个数和 ( G n − 1 T ) ′ (G_{n-1}^T)' (Gn−1T)′第一个数,它们只有第 n − 1 n-1 n−1个二进制位不同。对于 G n − 1 G_{n-1} Gn−1第一个数和 ( G n − 1 T ) ′ (G_{n-1}^T)' (Gn−1T)′最后一个数,它们也仅有第 n − 1 n-1 n−1个二进制位不同。
因此, G n G_n Gn就是满足要求的 n n n位格雷码序列。对应的cpp代码为: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grayCode(int n) {
vector<int> ans;
ans.push_back(0);
for (int i = 1; i <=n; ++i) {
int t = ans.size();
for (int j = t-1; j >= 0; --j) {
//ans.push_back(ans[j] + (1 << (i-1)));
//这里+,|运算等效,因为0|A=A,且这里是按位或
ans.push_back(ans[j] | (1 << (i-1)));
}
}
return ans;
}
};
2.2 公式法实现
也可以由公式直接求出,第 i ( i ≥ 0 ) i(i\ge0) i(i≥0)个格雷码为: g i = i ⊕ ⌊ i 2 ⌋ g_i=i\oplus\lfloor\frac{i}{2}\rfloor gi=i⊕⌊2i⌋
其中 ⊕ \oplus ⊕表示按位异或运算,正确性证明如下:
- 当 i i i为偶数时, i i i和 i + 1 i+1 i+1只有最低的一个二进制位不同,而 ⌊ i 2 ⌋ \lfloor\frac{i}{2}\rfloor ⌊2i⌋和 ⌊ i + 1 2 ⌋ \lfloor\frac{i+1}{2}\rfloor ⌊2i+1⌋相等,进而异或之后 g i g_i gi和 g i + 1 g_{i+1} gi+1也只有最低的一个二进制位不同;
- 当
i
i
i为奇数时,我们记
i
i
i的二进制表示为
(
⋯
01
⋯
11
)
2
(⋯01⋯11)_2
(⋯01⋯11)2,
i
+
1
i+1
i+1 的二进制表示为
(
⋯
10
⋯
00
)
2
(⋯10⋯00)_2
(⋯10⋯00)2,即:
- i i i和 i + 1 i+1 i+1的二进制表示的若干个最高位是相同的;
- i i i和 i + 1 i+1 i+1的二进制表示的从高到低的第一个不同的二进制位, i i i中的二进制为 0 0 0, i + 1 i+1 i+1中的二进制位则为 1 1 1,在此之后, i i i中的二进制均为 0 0 0, i + 1 i+1 i+1中的二进制位均为 1 1 1;
- 那么 ⌊ i 2 ⌋ \lfloor\frac{i}{2}\rfloor ⌊2i⌋和 ⌊ i + 1 2 ⌋ \lfloor\frac{i+1}{2}\rfloor ⌊2i+1⌋的二进制表示分别为 ( ⋯ 01 ⋯ 1 ) 2 (⋯01⋯1)_2 (⋯01⋯1)2和 ( ⋯ 10 ⋯ 0 ) 2 (⋯10⋯0)_2 (⋯10⋯0)2,进而有: g i = ( ⋯ 01 ⋯ 11 ) 2 ⊕ ( ⋯ 10 ⋯ 0 ) 2 = ( ⋯ 010 ⋯ 0 ) 2 g_i=(⋯01⋯11)_2\oplus(⋯10⋯0)_2=(⋯010⋯0)_2 gi=(⋯01⋯11)2⊕(⋯10⋯0)2=(⋯010⋯0)2,以及: g i + 1 = ( ⋯ 10 ⋯ 00 ) 2 ⊕ ( ⋯ 10 ⋯ 0 ) 2 = ( ⋯ 110 ⋯ 0 ) 2 g_{i+1}=(⋯10⋯00)_2\oplus(⋯10⋯0)_2=(⋯110⋯0)_2 gi+1=(⋯10⋯00)2⊕(⋯10⋯0)2=(⋯110⋯0)2,也只有一个二进制位不同。
- 注意到,当我们在表示 i + 1 i+1 i+1时,使用的的是 ( ⋯ 10 ⋯ 00 ) 2 (⋯10⋯00)_2 (⋯10⋯00)2 ,默认了其二进制表示的低位至少有两个 0 0 0。事实上,当 i + 1 i+1 i+1 是 2 2 2的倍数而不是 4 4 4的倍数时,结论相同。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grayCode(int n) {
vector<int> ret(1 << n);
for (int i = 0; i < ret.size(); ++i)
ret[i] = (i >> 1) ^ i;
return ret;
}
};
也即二进制到格雷码转换的固定规律为:
- 格雷码中的最高有效位(最左边)等同于二进制数中相应的最高有效位;
- 从左到右,加上每一对相邻的二进制编码位,从而得到下一个格雷码位,舍去进位。
3. 由格雷码解码获得自然数
格雷码到二进制转换的固定规律为:
- 二进制码的最高有效位(最左边)等同于格雷码中相应的最高有效位。
- 将所产生的每个二进制码位加下一个相邻位置的格雷码位,从而得到下一个二进制位。舍去进位。
/*解码模板 */
#include<math.h> // log对数函数需要用到的头文件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gray_decode(int num) {
int head;
if (!num) return 0;
head = 1 << int(log(num) / log(2)); //C++没有直接以2为底的对数,我们创造一个以2为底的对数
return head + gray_decode((num^head) ^ (hea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