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简介
- 应用场景
- 数据传输率
- 带宽
- 频段
- 频段 VS 带宽
- 中低频(6 GHz以下):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
- 高频(24 GHz以上):满足在热点区域提升容量的需求
- 毫米波
- 热点区域方案
- 干扰
- 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 核心原理
- 场景
- Polar码
- 核心原理
- 场景
- 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IMO
- 核心原理
- 应用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简介
特点: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
同时支持中低频、高频频段。(4G仅支持中低频)。
采用LDPC(一种具有稀疏校验矩阵的分组纠错码)、Polar(一种基于信道极化理论的线性分组码)新型信道编码方案、性能更强的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IMO)等。
应用场景
增强移动带宽(eMBB):移动互联网。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工业控制、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
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需求。
数据传输率
单位时间传输的数据量,通常用bps来衡量。
带宽
信号频率的范围,也就是最高和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
根据香农定理,带宽越大,信道容量越高,传输速率越快。
eg:带宽为车道数量(如4车道 vs 8车道)。车道越多(带宽越大),同时通行的车辆越多(吞吐量越高),拥堵概率越低(延迟更稳定)。
频段
电磁波的范围。
eg:28 GHz指中心频率为28 GHz(波长约10.7毫米)的电磁波范围。
频段 VS 带宽
28 GHz频段800 MHz带宽:该频段内可用的频谱宽度(频率范围)。800 MHz带宽意味着从28 GHz开始,有800 MHz的连续频谱可供使用,比如从28.0 GHz到28.8 GHz。
中低频(6 GHz以下):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
被广泛用于移动通信。4G、Wi-Fi、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军事雷达等。
低频段带宽有限,因为已经被其他服务占用,碎片化严重。每个频段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能被一种服务独占使用,否则会产生干扰。
低频段(Sub-1 GHz):
带宽窄(通常5~20 MHz)。
特点:覆盖广但容量低,适合语音通话和物联网。
示例:4G的700 MHz频段带宽仅10 MHz,单基站峰值速率约50 Mbps。
中频段(Sub-6 GHz):
带宽中等(100~200 MHz)。
特点:平衡覆盖与容量,5G主流频段。
eg:3.5 GHz频段带宽100 MHz,理论峰值速率2 Gbps。
高频(24 GHz以上):满足在热点区域提升容量的需求
覆盖范围小,但带宽大,适合高速数据传输。高频段有更多可用的连续频谱资源,资源更充裕。
由基站天线阵列和终端射频前端协同生成和发射。
毫米波
波长在1毫米到10毫米之间(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带宽极大(400~800 MHz甚至更高)。
特点:覆盖小但容量极高,适合热点区域。
挑战:覆盖范围小、穿透力差,需要依赖波束成形和小基站密集部署来弥补。
eg:28 GHz频段800 MHz带宽,理论峰值速率超10 Gbps。
热点区域方案
小基站密集覆盖:在热点区域每100-200米部署毫米波小基站,形成“蜂窝+微蜂窝”多层网络。
干扰
多个信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段或相邻频段上相互叠加,导致接收端无法正确解析目标信号的现象。
eg:演唱会现场发不出消息:数万人同时使用手机,基站过载导致信号满格但无法上网。
同一场馆内,运营商会部署多频段基站,如:
中国移动:2.6 GHz(n41) + 4.9 GHz(n79) + 700 MHz(n28)。
中国联通/电信:3.5 GHz(n78) + 2.1 GHz(n1)。
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高吞吐量、低延迟,适合大数据块。
破解了高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瓶颈,支撑eMBB的极致速率需求。
核心原理
稀疏校验矩阵:校验矩阵中“1”的密度极低,使得译码复杂度低且并行度高。
迭代译码算法:基于置信传播(BP算法),通过多次迭代逼近最优解,适合处理大数据块。
场景
5G 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的数据信道(DL-SCH/UL-SCH),如用户数据传输。在5G NR中,LDPC码用于下行和上行共享信道,码长范围从40到8448比特,适配不同业务需求。
Polar码
在短码长时接近香农极限,适合控制信息。
在低功耗、高可靠场景中不可替代,是URLLC和mMTC的基石。
核心原理
信道极化:通过递归信道合并与分裂,将N个独立信道转化为“完全可靠”和“完全不可靠”的两类信道,仅通过可靠信道传输信息位。
串行抵消(SC)译码:复杂度低,但性能接近香农极限,尤其在短码长时优势显著。
场景
5G 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和mMTC(大规模机器通信)的控制信道(如ACK/NACK、调度指令)。
控制信道(DCI/UCI):5G中下行控制信息(DCI)和上行控制信息(UCI)均采用Polar码,码长通常为12-512比特。
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IMO
为高频段提供可控的传播环境。
通过空间维度扩展,将频谱效率和覆盖能力推向新高度。
核心原理
天线数量跃升:基站部署64-256个天线阵元(Sub-6 GHz)或1024个阵元(毫米波),形成高增益波束。
波束成形与空分复用:
波束成形(Beamforming):通过相位控制聚焦信号能量,提升覆盖和信噪比。
多用户MIMO(MU-MIMO):同时服务数十个用户,频谱效率提升5-10倍。
应用
Sub-6 GHz广域覆盖和毫米波热点容量提升。
优势:
覆盖增强:波束成形使毫米波覆盖距离从50米扩展至500米。
容量突破:64T64R天线配置下,小区容量可达10 Gbps/km²。
干扰抑制:通过零陷(Null Steering)技术降低邻区干扰。
eg:
毫米波基站:采用256阵元相控阵,波束宽度1°-5°,单用户峰值速率超10 G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