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耳机是不是好赛道?
@数科星球原创
作者丨苑晶
编辑丨大兔
AI硬件方兴未艾,行业里出现了新变化。
最近,AI耳机开始受到关注。有人将其看作可堪比无线蓝牙耳机革命的大时代,也有人认为其鸡肋无比、并不看好。询问了多家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后,数科星球DigitalPlanet得到了较为有用的信息。
理论上,让耳机颇受关注的原因有三:
其一是,生成式AI技术可以输入/输出声波,借用耳机自带喇叭的声音输出效果,可抵消一部分噪音;
其二,AI耳机的延展性好,甚至能够搭载类似Plaud(一款录音转写翻译神器)的翻译功能;
其三,借助翻译和多模态生成技术(如GPT4-o),耳机的翻译结果可以直接生成语音,这边做到了“不学外语照样沟通”的境界。
所以,AI耳机构成了一个新的资本故事,即它是集降噪、所有人对话所有人、耳机机器人+万物互联的奇妙结合体。
01
AI降噪的实现原理
当两个具有相同频率、相反相位(即一个波的波峰与另一个波的波谷对齐)的波相遇后,会相互抵消。物理学上,这是降噪的基本原理。
一位前小米智能硬件负责人对数科星球DigitalPlanet解释:“你可以把耳朵想象成一个封闭空间场,若想抵消噪声,就要在反方向输出噪声。”他的经验是,耳机可自带麦克风进行噪音拾取,再通过降噪芯片处理、借助喇叭输出噪音便可抵消外界噪音。
他在小米的经历中,已曾对日常生活中的噪音做过深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诸如汽车行进(胎噪等)、风扇空调工作声、办公室讲话噪音等200种噪音都可抵消。
较之以往的传统降噪耳机(事先做好不同噪音的样本),在内置耳机的端侧小模型中,噪音声纹可自动生成,甚至可以根据实时的噪音变化生成不同的抵消声波。
对于降噪,目前行业内共有两大技术方向:即ANC主动降噪(用户自己的感知)和ENC通话降噪(电话对方的感受)。依据耳机的不同形态,如开放式(比如骨传导耳机便是典型)、半开放式和封闭式耳机几种,技术上有细微差别。
如果优化芯片的处理逻辑,AI耳机的降噪效果能继续提升。
有专业人士对数科星球DigitalPlanet解释,他认为:“不是每种耳机都能开发降噪功能,比如开放式耳机就很难,ANC只对入耳式效果好,半开放耳机降噪效果很不稳定,跟用户的耳朵形状也有关系”。
“而且,降噪耳机的核心壁垒也在变”,一位投资者说。他认为,在过去两三年,降噪厂商已逐渐抹平了“低音降噪”类别的差异。在未来的1-2年中,开放式降噪将迎来壁垒的红利期。
这也就是说,如果仅有降噪功能,AI耳机的红利期便只有1-2年。
一位技术人员对上述判断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1-2年的红利期也是妄想:“我觉得顶多半年,因为大多数技术人员只做竞品分析,就能做出一样的出来。”
他觉得,所谓技术红利,顶多只有半年。
02
聪明人太多,竞争激烈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目前的AI耳机市场:那便是,前有群狼、后有猛虎。强人环伺、竞争激烈。除了已在大卖特卖的“cleer”,在这个市场中还有飞利浦、科大讯飞、魅族等多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甚至,字节跳动也没有放弃硬件的梦想。其收购的大十科技,团队的背景便是BOSE。另外,在一级市场中,水面之上的项目也还有冰丘智能、未来智能等诸多公司。
在可预见的未来,AI耳机的竞争将快速地从AI行业迁移至消费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对AI公司的挑战是,能否依靠技术的先发优势快速构建出品牌力和渠道能力。
而且,按照以往其他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惨烈的价格战也将必不可少。
一系列的原因让一些项目开始有了新的思考,那便是,能不能走另一条路,不去卷主流市场?
答案是,有。
今年5月14日,Meta在筹划这样一种耳机:即自带摄像头,通过结合图像和视频的多模态能力打造可以识别物体和翻译等功能的产品。
还有一种方式,是“耳机眼镜化”。这个技术路线,有点像“没有AR的Vision Pro”,仍然主打日常工作协作和娱乐。这里有一条较为有趣的科技树:即声控遥控器、声控Agent再到声控机器人。
但眼下,对于国内的一级市场而言,上述场景的耳机似乎离商业化距离过远。在众所周知的原因下,或较难让投资人们为其买单。
03
重拾消费信仰,差异化竞争
在多方沟通中,我们得知,有的项目在走一条新的道路:即女性耳机。
“曾经某大厂推出过口红耳机”,一位高管称。他认为,过去OPPO和ViVo借音乐耳机曾笼络了大量女性用户,但经历多年发展后,手机厂商的男女用户数再次发生了偏移。
即均都来到了8:2或7:3之中。
靠原有的3C数码大厂推动女性产品,这条路似乎并不顺畅。“我作为CTO是不敢跟CEO汇报这个想法的”,一个大厂前任CTO坦言。虽然他非常有把握把售价199的耳机卖到年销10万件,但对于改变大厂用户画像这件事,内部推动很难。
statista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女性科技市场价值约为510亿美元。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女性科技市场价值将达到1030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1%。
这份报告还给出一些有用的观点,比如:“Z世代”、“银发人群”及“下沉用户”主要构成的移动互联网女性群体活跃用户数达到近6亿,女性消费能力、消费意愿远高于男性。
在这部分群体中,从业者认为,参数和性能是不能用物理指标来吸引她们的,真正舒适的体验、时尚的调性、可靠的质量,这些她们能感知到的商品属性,这些是她们自己买给自己会参考的。
“我最讨厌的,就是手机厂商给女性产品的定义,比如“粉红色=女性化,”前小米耳机负责人对数科星球DigitalPlanet这样说。他认为,这种定义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而且是落后的、过时的。
相反地,“已婚无孩”女性,反而是消费电子行业的价值洼地。在一些项目的调研中发现,这类用户财富积累较多,有更强的购买能力。除此之外,市场中少有面对此群体的产品供给。
而在实操层面,解决耳机重量、耳型适配等功能的配置,较视频多模态等技术路线更有性价比。
不过,这类产品方向目前还在Demo阶段,具体的市场反馈,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