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通信复习简记——助力通关期末考试
文章目录
- 物联网通信复习简记——助力通关期末考试
- 1. 概述
- 1.1 物联网通信体系架构的基本概念
- 1.2 网络分层模型
- 1.3 常见IoT通信技术
- 2. 物理层
- 2.1 编码/基带信号波形/数字基带调制
- 2.2 信道编码
- -1- 奇偶校验码
- -2- 汉明码
- -3- 循环码差错检验
- 2.3 数字调制
- -1- 信号波形与带宽
- 2.4 信道特性
- 3. 数据链路层
- 3.1 数据链路控制
- -1- 分段/检错/组帧方法
- -2- ARQ原理
- 3.2 介质访问控制
- -1- 静态接入控制
- -2- 随机接入技术
- 4. 网络层
- 4.1 集中式路由
- 4.2 分布式路由
- 4.3 自组织网络路由
- -1- DSDV
- -2- AODV
- 4.4 WSN路由
- LEACH算法
- 5. 应用层
- 5.1 MQTT
- -1- 通配符
- -2- QoS(服务质量) 保障
- 5.2 CoAP
- 5.3 LwM2M
- 5.4 基本概念与横向对比
- 6. 通信系统
- 6.1 有线
- -1- RS232/RS485/RS422
- -2- CAN总线
- 6.2 无线
- -1- 免授权
- WiFi
- WIFI 6 和 5G的对比
- 蓝牙
- ZigBee
- LoRa
- -2- 授权频段
- 5GNR
- NB-IOT
1. 概述
1.1 物联网通信体系架构的基本概念
- 3层组成
- 感知层
- 网络层
- 应用层
- 任何一个通信系统都离不开3要素:信源、信道、信宿
- 节点功能,分别对应测量系统、传输系统、处理系统
1.2 网络分层模型
- 建议参考OSI模型的分层(七层)(从上至下):
- 应用层:最高层,直接给用户提供服务,提供计入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的窗口。
- 表示层:负责定义信息的表示方法,并向应用程序和终端处理程序提供一系列的数据转换服务,使两个相同用共同语言通信。
- 会话层:两个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为两个应用程序提供建立和试用连接的方法。
- 运输层:用户与网络之间的联络员,可靠的端到端透明数据抄送,定义跨过网络的逻辑连接,端到端的差错控制,运输数据单元
- 网络层:网络中节点、数据链路有效组织,为终端系统提供透明的传输路径,数据包(分组)
- 网内子层:网内分组的路由、寻址、传输、
- 网际子层:分组跨越不同子网的路由选择、寻址、传输
-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同步控制、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点对点的通信链路,基本单位帧
- MAC,节制分控制子层:信道访问
- DLC:数据链路控制子层:传输控制、组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 物理层:比特流,物理数据传输媒介,原始数据传送服务,无差错保护
- 架构上
- 水平上,对等层,PDU,协议数据单元
- 垂直上,不同层之间的协作,高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对下层的部分细节进行屏蔽。
1.3 常见IoT通信技术
- 有线通信
- 仪表总线,MBus:
- 层次化系统,一个主站,若干个从站,一对线缆
- 标准电话双绞线
- 总线电平切换实现比特流传输
- 异步串行
- 以太网
- 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 总线型拓扑结构
- CSMA/CD
- 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
- 10Base-T,100X,1000
- 减少冲突,提速,提效:星形拓扑
- 仪表总线,MBus:
- 无线通信
- RFID
- 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
- 运行原理:电子标签在天线磁场,接收读写器发出的特殊射频信号,感应电流,发送芯片中的产品信息,读写器接收信息,交由中央信息系统处理。
- 无源标签,有源标签
- 耦合方式:电感、电磁反向散射
- 各频段
- 短距离通信NFC
- 非接触式
- 点对点
- 感应场和辐射场
- 主动模式与被动模式
- 蓝牙
- 2.4G,IEEE 802.15
- 短距离、低成本
- 同时传输语音和数据
-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 异步数据信道
- 建立临时性的对等连接
- 时分复用技术
- ZigBee
- 短距离、低功耗、高可靠
- IEEE 802.15.4
- 相比蓝牙,更简单、速率更慢、功率费用更低
- 终端节点、路由器节点、协调器节点
- 网络结构:星形网络、树形网络和网状网络
- CSMA-CA
- 窄带物联网 NB-IoT
- 建立在移动通信系统上,授权频谱
- 低功耗、广覆盖
- 解决物联网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通信问题
- 正交频分多址OFDMA
- 网络部署模式:独立、保护带、带内
- LoRaWAN
- 低功耗局域网无线通信
- 同功耗下传播距离更远
- 终端、网关、网络服务、应用服务
- IEEE 802.15.4g
- CSS、FEC
- 3层次的通信实体:终端、网关、服务器
- 终端类型:ClassA、ClassB、ClassC
- RFID
2. 物理层
2.1 编码/基带信号波形/数字基带调制
- 各种编码的波形
- 不归零码
- 单极性
- 双极性
- 归零码
- 单极性
- 双极性
- 曼彻斯特
- 密勒码
- i= 1,中间位置跳变
- i = 0,
- i-1 = 0,起始位置跳变,中间不跳
- 1,起始不跳,中间也不挑
- 修正密勒码:边沿用负脉冲表示
2.2 信道编码
分组码(n,k),n总长,k信息,线性和非线性,考点都是线性,满足线性叠加定理
-1- 奇偶校验码
- 最简单的分组码,校验码元1位。
- 只能坚持奇数个错误,不能纠错
- 对所有位做异或运算,0正确,1错误
-2- 汉明码
- 汉明距离与检错纠错关系
- 汉明距离的计算,很简单,就是两个码按位异或,1的位数。
- d m i n d_{min} dmin为码组的最小汉明距离,发现e个独立随机错误,纠正t个~
- d m i n > = e + 1 d_{min} >= e + 1 dmin>=e+1
- d m i n > = 2 t + 1 d_{min} >= 2t + 1 dmin>=2t+1
- d m i n > = e + t + 1 d_{min} >= e + t + 1 dmin>=e+t+1
- 7,4 编解码与编码效率
- 编码效率,码率,编码携带信息比特平均数,7,4码就是7/4
- 校验元r = n - k, 有 2 r − 1 > = n 2^r - 1 >= n 2r−1>=n,(二进制,推导)
-3- 循环码差错检验
- 循环码任一码字的多项式C(X),都应能被生成多项式g(x)整除,所以接收端可以用接收码组多项式R(x)除原生成多项式g(x),如果为出错,必能整除。
- R ( x ) g ( x ) = q ′ ( x ) + r ′ ( x ) g ( x ) \frac{R(x)}{g(x)} = q'(x) + \frac{r'(x)}{g(x)} g(x)R(x)=q′(x)+g(x)r′(x), r ′ ( x ) r'(x) r′(x) 是否为0
结合课后题理解会更好一些
2.3 数字调制
-1- 信号波形与带宽
- 频带信号的通常表示: s m ( t ) = A ( t ) c o s [ 2 π f c t + ϕ ( t ) ] s_m(t) = A(t)cos[2\pi f_c t + \phi(t)] sm(t)=A(t)cos[2πfct+ϕ(t)]
- 幅移键控,2ASK(二进制)
- 波形,时域
- 带宽, B 2 A S K = 2 f s , f s = 1 / T s B_{2ASK} = 2f_s, f_s = 1/T_s B2ASK=2fs,fs=1/Ts,即基带脉冲波形带宽的2倍。
- 又称为OOK调制,通断键控。
- 解调方法:
- 非相干(包络)
- 相干(同步)
- 2FSK
- 时域特性
- 信号带宽: B = ∣ f 2 − f 1 ∣ + 2 f s B = |f_2 - f_1| + 2 f_s B=∣f2−f1∣+2fs
- 非相干,相干
- BPSK
- 时域
- 带宽2倍,同2ASK
- 翻转180°
- 不同QAM的星座图和携带信息量
- 课后题6可以看看
2.4 信道特性
- 频段,3Hz~3000GHz,具体详见表3-3
- 无线传输特性
- 空间特性
- 多径衰落,瑞利分布,快衰落
- 阴影衰落,对数正态分布,慢衰落
- 时间特性
- 多径效应,码间串扰,
- 避免码间串扰,需是码元周期大于多径引起的时延拓展
- 等效低通滤波性
- OFDM的抗多径能力强
- 多普勒效应
- 多径效应,码间串扰,
- 空间特性
- 抗多技术,OFDM
3. 数据链路层
3.1 数据链路控制
-1- 分段/检错/组帧方法
- 分段,数据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 差错检测:
- 奇偶校验
- 循环冗余校验
- 组帧:
- 分类
- 面向比特
- 面向字节
- 长度计数
- (零)比特填充
- 字符填充
- 分类
-2- ARQ原理
- 就是差错控制的机制
- 停等式ARQ
- 超时重传
- 信道利用率低
- 简单
- 返回n-ARQ
- 利用率较高
- 选择重发式ARQ
3.2 介质访问控制
-1- 静态接入控制
- TDMA
- 就是将时间分为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分为多个时隙,帧和时隙不重叠。
- 高精度时钟
- 时钟同步
- FDMA
- CDMA
- OFDMA
-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
- 传统的FDM各信道之间为了避免相互干扰,保留保护带,有频谱损失
- OFDM的各个子载波之间没有保护带,且正交,无干扰
-2- 随机接入技术
-
纯ALOHA
- 服从泊松分布, P r [ k ] = G k e − G k ! Pr[k] = \frac{G^ke^{-G}}{k!} Pr[k]=k!Gke−G
- S = G e − 2 G S = Ge^{-2G} S=Ge−2G
- 最大吞吐量0.184
- 时间连续
-
时隙ALOHA
- 划分成离散的时隙
- S = G e − G S = Ge^{-G} S=Ge−G
- 最大吞吐量0.368,约为纯的2倍
- 实现较为复杂,因为要全局同步时间
-
CSMA/(CD/CA/CR)
- ~/CD:冲突检测,每个节点快速检测到冲突后立即停止传输帧
- 节省时间和带宽
- 使用场景:以太网
- 边发送,边监听
- ~/CA:冲突避免
- 区别:
- CD在对冲突的侦测,侦测到冲突时,需要处理,要求设备一边检测发送数据
- CA在对冲突的避免,减量避免冲突,属于是发完了看能不能收到ACK判断是否冲突
- 检测方式也不同,CD通过电压变化来检测,CA通过能量检测,载波检测和能量载波混合检测三种方式检测信道空闲
- 场景上
- CD以太网
- CA无线局域网
- 区别:
- CR,是冲突的解决,这种没啥资料有,不过有看到一些论文
建议和课后题一起看
- ~/CD:冲突检测,每个节点快速检测到冲突后立即停止传输帧
4. 网络层
4.1 集中式路由
-
Bellman-Ford
- 找边
- SPFA
-
Dijkstra
- 找点
4.2 分布式路由
主要就是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 算法本身,对相邻节点反过来的路由表对内容进行更新
- 无穷计算问题
- 对于好消息反应迅速,对坏消息反应迟缓
- 时延上界设置
4.3 自组织网络路由
-1- DSDV
- 目的主机编号生成方式
- 由目标节点生成,保证不产生路由回路
- 路由表更新原则
-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维护自身到网络中所有节点的路由信息
- 改进,路由表加入目的序列号的项,确保无回路问题。
- 优缺点对比
- 保留了距离矢量路由的简单,延时性低,可以直接插路由表
- 可以防止路由回路
- 路由收敛太慢
- 节能问题
- 周期性更新信息的过程中,大量的网络开销
- 不适用于节点数目较高,能耗较高的网络
-2- AODV
- 路由过程
- 按需机制,表中有则用,无则路由操作
- 泛洪广播,路由请求REEQ
- 淘汰重复请求包
- 路由应答包REEP
- REEQ会记录路径,REEP顺着路径逆向返回
- HELLO消息
- 协议帧
- REEQ
- REEP
- RERR,路由信息错误帧
- 优缺点对比
- 拓展性能强大
- 每个节点拥有唯一的目标序列号,可以避免路由回路
- 能够快速修复失效路由
- 路由协议简单
- 中间节点参与路由发现过程,源节点向邻节点广播次数减少
- 精髓在于中间节点只存储正在使用的路由
- 相比DSDV,有助于节省带宽和电池寿命
- 简化了路由表的建立和维护。
4.4 WSN路由
主要特点
- 节点数量众多
- 硬件资源有限
- 电池容量有限
- 自组织网络
- 无中心网络
- 多跳路由
- 动态拓扑
LEACH算法
低功耗自适应聚类路由算法
- 分簇算法
- 簇建立阶段
- 簇首节点的选择、广播、建立、调度机制的生成
- 每个传感器节点随机选择0~1的一个数,小于阈值T(n)即可
- 阈值的计算,参考5-9
- 簇建立,广播,簇头收到所有的加入信息后,产生TDMA定时信息,为簇中每个成员分配通信时隙。
- 稳定运行阶段
- 簇建立阶段
- 使用场景
- 优点:区域划分成簇,簇内进行本地化协调和控制来有效的进行数据收集,独特的选簇算法,首次运用了数据融合的方式。
- 缺点
- 消耗能量较大
- 随机循环选簇
- 簇过早寄
- 网络拓展性不强
- 不适合大规模、节点能量不均衡的网络,所以适合在小规模,能量均衡的网络。
5. 应用层
5.1 MQTT
特点
- 开放消息协议,简单易实现
- 分布订阅模式,一对多消息发布
- 基于TCP/IP网络连接,提供有序,无损,双向连接
- 最小化传输开销和协议交换,有效减少网络流量
- 消息QoS支持,可靠传输保证
-1- 通配符
- 单层通配符, +,只能用于单个主题层级匹配
- 多层通配符,#,用于匹配中任意层级
-2- QoS(服务质量) 保障
- QoS 0,最多分发一次,发布者只发一次,接受者不会应答,发布者也不存储和重发,消息传输最快,但是也可能没送达
- 可以接受消息偶尔丢失
- 在同一个子网内部的服务器间的消息交互,或其他客户端与服务端网络非常稳定的场景。
- QoS 1,至少分发一次,保证消息至少送达一次,ACK机制
- 对系统资源消耗较为关注,希望性能最优化
- 消息不能丢失,但能接受并处理重复的消息
- QoS 2,只分发一次,发布者和订阅者通过两次会话来保证消息只被传递一次,这是最高等级的服务质量,消息丢失和重复都是不可接受的,会有额外的开销。
- 不能忍受消息丢失(消息的丢失会造成生命或财产的损失),且不希望收到重复的消息
- 数据完整性与及时性要求较高的银行、消防、航空等行业。
5.2 CoAP
是一种专用的Web传输协议,用于受约束的节点和网络,提供了应用程序端点之间的请求/响应交互模型,支持服务的资源发现,包括Web的关键概念,例如URI和Internet媒体类型。
特点:
- UDP
- 基于REST,server的资源地址和互联网一样有类似url的格式,客户端也有POST,GET,PUT,DELETE方法来访问server,对HTTP做了简化。
- 二进制格式的,HTTP是文本格式,CoAP比HTTP更加紧凑
- 轻量化,最小长度4B
- 支持可靠传输,数据重传,块传输
- 支持IP多播,既可以用时向多个设备发送请求
- 非长连接通信,适用于低功耗物联网场景。
应用:
- 适合数据采集,特别是电池供电的传感器设备
- 目前各大IoT平台都支持CoAP接入
消息类型
- CON,需要被确认的请求,对方必须做出响应
- ACK,应答,对CON的应答
- RST,复位,可靠传输时接收的消息不认识或错误,不能回ACK,必须回RST
- NON,不需要确认的请求
请求响应模型:
- CoAP抽象层中的第二层,使用CON或NON发送请求,根据服务器是否可以立即响应客户端请求或答案,有两种模式:
- 携带模式
- 客户端发CON,服务器及时响应,且回复的ACK报文中包含响应负载
- 最常用的请求/响应工作模式,Message ID 和 Token 的作用几乎相同,为了减少CoAP报文长度,更多情况只使用Message ID即可。
- 分离模式
- 客户端发送CON,服务器无法立即响应请求,发送带有空响应的ACK,一旦响应可用,服务器会向客户端发送一条新的CON,其中包含响应
- 非确认模式
- 客户端发NON
- 服务器返回NON
- 是最为松散的请求/响应工作模式,允许设备犯错
- 携带模式
5.3 LwM2M
主要特点:一种轻量级的、标准通用的物联网设备管理协议,可用于快速部署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物联网业务。
协议结构:
- 三个逻辑实体
- LwM2M Server 服务器
- LwM2M Client 客户端,执行服务器的命令和上报执行结果
- LwM2M 引导服务器 Bootstrap Server,负责配置客户端。
其他:对象定义(8个内置对象)、资源定义(隶属于对象)。
5.4 基本概念与横向对比
看表!(图片是课件的,借用一下)
6. 通信系统
6.1 有线
-1- RS232/RS485/RS422
- 工作方式:
- 电压方式
- 232:
- 负电平,逻辑1,-3V~-15V
- 正电平,逻辑0,+3V~+15V
- 单极性不归零码NRZ
- 422
- 逻辑1,+2V~+6V
- 0,-2V~-6V
- 全双工,差分传输
- 接口电平低于232,不易损坏接口电路芯片
- 抗共模干扰能力增强
- 232:
- UART
- 就是异步收发传输器,是一种异步收发协议
- 空闲位
- 数据位
- 奇偶校验位
- 波特率
-2- CAN总线
- 现场总线
- 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一
- 传统连接方式
- 星型拓扑
- 大量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如果采用星型结构,安装成本和介质造价高
- 连接方式
- 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后,控制室与厂房之间这段较长的距离,只需布设一根线缆即可
- 特点
- 协议简单,可控制成本
- 布线简单
- 全数字化通信
- 开放型的互联网络,包括通信规约的开放性,开发的开放性,并可与不同的控制系统相 连,实现可互操作性与互用性。
- 较强的抗干扰性、稳定性、容错能力
- 较高的实时性
- 短帧传送、信息交换频繁等特点
- 现状
- CAN总线
- 与RS485的比较
- 高可靠性、实时性和良好的错误检测能力
- 拓扑
- 总线型
- 树状
- 通信协议
- 在ISO/OSI的基础上,定义了其中三层
- 物理层
- 逻辑链路层
- 应用层
- 物理层
- 双绞线最常用
- 通讯距离可达10km,速率1Mbps,结点数可达110个
- NRZ编码解码,差分电压
- 位填充
- 发送端:发送连续5个相同位,自动插入补码位
- 接收端:接收5个连续相同的位后,自动丢弃后面跟随的填充位
- 总线电平
- 逻辑
- 隐性电平,总线电平小于等于0,此时逻辑1
- 显性电平,大于0, 逻辑0
- 数据链路层
- 定义MAC和LLC的某些功能
- MAC子层:CAN核心,设计控制帧的结构、执行仲裁、应答、错误检测、出错标定和故障界定等
- LLC子层:为上层数据传送和远程数据请求提供服务,对发送方进行确认,并实现超载通知和恢复管理等
- 短帧结构
- CRC及其他检错措施
- 总线优先级仲裁
- CAN标识符
- 帧
- 两种格式:标准格式、拓展格式
- 4种类型
- 数据帧
- 遥控帧
- 错误帧
- 过载帧
- 媒体控制
- 总线空闲态,最先开始发送消息的单元获得发送权,其他处于接收状态
- 类似于CSMA/CD
- 不同:出现冲突时,CAN总线可以根据优先级进行非破坏性仲裁
- 定义MAC和LLC的某些功能
- 应用层
- 发展初期,用户需要自己定义应用层的协议
- 多版本
- 在ISO/OSI的基础上,定义了其中三层
- 与RS485的比较
6.2 无线
-1- 免授权
WiFi
- 基本概念:
- WiFi的愿意是一种认证标志,通过认证的设备保障能按照802.11协议互相兼容。
- 全球认证机构:WIFI联盟(WFA),前身是无线以太网兼容性联盟(WECA)。
- 设备认证
- 应用领域
- 家居
- 企业
- 网络架构与分层协议
- 同现在互联网的5层协议
- 应用层:HTTP/FTP、DHCP/RIP/TFTP…
- 运输层:TCP、UDP
- 网络层:IP
- 数据链路层:
- LLC
- MAC
- 物理层
- 架构
- 以中心网络架构为主,支持节点间通信
- 基于互联网分层协议设计,Unlicensed频谱
- 半双工时分系统
- CSMA/CA,多用户共享信道
- 同现在互联网的5层协议
- 产业链
- 芯片厂商
- 模组电商
- 设备代工厂
- 设备厂商
- 演进
WIFI 6 和 5G的对比
- 关键指标
- wifi7现在也出了,协议是802.11be,支持6Ghz的频段,最高速率达30Gbps
- 主要应用领域
- 从图可以看出,WiFi 6 偏向室内应用,5G偏向室外应用
- 数据的所有人不同:5G是运营商,WiFi 6 是对应的企业。
- 市场价值与建设成本
- 下一代WiFi
蓝牙
- 采用分层结构,遵循OSI参考模型
- 不同蓝牙版本对比
- 传统蓝牙和低功耗技术蓝牙的技术对比
ZigBee
- 基于IEEE 802.15.4
- 自组网、低速率、低功耗
- 时候小型设备,节点间组网
- 网络体系结构
- 应用层
- 网络层
- MAC层
- 物理层
- 协议标准
- 规范了低速率无线PAN的物理层和MAC层的协议
- 支持消耗功率最少,通信范围直径100m以内工作的简单设备
- 支持两种网络拓扑:单跳星型,多跳对等拓扑网络
- 物理层协议规范
- 工作频率范围
- 信道分配
- 不同的频率范围,不同的调制方式,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
- 扩频调制
- 发射功率
- 接收灵敏度
- 工作频率范围
- MAC层规范
- 数据传输服务和MAC层管理服务
- 公共部件子层:数据服务中的正确收发,负责MAC帧的传输
- 子层管理实体
- 主要功能
- 支持PAN的构建与解题,即PAN的关联和取消关联
- CSMA/CA
- 提供可靠的通信链路
- 网络通信模式
- 有信标网络模式
- 超时帧结构
- 无信标网络模式
- 数据发送方式
- 有信标网络模式
- 帧结构
- 帧控制域16位
- 帧序列号
- 目的PAN标识符:只有帧控制域中目的地址模式为非00是,标识符才存在
- 目的地址
- 源PAN标识符:仅在源地址模式为非00,和内部PAN标记为0时,本标识符才存在
- 源地址
- 帧有效载荷
- 帧校验序列,CRC
- 数据传输可靠性
- CSMA-CA
- 协帧确认机制可选项
- 网络架构
- 星形拓扑
- 如果需要在 两个 End Device 节点之间进行通讯必须通过Co-ordinator 节点进行信息的转发
- 树形拓扑
- 路由节点之间不可直接通讯
- Mesh拓扑(网状拓扑)
- 路由节点之间可以直接通讯
- 星形拓扑
- 网络层规范
- 网络拓扑的建立和保持网络的连接
- 主要:
- 设备的加入和离开网络是采用的措施
- 帧传送过程中所采用的安全性机制
- 邻居发现和邻居表以及路由的发现和维护
- 数据传输服务和MAC层管理服务
LoRa
是一种扩频调制技术,用带宽换取灵敏度的技术,WiFi、ZigBee等技术都用了扩频技术,但LoRa调制的特点是最大效率提高灵敏度,接近香农定理 R m a x = W log 2 ( 1 + S / N ) R_{max} = W\log_{2}{(1+S/N)} Rmax=Wlog2(1+S/N)的极限,尤其是在低速率通信系统中,打破了FSK的实施极限。
技术特点:
- 扩频跳频技术
- 远距离
- 抗干扰能力强
- 低功耗
- 信道活动检测CAD
- 大容量
- 相关参数:节点发包频次、数据包长度、信号指令、节点速率、可用信道数量…
- 按需部署,独立组网(类似WiFi)
应用市场:
- 智慧表计
- 智慧物流
- 智慧医疗
- 智慧农业
- 智慧工业
- 智慧建筑,智慧家庭
- 智慧社区,智慧城市
- 智慧环境
-2- 授权频段
5GNR
就是5G
- 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指标
- 应用场景
- 增强移动宽带场景:连续广域覆盖场景,热点高容量场景
- 低延时高可靠场景
- 低功耗大连接
- 关机指标
- 空口时延更低
- 频谱效率更高
- 能效更高
- 体验速率更快
- 峰值速率更高
- 应用场景
- 无线关键技术
- 通过灵活可配置的帧结构、带宽和系统参数,以及多天线等光剑技术,满足5G多场景和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提升网络整体性能
- 灵活部署
- 独立组网非独立组网
- 技术背景:满足部分运营商快速部署5G需求
- SA,独立
- NSA,非独立
- 5G接入网CU/DU新架构
- CU,集中单元
- DU,分布单元
- 灵活参数
- 独立组网非独立组网
- 速率提升
- 5G小区带宽,大带宽
- 在3.5/4.9GHz 频段,支持最大1000MHz 小区带宽
- 以100MHz为例,是TD-LTE单小区20MHz的5倍带宽,是TD-LTE三载波聚合1.67倍
- 多天线产品能力提升
- 开销优化
- 背景:进一步提升速率,需降低系统开销
- 取消全频段CRS设计:节省开销14%,降低邻区干扰
- 定义了更严格的滤波指标要求,减少了原有频谱边缘的保护带间隔,提高频谱利用率
- 5G小区带宽,大带宽
- 时延降低
- 帧结构
- 背景:为降低空口时延,提升用户业务感知
- 优势
- 最小调度单元变短,数据调度更快
- 数据上行和下行传输转换快,等待时间减少
- 调度优化
- 背景:降低空口时延,加快网络与终端的响应速度
- 调度时序和HARQ时序:固定改为动态可调
- 间隔可配
- 取消PHICH,改为异步自适应重传
- MEC
- 技术背景:基于本地缓存、本地应用、业务优化、数据服务等业务需求
- 5G标准定了业务下沉,为边缘计算提供了统一灵活的网络架构,科技与标准MEC架构
- 将IT能力引入接入网,是5G网络扩展垂直行业,破解增量不增收难题的有力抓手
- 帧结构
- 覆盖增强
- 赋型能力
- 5G公共/控制信道采用DMRS解调,可波束赋型
- 终端能力
- 背景:3.5GHz频段上行是覆盖瓶颈,采用高功率终端,可有效缓解上下行覆盖不对称
- SUL:低频上行
- CA:低频独立自阿伯
- CA通过切换主载波增强上行覆盖能力,SUL通过激活低频载波增强上行覆盖能力。
- 赋型能力
- 技术总结:更灵活、速率更高、时延更短
NB-IOT
即窄带物联网,属于LPWAN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是随着物联网发展诞生的新型网络领域。
LPWAN的对比
- 基于蜂窝网络,聚焦于低功耗广域网,支持物联网设备在广域网的数据连接,可直接部署在LTE
- 网络部署模式
- 独立部署
- 带内部署
- 保护带部署
- 网络架构
- 系统架构
- 演进的核心系统EPC
- 基站 eNB
- 用户终端 UE
- 端到端系统架构
- 用户终端
- 无线接入网
- 核心网
- 支撑平台
- 应用服务器
- 系统架构
- 无线接入资源
- 频率资源
- 下行 OFDMA,用户终端半双工
- 上行基于15kHz和3.75kHz两种子载波间隔设计,分单音和多音
- 上行,SC-FDMA
- 沿用LTE系统定义的频段号
- 时帧结构
- NB-IoT Rel.-13 仅支持FDD帧结构类型
- 子载波间隔15kHz是,下行和上行都支持E-UTRAN无线时帧
- 上下行链路物理信道
- 系统采用时域和频域联合构成上下行的传输信道
- 三种物理信道(下行)
- 窄带物理广播
- 窄带物理下行控制
- 窄带物理下行共享
- 三种信号(下行)
- 窄带参考
- 窄带主同步
- 窄带辅同步
- 上行链路定义两种物理信道
- 窄带物理上行共享
- 窄带随机物理接入
- 上行解调参考信号DMRS
- 下行链路物理传输机制
- NPDCCH
- NPDSCH
- 上行链路物理传输机制
- 基于15kHz和3.75kHz两种子载波间隔设计,分单音和多音
- 多址接入技术 SC-FDMA
- 采用资源单位RU进行基本调度
- NPUSCH
- NPRACH
- 空口协议
- 主要完成UE的小区接入与数据传输
- 数据传输时,采用控制面和用户面两种方案传输数据,还增加了连接挂起与恢复这一专用功能来适应物联网应用
- 基于竞争的NB-IOT随机接入过程
- RRC连接建立流程
- 数据传输方案:控制面板CP和用户面UP方案
- 频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