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焊接协作机器手领域的专家涵盖学术界与产业界,他们在核心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定及重大工程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以下从技术方向、行业贡献、典型案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学术界领军人物: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1. 吴林(哈尔滨工业大学)
- 学术地位:中国焊接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IIW)前副主席,被誉为 “中国焊接智能化奠基人”。
- 核心贡献:
- 主持研发国内首台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2004 年),实现复杂曲面焊缝的自主跟踪与质量控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提出焊接机器人协调控制理论,解决多机器人协同焊接的轨迹规划难题,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钢箱梁焊接。
- 推动焊接工艺数字化建模,开发基于 AI 的焊接缺陷预测系统,将焊接合格率提升至 99.5%。
- 学术著作:主编《智能化焊接技术》《焊接手册》等权威教材,培养出 50 余名博士 / 硕士,其中多人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2. 万龙(哈尔滨工业大学)
- 学术地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哈工大智能焊接与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
- 核心贡献:
- 研发重载搅拌摩擦焊机器人系统,突破 500kg 级工件的高精度焊接技术,应用于航天火箭燃料贮箱制造。
- 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焊接过程监测方法,通过熔池图像识别实现焊接缺陷实时预警,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牵头制定搅拌摩擦焊国家标准(GB/T 31315-2014),推动行业技术规范化。
- 典型案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智能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的机器人系统在高铁转向架焊接中替代进口设备,成本降低 40%。
3. 孙振国(清华大学)
- 学术地位: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中国焊接学会机器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