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全】2024年华为杯研赛D题成品论文获取入口(后续会更新)

news2024/11/15 18:37:58

您的点赞收藏是我继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一定要点击如下的卡片,那是获取资料的入口!

点击链接加入【2024华为杯研赛资料汇总】:https://qm.qq.com/q/XzdIsvbiM0icon-default.png?t=O83Ahttps://qm.qq.com/q/XzdIsvbiM0

你是否在寻找数学建模比赛的突破点?数学建模进阶思路!

作为经验丰富的美赛O奖、国赛国一的数学建模团队,我们将为你带来本次数学建模竞赛的全面解析。这个解决方案包不仅包括完整的代码实现,还有详尽的建模过程和解析,帮助你全面理解并掌握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2024华为杯研赛D题】2024数模华为杯研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国赛建模过程+完整代码论文全解全析来了

问题一:要求从附件数据中选取相关数据集,为“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这两个变量分别构建一套描述性统计方法,用1~3个较为简洁的统计指标或统计图表,对这两个变量在1990~2020年间中国范围内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 为了对“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两个变量在1990~2020年间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降水量的描述性统计方法

  1. 均值和标准差
  2. 选择每年的降水量数据,计算1990到2020年间的年均降水量和标准差,表示降水量的中央趋势和离散程度。
  3. 计算公式: 均值均值=1n∑i=1nPi \text{均值} = \frac{1}{n} \sum_{i=1}^{n} P_i 标准差均值标准差=1n∑i=1n(Pi−均值)2 \text{标准差} = \sqrt{\frac{1}{n} \sum_{i=1}^{n} (P_i - \text{均值})^2} 其中,$P_i$ 表示年份$i$的降水量,$n$ 为年份数(共31年)。
  4. 年际变化趋势
  5. 使用折线图展示1990至2020年降水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以便直观了解降水量的时序特征。
  6. 时空分布
  7. 利用空间插值(如克里金插值)制作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展示不同地区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差异,从地理分布上分析降水量的特征。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描述性统计方法

  1. 土地利用类型比例
  2. 统计各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城市用地等)在1990年和2020年的比例变化,计算比例的增加或减少,为观察变化提供量化依据。
  3. 计算公式: 比例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土地面积比例=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土地面积×100% \text{比例} = \frac{\text{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面积}}{\text{总土地面积}} \times 100\%
  4. 土地利用变化量
  5. 计算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变化量(增减情况),并用条形图来展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6. 计算公式: 面积面积面积Δ面积=面积2020−面积1990 \Delta \text{面积} = \text{面积}_{2020} - \text{面积}_{1990}
  7. 空间分布分析
  8. 制作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不同地块的土地覆盖特征,将土地利用情况与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为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描述性统计方法,我们能够定量评估“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在1990到2020年间的演化特征,了解其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这些统计结果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政策制定、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要描述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在1990年至2020年间中国范围内的时空演化特征,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图表。以下是针对这两个变量的统计方法构建及总结。

1. 降水量的描述性统计方法

统计指标

我们选择以下三个统计指标来描述降水量的特征:

  • 均值(Mean): 均值均值=1N∑i=1NPi\text{均值} = \frac{1}{N} \sum_{i=1}^{N} P_i 其中,$P_i$表示第$i$年内的平均降水量,$N$为年份数(在这里为31年)。
  •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标准差标准差=1N−1∑i=1N(Pi−P¯)2\text{标准差} = \sqrt{\frac{1}{N-1} \sum_{i=1}^{N} (P_i - \bar{P})^2} 其中,$\bar{P}$为降水量的均值,这一统计量能够反映降水量的变异程度。
  • 降水量变化趋势(Trend): 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Pt=a+btP_t = a + bt 其中$a$为截距,$b$为斜率,$t$为年份。通过斜率$b$的正负可以判断降水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图表

  • 折线图(Time Series Plot): 通过折线图绘制1990至2020年的年降水量,直观展示其时空变化。

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描述性统计方法

统计指标

为描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特征,我们同样选择以下统计指标:

  • 类别比例(Proportion of Categories): 计算各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比例: 类别比例类别比例=Areai∑j=1kAreaj×100%\text{类别比例} = \frac{Area_i}{\sum_{j=1}^{k} Area_j} \times 100\% 其中,$Area_i$为第$i$类土地利用的面积,$k$为土地利用类型的总数。
  • 变化率(Change Rate): 计算1990年与2020年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率: 变化率变化率=Area2020,i−Area1990,iArea1990,i×100%\text{变化率} = \frac{Area_{2020,i} - Area_{1990,i}}{Area_{1990,i}} \times 100\% 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 分布集中度(Concentration Index): 使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来衡量土地利用的均匀性: G=1−∑i=1k(Pi)2G = 1 - \sum_{i=1}^{k} (P_i)^2 其中,$P_i$为第$i$类土地利用的比例。值越接近于1表示越集中。

图表

  • 饼图(Pie Chart): 使用饼图展示202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比例,便于观察不同类型的相对分布情况。

总结

在1990至2020年间,中国的降水量经历了周期性波动,整体趋势可能表现为增加或减少,具体需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而土地利用变化则显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深远影响,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率和集中度指标能够揭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综合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土地管理政策的调整与实施。Knowledge integration from these geometrical and statistical modeling approaches can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dynamics and shed light on the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问题1:降水量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描述性统计方法

为了对“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这两个变量在1990~2020年间中国范围内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统计方法:

降水量的描述性统计方法

  1. 统计指标
  2. 年均降水量(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AP)
  3. 降水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
  4. 降水量变化率(Precipitation Change Rate, PCR)

统计公式如下: - 年均降水量: AAP=1n∑i=1nPi AAP = \frac{1}{n}\sum_{i=1}^{n} P_i 其中,$P_i$为第$i$年的降水量,$n$为年份总数(31年)。

  • 降水量的标准差: SD=1n−1∑i=1n(Pi−AAP)2 SD = \sqrt{\frac{1}{n-1}\sum_{i=1}^{n} (P_i - AAP)^2}
  • 降水量变化率: PCR=P2020−P1990P1990×100% PCR = \frac{P_{2020} - P_{1990}}{P_{1990}} \times 100\%
  • 统计图表
  • 时间序列图:展示1990~2020年间年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 箱线图:展示各年份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包括中位数、四分位数和异常值。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描述性统计方法

  1. 统计指标
  2. 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Area Proportion, AP)
  3. 土地利用变化率(Land Use Change Rate, LUCR)
  4. 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Diversity Index, DI)

统计公式如下: - 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 APj=AjAtotal×100% AP_j = \frac{A_j}{A_{total}} \times 100\% 其中,$A_j$为土地利用类型$j$的面积,$A_{total}$为总面积。

  • 土地利用变化率: LUCR=A2020−A1990A1990×100% LUCR = \frac{A_{2020} - A_{1990}}{A_{1990}} \times 100\%
  • 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 DI=−∑j=1mpjln⁡(pj) DI = -\sum_{j=1}^{m} p_j \ln(p_j) 其中,$p_j$为土地利用类型$j$占总面积的比例,$m$为土地利用类型的总数。
  • 统计图表
  • 饼图:展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年(例如2020年)中的比例分布。
  • 柱状图:展示1990~2020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趋势。

利用上述描述性统计方法,可以对1990~2020年间中国的降水量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分析。根据统计指标和图表,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变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帮助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 假设我们有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数据集
# 数据集的格式假设为:
# df_precipitation: 日期, 降水量
# df_land_use: 日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

# 1. 读取数据
df_precipitation = pd.read_csv('precipitation_data.csv')  # 示例数据文件
df_land_use = pd.read_csv('land_use_data.csv')  # 示例数据文件

# 2. 数据预处理
# 将日期转换为 datetime 格式
df_precipitation['date'] = pd.to_datetime(df_precipitation['date'])
df_land_use['date'] = pd.to_datetime(df_land_use['date'])

# 3. 降水量描述性统计
# 按年汇总降水量
df_precipitation['year'] = df_precipitation['date'].dt.year
annual_precipitation = df_precipitation.groupby('year')['precipitation'].sum().reset_index()

# 绘制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plt.figure(figsize=(12, 6))
sns.lineplot(data=annual_precipitation, x='year', y='precipitation')
plt.title('Annual Precipitation in China (1990-2020)')
plt.xlabel('Year')
plt.ylabel('Total Precipitation (mm)')
plt.grid()
plt.show()

# 降水量的统计指标
mean_precipitation = annual_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mean()
max_precipitation = annual_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max()
min_precipitation = annual_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min()

print(f"降水量统计指标:\n平均降水量: {mean_precipitation:.2f} mm\n最大降水量: {max_precipitation:.2f} mm\n最小降水量: {min_precipitation:.2f} mm")

# 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描述性统计
# 按年份和类型汇总
land_use_summary = df_land_use.groupby(['date', 'land_use_type']).agg({'area': 'sum'}).reset_index()

# 绘制土地利用变化图(以某一类型为例)
plt.figure(figsize=(12, 6))
sns.barplot(data=land_use_summary[land_use_summary['land_use_type'] == '某一类型'], x='date', y='area')
plt.title('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Specific Type, 1990-2020)')
plt.xlabel('Year')
plt.ylabel('Area (ha)')
plt.xticks(rotation=45)
plt.grid()
plt.show()

# 土地利用的统计指标
total_land_use = land_use_summary['area'].sum()
unique_land_use_types = land_use_summary['land_use_type'].nunique()

print(f"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况:\n总土地面积: {total_land_use:.2f} ha\n独特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unique_land_use_types}")

1. 地形影响下的降雨量模型

地形会影响全球和地方的降水模式,不同的地形(如山脉、平原、丘陵等)会对气流、湿气和降水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模型来描述这种关系:

假设降水量 $P$ 取决于地形因素(如高度 $H$)和气象因素(如湿气 $W$):

P=f(H,W) P = f(H, W)

这里,可以将 $f(H, W)$ 近似为适当的数学模型,以描绘降水与地形高度和湿气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假设:

P=k⋅W⋅e−αH P = k \cdot W \cdot e^{-\alpha H}

其中: - $k$ 是一个常数,表示降水的基线水平。 - $W$ 是气流中的水分。 - $\alpha$ 是一个控制地形影响的常数,反映地形高度对降水的影响程度。

2. 极端天气条件的形成

进一步,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暴雨和干旱)的出现可以结合降水过量或不足的条件来建模。以暴雨为例,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临界降水值 $P_{th}$:

暴雨发生P>Pth⟹暴雨发生 P > P_{th} \implies \text{暴雨发生}

可以通过拟合历史降水数据,确定 $P_{th}$ 的值。

3. 风速、地形与降水的交互关系

同时,风速 $V$ 和地形的交互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可以参考如下关系来描述气象因素的影响:

Veffective=V⋅(1−e−βH) V_{effective} = V \cdot (1 - e^{-\beta H})

其中 $\beta$ 是一个参数,用于衡量高度对风速的影响程度。

4. 总模型

结合以上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降水量与极端天气的综合模型:

P=k⋅(W⋅e−αH)⋅(V⋅(1−e−βH)) P = k \cdot (W \cdot e^{-\alpha H}) \cdot (V \cdot (1 - e^{-\beta H}))

这样的模型充分考虑了地形、湿气和风速对降水的影响,能够说明地形与气候在极端天气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5. 数据验证与调整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比历史气象数据来验证此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 $k$, $\alpha$, $\beta$ 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如,利用最近的降雨、风速和湿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确定这些参数的具体值。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形对于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并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未来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在探讨地形和气候相互作用在极端天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框架:

  1. 温度与降水的关系:在一定区域内,气温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线性模型描述: P=a+bT P = a + bT 其中,$P$为降水量,$T$为气温,$a$和$b$为回归参数。地形的变化通常会影响气温的分布,使得相同的降水量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产生不同的极端天气。
  2. 地形影响降水的模型:山区的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可以通过或多或少的层流强迫和遇流引起的上升气流来描述,典型的方程为: dPdz=−ρg(1Rd+1Rw) \frac{dP}{dz} = -\rho g \left( \frac{1}{R_d} + \frac{1}{R_w} \right) 其中,$P$为降水高度,$z$为海拔高度,$\rho$为空气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R_d$和$R_w$分别为干湿气温梯度。这表明当气流经过山区时,因地形抬升而造成的降水增加。
  3. 极端天气模型:极端降水事件可以使用如下的概率模型来预测其发生: P(X≥x)=1−e−λx P(X \geq x) = 1 - e^{-\lambda x} 其中,$X$为降水量,$x$为特定阈值,$\lambda$为降水的平均频率,与地形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4. 关联模型:我们还可以构建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量化不同地形因子(如海拔、坡度等)和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对于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 R=β0+β1H+β2T+β3S+ϵ R = \beta_0 + \beta_1 H + \beta_2 T + \beta_3 S + \epsilon 其中,$R$为极端降水的发生概率,$H$为海拔高度,$T$为气温,$S$为地形坡度,$\epsilon$为误差项。

独特见解: 极端天气的形成不仅受到局部气候条件的影响,还与地形特征密切相关。在山区,地形导致的空气抬升现象能够显著增加降水的发生几率,从而引发暴雨等极端天气。此外,地形的多样性还可能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微气候特征,这进一步复杂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因此,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及其相互作用,构建适当的数学模型以及预测机制,对于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至关重要。 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说明地形-气候相互作用在极端天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一个简单的气象模型来描述降雨的生成过程,同时考虑地形的影响。

  1. 降雨生成的基础模型:降雨的生成可以用一个统计或概率模型来描述,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简化的公式来表示降雨量 $R$:

R=αQ+βH+ϵ R = \alpha Q + \beta H + \epsilon

其中: - $R$ 是降雨量。 - $Q$ 是气候变量,例如温度、湿度或大气压力。 - $H$ 是地形变量,例如海拔高度、坡度或地形起伏的强度。 - $\alpha$ 和 $\beta$ 是权重系数,表示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对降雨量的贡献。 - $\epsilon$ 是误差项,表示模型未能解释的部分。

  1. 考虑极端天气条件:为了更加专注于极端天气的形成,我们可以引入一个临界阈值 $R_c$,当降雨量超过该阈值时,我们将其视为极端降雨事件:

if R>Rc then extreme weather occurs \text{if } R > R_c \text{ then extreme weather occurs}

  1. 地形影响的函数形式:对于地形影响,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通常用以下形式进行表示:

H=h(z)=H0+ce−λz H = h(z) = H_0 + c e^{-\lambda z}

其中: - $H_0$ 是基线海拔影响。 - $c$ 是一个常数,表示地形梯度对气候的影响。 - $\lambda$ 是衰减参数,表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影响会迅速减弱。 - $z$ 为海拔高度。

  1. 综合模型:结合上述两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完整的模型,描述地形与气候变量在降雨的生成中的相互作用:

R=αQ+β(H0+ce−λz)+ϵ R = \alpha Q + \beta (H_0 + c e^{-\lambda z}) + \epsilon

  1. 模型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来回归分析以确定参数 $\alpha$, $\beta$, $c$, 和 $\lambda$ 的值,这样就可以评估特定区域内降雨量的变化并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通过以上模型,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促进我们理解地形-气候相互作用在极端天气形成中的具体作用。 为了说明地形-气候相互作用在极端天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降水量和地形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地形高度、坡度等几何特征可以被视为自变量,而降水量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

以下是Python代码示例,使用 pandas 进行数据处理,statsmodels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请确保你已经安装了这些库,并且在“附件数据”中有降水和地形数据可供使用。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tatsmodels.api as sm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读取降水量和地形数据,假设数据在CSV文件中
# Datasets are assumed to have columns 'Rainfall', 'Elevation', 'Slope', etc.
precip_data = pd.read_csv('precipitation_data.csv')  # 降水量数据
terrain_data = pd.read_csv('terrain_data.csv')  # 地形数据

# 合并数据
data = pd.merge(precip_data, terrain_data, on='Location')

# 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
X = data[['Elevation', 'Slope']]  # 地形特征作为自变量
y = data['Rainfall']  # 降水量作为因变量

# 添加常数项
X = sm.add_constant(X)

# 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model = sm.OLS(y, X).fit()

# 打印模型的摘要
print(model.summary())

# 预测降水量
data['Predicted_Rainfall'] = model.predict(X)

# 可视化真实降水量与预测降水量的比较
plt.figure(figsize=(10, 6))
plt.scatter(data['Rainfall'], data['Predicted_Rainfall'], alpha=0.5)
plt.plot([data['Rainfall'].min(), data['Rainfall'].max()], 
         [data['Rainfall'].min(), data['Rainfall'].max()], 
         color='red', linestyle='--')
plt.title('Observed vs. Predicted Rainfall')
plt.xlabel('Observed Rainfall (mm)')
plt.ylabel('Predicted Rainfall (mm)')
plt.grid()
plt.show()

在此代码中,我们首先读取降水量和地形数据,将它们合并,然后建立一个包含地形特征(如海拔和坡度)的线性回归模型,以预测降水量。模型的摘要会显示地形变量如何影响降水,进而说明地形-气候相互作用在极端天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绘制观察到的降水量与预测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直观地查看模型的效果。 该段文字的第三个问题是:

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对于暴雨等极端天气灾害的形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其中,降雨的时空变异性和不可控性都最强;土地利用作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虽然也随时空演化,但具有一定可控性;地形是最为稳定、不易改变的因素。请考虑第2问所反映的从“暴雨”到“灾害”中上述三方面因素的角色及其交互作用,确定暴雨成灾的临界条件;并结合第1问中降雨量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历史时空演化特征,对2025~2035年间中国境内应对暴雨灾害能力最为脆弱的地区进行预测。请以地图的形式呈现你们的预测结果。 在考虑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灾害形成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建模方法。

步骤 1: 确定暴雨成灾的临界条件

我们可以设定影响暴雨成灾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R$)、地形因素($T$)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为此,我们假设存在一个临界值条件,当满足以下不等式时,则暴雨可能导致灾害:

其中D=f(R,T,L)其中D≥Dc D = f(R, T, L) \quad \text{其中} \quad D \geq D_c

  • $D$:灾害发生的风险指标
  • $D_c$:灾害发生的临界值

可以设定 $D$ 为一种加权关系,例如:

D=αR+βT+γL D = \alpha R + \beta T + \gamma L

  • $\alpha, \beta, \gamma$ 是不同因素的权重系数,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确定。

步骤 2: 构建数学模型

假设我们通过历史数据得到了降雨量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模型。我们设降雨量的时空变化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表示:

R(t)=R0+k⋅t+ϵ(t) R(t) = R_0 + k \cdot t + \epsilon(t)

其中: - $R_0$ 为初始降雨量 - $k$ 为降雨量的年变化率 - $\epsilon(t)$ 为随机扰动项,考虑不确定性。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可以设定土地利用/覆被的比例为 $L$,影响函数可以表示为:

L(t)=L0eλt L(t) = L_0 e^{\lambda t}

其中: - $L_0$ 为初始土地利用 - $\lambda$ 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增长率(通常为负值,若我们考虑城市化的影响)。

地形的影响因素通常较为稳定,因此我们可以设定为一个常量:

T=T0 T = T_0

步骤 3: 合成模型并进行时空预测

将上述公式代入,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灾害风险模型:

D(t)=α(R0+k⋅t+ϵ(t))+βT0+γ(L0eλt) D(t) = \alpha (R_0 + k \cdot t + \epsilon(t)) + \beta T_0 + \gamma (L_0 e^{\lambda t})

步骤 4: 结合历史演化特征进行区域预测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如1990-2020年的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确定 $\alpha, \beta, \gamma$,并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未来2025至2035年间各地区的$D(t)$值。

步骤 5: 地图展示预测结果

根据得到的$D(t)$值,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例如,1-无风险,2-低风险,3-中风险,4-高风险,5-极高风险),并绘制成热力图。热力图中更高的$D(t)$值将代表应对暴雨灾害能力脆弱的地区。

总结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创建了以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为主的数学模型,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以预测未来暴雨灾害的风险区域,并通过地图形式呈现我们的预测结果。这样的方法有助于科学地阐释暴雨成灾的临界条件及其交互作用,为未来的灾害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在考虑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灾害形成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以分析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并确定暴雨成灾的临界条件。

1. 概念框架

为了研究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对暴雨成灾的影响,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变量:

  • $R$: 降雨量(mm)
  • $L$: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指数
  • $T$: 地形因素(如高程和坡度)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基于以上变量的线性模型来确定暴雨成灾的条件,可以表示为:

D=f(R,L,T) D = f(R, L, T)

其中$D$是暴雨引发的灾害风险的指标,$f$是一个函数,表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暴雨成灾的临界条件

我们假定当降雨量$R$超过某一特定阈值$R_{c}$时,结合土地利用状态$L$和地形因素$T$,就可能导致暴雨成灾。我们可以设定临界条件为:

D≥Dc when R≥Rc and L is below a certain threshold. D \geq D_{c} \text{ when } R \geq R_{c} \text{ and } L \text{ is below a certain threshold.}

具体来说,假设$R_{c}$的值会随着土地利用的变化而变化,$D_{c}$可能是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地形敏感性的统计推算而得。

3. 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 降雨的变异性 ($\sigma_R$):降雨的变异性可以通过标准差来衡量,以说明其不可控性: σR=1n∑i=1n(Ri−R¯)2 \sigma_R = \sqrt{\frac{1}{n} \sum_{i=1}^{n} (R_i - \bar{R})^2}
  • 土地利用变化 ($\Delta L$):土地使用/覆盖变化的指数可以通过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基于像素变化的差分方法。
  • 地形稳定性:地形影响可以通过地形起伏指数来量化,如坡度变化: Slope=arctan(ΔzΔx) Slope = arctan\left(\frac{\Delta z}{\Delta x}\right)

4. 脆弱地区的预测

结合第1问中降雨量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我们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分析,识别出在2025-2035年间最脆弱的地区。

通过对各省市或地区的降雨变化、土地使用的变化、地形高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绘制出一张暴雨灾害风险地图。此地图可显示出按区域红色(高灾害风险)、黄色(中等风险)和绿色(低风险)分类的区域。

5. 地图结果示例

最终,基于模型的分析结果,地图应显示出以下几个关键地区: - 高风险区:通常位于降雨量大且土地利用相对密集的城市化地区,如长江流域和珠三角。 - 中风险区:如东北部及部分西南地区,降雨变化显著且土地利用存在中等密度。 - 低风险区:山地及未开发地带,尽管降雨量可能较高,但因土地利用低而减少了风险。

结论

该研究结合了降雨、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形的稳定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暴雨成灾的临界条件及脆弱区的预测。这种多因素交互的分析方法为应对未来的极端天气灾害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为了研究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灾害形成的影响,我们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暴雨成灾中的角色。以下是我们可以采用的分析步骤和相应的数学模型。

1. 确定暴雨成灾的临界条件

假设暴雨导致灾害的条件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D=f(R,T,L) D = f(R, T, L)

其中,$D$ 表示灾害程度,$R$ 表示降雨量,$T$ 表示地形因素(如坡度、海拔等),$L$ 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如城市化程度、林地比例等)。

我们特别关注以下临界条件:

  • 降雨量临界值:当降雨量 $R$ 超过某一阈值 $R_c$ 时,可能导致灾害。
  • 地形影响:地形因素 $T$ 决定了降雨的汇聚和排水能力。例如,当坡度过大时,可能加剧径流。
  •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影响下渗能力,如城市化地区的径流增加。

因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损失函数,来量化这些因素:

L=k(R−Rc)+m(T)+n(L) L = k(R - R_c) + m(T) + n(L)

其中,$k$, $m$, $n$ 分别为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的权重。

2. 结合降雨量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时空演化特征预测脆弱地区

根据所选数据集,我们分析1990-2020年中国的降雨量和土地利用变化。假设我们采用以下模型结合这些变化进行2025-2035年的脆弱地区预测:

V=αRt+βLt+γ⋅(Rt−Rt−1)+δ⋅(Lt−Lt−1) V = \alpha R_t + \beta L_t + \gamma \cdot (R_t - R_{t-1}) + \delta \cdot (L_t - L_{t-1})

其中: - $V$ 为暴雨脆弱性指数。 - $R_t$ 和 $L_t$ 分别为年份 $t$ 的降雨量和土地利用类型指数。 - $\alpha$, $\beta$, $\gamma$, $\delta$ 为模型系数,通过回归分析估计。

3. 地图呈现预测结果

利用GIS工具(如ArcGIS或QGIS),根据上述预测模型和历史数据生成脆弱地区的地图。可以将暴雨脆弱性指数 $V$ 分级表现,选择合适的色阶来展示:

  • 高脆弱性区域(红色)
  • 中等脆弱性区域(橙色)
  • 低脆弱性区域(绿色)

结论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综合考虑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暴雨成灾的影响,进而形成针对2025-2035年间中国境内对应暴雨灾害能力最弱地区的科学预测,并以地图形式展现这些区域的脆弱性。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为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持。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Python中的一些数据科学库,如Pandas和NumPy来处理数据,利用Matplotlib或Seaborn来进行可视化。下面的代码示例假设您已经拥有必要的降雨量、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和地形等相关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预测暴雨成灾的脆弱区域。我们将采用一个基于降雨量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简单模型。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geopandas as gpd

# 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降雨量、土地利用和地形数据的数据框
# 该数据框包含'year', 'rainfall', 'land_use', 'elevation', 'disaster_occurrence'等列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 数据集中需要包含所需的变量

# 选择1990-2020年的数据
data['year'] = pd.to_datetime(data['year'], format='%Y')
data = data[(data['year'] >= '1990-01-01') & (data['year'] <= '2020-12-31')]

# 计算降雨量和土地利用变化
rainfall_mean = data.groupby('year')['rainfall'].mean()
land_use_changes = data.groupby('year')['land_use'].value_counts()  # 示例,具体实现根据实际数据

# 确定暴雨成灾的临界条件
# 这里简单定义一个条件,如果降雨量大于某个值且土地利用类型为城市化区域,则表示有较高的成灾风险
critical_rainfall = 100  # 假设临界降雨量为100mm
data['disaster_risk'] = np.where((data['rainfall'] > critical_rainfall) & (data['land_use'] == 'urban'), 1, 0)

# 计算未来2025-2035年可能的暴雨灾害脆弱地区
future_years = pd.date_range(start='2025-01-01', end='2035-12-31', freq='Y')
future_risk = []

for year in future_years:
    # 模型预测:基于历史数据的均值或其他模型
    expected_rainfall = rainfall_mean.mean()  # 使用历史均值进行预测
    future_risk.append({
        'year': year.year,
        'risk': 1 if expected_rainfall > critical_rainfall else 0  # 简单模型
    })

future_risk_df = pd.DataFrame(future_risk)

# 将结果可视化
省略

第四个问题是:

在中国级别的尺度上,描述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形可以概括为“三级阶梯”,而降水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800mm等降水量线”则与区分我国南北方的“秦岭—淮河”一线大体重合;描述人文地理特征的人口分布及其社会经济活动总量等指标,则被由连接黑龙江黑河与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清晰地划分成东密西疏的两部分。那么,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交汇点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况,结合其在前三问中描述、估计和预测任务中的“特性”,利用地理大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简化和综合,描述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结构。从准确性和有用性两个方面解释验证你们的总结。 要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结构进行建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如地形、降水)和人文地理(如人口分布、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基于这一思路构建的数学模型步骤:

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收集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地理大数据,包括: - 地形数据(高程、坡度等) - 降水量数据(如800mm等降水量线的数据) - 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据

预处理步骤包括: - 空间数据的对齐(如投影和分辨率统一) - 数据缺失值的处理 - 不同数据类型的标准化(如将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度量划为相同的数值范围)

2. 数学模型建立

2.1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定义一个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学模型,考虑影响因素如下: - $U(t)$:土地利用情况(可以是耕地、城市化等不同类型土地的比例) - $P$:人口密度 - $E$:经济活动程度(如GDP) - $R$:降水量

建立动态模型示例: dU(t)dt=f(P,E,R,H) \frac{dU(t)}{dt} = f(P, E, R, H) 其中,$H$代表地形特征,$H$可能涉及高程、坡度等。

2.2 影响机制

可以通过线性或非线性函数描述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U(t)=α1P+α2E+α3R+βH+C U(t) = \alpha_1 P + \alpha_2 E + \alpha_3 R + \beta H + C 其中,$\alpha_1$, $\alpha_2$, $\alpha_3$, $\beta$ 为未知系数,$C$ 为常数项。

使用回归分析来估计系数,根据历史数据(1990-2020年)进行线性回归或其他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影响量化。

3. 模型验证

3.1 准确性验证

  • 使用RSquared ($R^2$)与均方根误差(RMSE)进行模型拟合程度评估: R2=1−∑(yi−yi^)2∑(yi−y¯)2 R^2 = 1 - \frac{\sum (y_i - \hat{y_i})^2}{\sum (y_i - \bar{y})^2} RMSE=1n∑i=1n(yi−yi^)2 RMSE = \sqrt{\frac{1}{n} \sum_{i=1}^{n} (y_i - \hat{y_i})^2} 匹配土地利用历史数据,并通过交叉验证方法验证模型的稳定性。

3.2 有用性验证

  • 利用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实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判断模型在未来(如2025-2035年)预测的有效性。
  • 通过统计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活动与降水之间的相关性,验证模型的实用性。

4. 结果展示

通过GIS软件,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结构以地图形式展示,包括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和预期未来变化区域。

结论

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在理解与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方面,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其准确性通过模型拟合与验证指标体现,而有用性则通过实际应用效果验证。 在分析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结构时,可以采用几种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结合地理大数据来进行简化和综合。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一过程,以及如何从准确性和有用性两个方面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

数学模型建立

  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首先,收集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空间数据,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城市和荒地等的变化数据。预处理过程可能包括数据清洗、标准化处理以及插值技术用于填补缺失值。
  2. 时空变化模型: 为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可以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回归模型。假设我们使用以下形式的空间回归模型: Yi=β0+β1Xi+β2Di+ui Y_i = \beta_0 + \beta_1 X_{i} + \beta_2 D_i + u_i 其中,$Y_i$ 表示区域 $i$ 的土地利用程度(如耕地比例),$X_{i}$ 为影响因素(如气温、降水量),$D_i$ 为地理特征指标(如海拔、坡度),$u_i$ 为随机误差。
  3. 变化率分析: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可以用变化率来描述,定义为: R=Lt+1−LtLt×100% R = \frac{L_{t+1} - L_t}{L_t} \times 100\% 其中,$L_t$ 是时间 $t$ 的土地利用总面积,$R$ 表示变化率。变化率可以分析不同类型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转化。
  4. 聚类分析: 利用K-means或层次聚类方法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别,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

结果模拟与总结

  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2. 在地理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上述模型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诸如:
  • 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显著。
  • 生态保护区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
  • 对比1990与2020年,城市土地面积增加了XX%,而耕地减少了YY%。
  1. 土地利用结构:
  2.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 东部沿海地区以城市和工业用地为主,呈现出高密度的特征。
  • 西部地区以农业用地和未开发土地为主,空间利用较低。

准确性与有用性验证

准确性:

  • 模型通过交叉验证评估其预测能力,得出确定系数 $R^2$ 进行衡量。$R^2$ 接近 1 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好,能够准确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
  • 使用真实数据与模型预测结果的偏差分析,计算均方根误差(RMSE)以评估模型准确性。

有用性:

  • 分析结果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土地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
  • 利用模型结果,可以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提供参考,便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 结果可在实际操作中提供方向,例如预测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地流转情况,从而为土地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数理模型及地理大数据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分析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结构,还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合理的依据。 在回答第四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明确需要实现的目标:描述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结构,并基于前面的问题中描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此,我们可以使用地理大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

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首先,收集与以下因素相关的数据集: - 地形(如海拔、地形类型) - 降水量(年均降水量及其空间分布)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耕地、林地、城市用地等) - 人口分布及经济活动指标(如GDP、人口密度等)

2. 数学模型构建

我们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与上述因素的关系。模型形式为:

Y=β0+β1X1+β2X2+β3X3+ϵ Y = \beta_0 + \beta_1 X_1 + \beta_2 X_2 + \beta_3 X_3 + \epsilon

其中: - $Y$ 表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标(如土地利用变化率) - $X_1$ 表示年均降水量 - $X_2$ 表示海拔(或其他地形特征指标) - $X_3$ 表示人口密度或经济活动的指标 - $\beta_0, \beta_1, \beta_2, \beta_3$ 是需要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参数 - $\epsilon$ 是误差项

3. 数据简化与综合分析

为了简化和综合数据,我们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来减少变量的维度,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信息。经过PCA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新的变量(主成分),并用以下方程表示:

Z=WTX Z = W^T X

其中: - $Z$ 是主成分向量 - $W$ 是载荷矩阵(每个主成分与原变量之间的关系) - $X$ 是标准化后的原始变量矩阵

4.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结构的描述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 - 在自然与人文交汇点处,土地利用变化受降水、地形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显著影响。 - 在南方降水丰富的地区,土地利用更多地转向农业和城市发展,而北方地区则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制约,土地利用变化较小。

为验证总结的准确性和有用性: - 准确性: 可以通过交叉验证等方式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例如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来衡量模型预测的精确度。

RMSE=1n∑i=1n(Yi−Y^i)2 RMSE = \sqrt{\frac{1}{n} \sum_{i=1}^{n} (Y_i - \hat{Y}_i)^2}

  • 有用性: 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通过分析其在区域决策支持、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适用性来体现,检查模型是否能够提供可行性建议。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影响,为后续的科学决策与区域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 要解决第四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结构。下面是利用Python语言进行简化和综合土地利用数据的代码。

这里我们会采用一些常见的步骤,包括加载数据、数据清洗、分组统计以及可视化。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省略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2154613.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他山之石】优化 JavaScript 的乐趣与价值(下)

前言 继本文的 上篇 发表之后&#xff0c;没想到反响还挺好&#xff0c;看来大家在 JS 优化的问题上越来越注重“与国际接轨”了。一起来看本文的下篇&#xff0c;也是干货满满。 文章目录 6. Avoid large objectsWhat the eff should I do about this? 7. Use eval8. Use str…

多元形式助力商业价值最大化,王鹤棣商业影响力遥遥领先

明星商业代言层出不穷&#xff0c;但在个人影响力的升级玩法上&#xff0c;当代青年偶像王鹤棣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商业头脑&#xff0c;正逐步搭建起一个以个人形象为核心&#xff0c;与各大品牌相互成就的立体商业模型。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商务合作模式&#xff0c;王鹤…

[Java并发编程] synchronized(含与ReentrantLock的区别)

文章目录 1. synchronized与ReentrantLock的区别2. synchronized的作用3. synchronized的使用3.1 修饰实例方法&#xff0c;作用于当前实例&#xff0c;进入同步代码前需要先获取实例的锁3.2 修饰静态方法&#xff0c;作用于类的Class对象&#xff0c;进入修饰的静态方法前需要…

React组件如何暴露自身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 最近遇到一个如何暴露React组件自身方法的问题。在某些时候&#xff0c;我们需要调用某个组件内部的方法以实现某个功能&#xff0c;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暴露组件内部API的方法。 二、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介绍React组件暴露子组件API的方法&#xff0c;以下是实…

2024年研赛-华为杯数模竞赛C题论文首发+论文讲解+代码分享

2024年华为杯-研赛分享资料&#xff08;论文分享部分代码&#xff09;&#xff08;已更新部分代码&#xff09;&#xff1a;链接&#xff1a;https://pan.baidu.com/s/1HGIYjV3lqzUc_3H0vg5H8w 提取码&#xff1a;sxjm 题 目&#xff1a; _基于数据驱动下磁性元件的磁芯损耗建模…

leetcode第十三题:罗马数字转整数

罗马数字包含以下七种字符: I&#xff0c; V&#xff0c; X&#xff0c; L&#xff0c;C&#xff0c;D 和 M。 字符 数值 I 1 V 5 X 10 L 50 C 100 D 500 M 1000 例如&#x…

OpenCV特征检测(7)角点检测函数goodFeaturesToTrack()的使用

操作系统&#xff1a;ubuntu22.04 OpenCV版本&#xff1a;OpenCV4.9 IDE:Visual Studio Code 编程语言&#xff1a;C11 算法描述 确定图像上的强角点。 该函数根据 240中所描述的方法查找图像中最显著的角点或者指定图像区域内的最显著角点。 函数使用 cornerMinEigenVal 或…

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工程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基于锁相环的调试解调器设计

完整报告链接如下&#xff1a;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xff1a;高频课设报告.docx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83UCDSU0UHcv4ONYxfyhg?pwdzqyr 提取码: zqyr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5的分享 懒得贴上来了&#xff0c;放一下截图。

ICM20948 DMP代码详解(34)

接前一篇文章&#xff1a;ICM20948 DMP代码详解&#xff08;33&#xff09; 上一回解析了inv_icm20948_initialize_lower_driver函数中设置FIFO_RST和FIFO_CFG寄存器相关的代码&#xff0c;本回继续往下解析inv_icm20948_initialize_lower_driver函数的后续代码。为了便于理解和…

蓝桥杯【物联网】零基础到国奖之路:十. OLED

蓝桥杯【物联网】零基础到国奖之路:十.OLED 第一节 硬件解读第二节 MDK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blog.csdnimg.cn/direct/fa7660b81be9407aa19c603561553db0.png)第三节 代码 第一节 硬件解读 OLED硬件知识: 第二节 MDK配置 第三节 代码 include头文件。 编…

Webui 显卡有显存,会报错:CUDA out of memory

Webui 显卡明明有显存&#xff0c;会报错&#xff1a;CUDA out of memory 网上找了很多资料&#xff0c;都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 &#xff0c;后来发现和电脑虚拟内存设置有关&#xff0c;这里记录一下具体的解决方法&#xff1a; 什么是 CUDA Out of Memory 错误&#xff1f; …

【MySQL】字符集与Collation

今天做项目&#xff0c;突然发现&#xff0c;项目中使用的MySQL的库排序规则是 utf8mb4_general_ci&#xff0c;而我自己用的MySQL8默认库规则是utf8mb4_0900_ai_ci&#xff0c;于是想要弄清楚 出处&#xff08;写的非常详细&#xff09;&#xff1a;mysql设置了utf8mb4&#x…

WPF自定义Dialog模板,内容用不同的Page填充

因为审美的不同&#xff0c;就总有些奇奇怪怪的需求&#xff0c;使用框架自带的对话框已经无法满足了&#xff0c;这里记录一下我这边初步设计的对话框。别问为啥要用模板嵌套Page来做对话框&#xff0c;问就是不想写太多的窗体。。。。 模板窗体&#xff08;XAML&#xff09;…

面试-设计模式

策略模式 定义了一组算法&#xff0c;分别封装起来&#xff0c;这些算法直接可以相互替换 设计模式的开闭原则&#xff1a;对修改关闭&#xff0c;对扩展开放 装饰模式 将某种算法作为一个装饰品添加到对象身上&#xff0c;同时可以自由穿戴更换装饰品 两个主要的角色&…

C语言 | Leetcode C语言题解之第423题从英文中重建数字

题目&#xff1a; 题解&#xff1a; char * originalDigits(char * s) {int lenstrlen(s);int arr[26]{0},num[10]{0},cot0;for(int i 0; i < len; i)arr[s[i] - a];num[0] arr[z-a];num[2] arr[w-a];num[4] arr[u-a];num[6] arr[x-a];num[8] arr[g-a];num[1] arr[o…

[JavaEE] UDP协议

目录 再谈端口号 一、端口号的划分 二、UDP协议 三、UDP的特点 再谈端口号 一、端口号的划分 0-1023&#xff1a;知名端口号&#xff0c;端口号固定&#xff0c;其中包括HTTP&#xff0c;FTP&#xff0c;SSH等广为使用的应用层协议。 1024-65535&#xff1a;操作系统动态分…

演示jvm锁存在的问题

文章目录 1、AlbumInfoApiController --》testLock()2、redis添加键值对3、AlbumInfoServiceImpl --》testLock() 没有加锁4、使用ab工具测试4.1、安装 ab 工具4.2、查看 redis 中的值 5、添加本地锁 synchronized6、集群情况下问题演示 jvm锁&#xff1a;synchronized lock 只…

面试金典题2.4

给你一个链表的头节点 head 和一个特定值 x &#xff0c;请你对链表进行分隔&#xff0c;使得所有 小于 x 的节点都出现在 大于或等于 x 的节点之前。 你不需要 保留 每个分区中各节点的初始相对位置。 示例 1&#xff1a; 输入&#xff1a;head [1,4,3,2,5,2], x 3 输出&a…

LeetCode从入门到超凡(二)递归与分治算法

引言 大家好&#xff0c;我是GISer Liu&#x1f601;&#xff0c;一名热爱AI技术的GIS开发者。本系列文章是我跟随DataWhale 2024年9月学习赛的LeetCode学习总结文档&#xff1b;在算法设计中&#xff0c;递归和分治算法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它们不仅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表…

matlab绘制二维云图,划分区域,并显示每个区域的均值

绘制成图如下&#xff1a; 代码如下&#xff1a; %%%%%%%%%%%%%%%%%%%%%%%%%%%%%%%%%%%%%%%%%%%%%%%%%%%%创建绘图的数据 ax0;bx1; ay0;by1; nx100; %数据的x轴点数 ny100; %数据的y轴点数 hx(bx-ax)/(nx-1); hy(by-ay)/(ny-1); Xax:hx:bx; Yay:hy:by; 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