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排序是将一组数据,依指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过程.
2.排序的分类
(1).内部排序
指将需要处理的所有数据都加载到内部存储器中进行排序.包括:交换式排序法,选择式排序法和插入式排序法
(2).外部排序
数据量过大,无法全部加载到内存中,需要借助外部存储进行排序.包括:合并排序法和直接合并排序法
3.交换式排序法
交换式排序属于内部排序,是运用数据值比较后,依判断规则对数据位置进行交换,以达到排序的目的,交换式排序分两种:
(1).冒泡排序法(Bubble sort),时间复杂度为 O(n^2)
(2).快速排序法(Quick sort)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3.1. 交换式排序法-冒泡排序法
基本思路:
通过对待排序序列从后到前(从下标较大的元素开始),依次比较相邻元素的排序码,若发现逆序则交换,使排序码较小的元素逐渐从后部移向前部(从下标较大的单元移向下标较小的单元),就像水底下的气泡一样,逐渐向上冒.
因为排序过程中,各元素不断接近自己的位置,如果一趟下来没有进行交换,就说明序列有序,因此要在排序过程中设置一个标志flag判断元素是否进行过交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比较
案例:
将五个无序的数:24, 69, 80, 57, 13 使用冒泡排序法将其排成一个从小到大的有序序列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 冒泡排序
func bubleSort (arr *[5]int) {
fmt.Println("排序前arr= ", (*arr)) //排序前arr= [12 34 3 88 65]
temp := 0 //临时变量
//第一轮排序
for i := 0; i < 4; i++ {
if (*arr)[i] > (*arr)[i + 1] {
temp = (*arr)[i]
(*arr)[i] = (*arr)[i + 1]
(*arr)[i + 1] = temp
}
}
fmt.Println("第一轮排序后arr= ", (*arr)) //第一轮排序后arr= [12 3 9 5 88]
//第二轮排序
for i := 0; i < 3; i++ {
if (*arr)[i] > (*arr)[i + 1] {
temp = (*arr)[i]
(*arr)[i] = (*arr)[i + 1]
(*arr)[i + 1] = temp
}
}
fmt.Println("第二轮排序= ", (*arr)) //第二轮排序= [3 9 5 12 88]
// ...
//升级成冒泡排序
for j := 0; j < len(*arr) - 1; j++ {
for i := 0; i < len(*arr) - 1 - j; i++ {
if (*arr)[i] > (*arr)[i + 1] {
temp = (*arr)[i]
(*arr)[i] = (*arr)[i + 1]
(*arr)[i + 1] = temp
}
}
}
fmt.Println("冒泡排序后= ", (*arr)) // 冒泡排序后= [3 5 9 12 88]
}
func main() {
//定义个数组
arr := [5]int{12, 88, 3, 9, 5}
//把数组传给一个函数
bubleSort(&arr)
fmt.Println("冒泡排序后= ", arr) //冒泡排序后= [3 5 9 12 88]
}
3.2. 交换式排序法- 快速排序法
快速排序(Quick Sort)是一种使用分治思想的排序算法,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它以一种分而治之的方式将一个数组分成两个子数组,然后递归地对这两个子数组进行排序。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选择一个基准值(pivot),将数组分成两个部分,使得左边的元素都小于基准值,右边的元素都大于基准值,然后对左右两个部分分别进行递归排序。
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是数组的长度。在最坏的情况下,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但平均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并且具有原地排序的特性(只使用常数级别的额外空间)。
算法实现步骤:
- 定义QuickSort函数包括三个参数:left:数组最左边下标;right:数组最右边下标;arr:要操作的数组。
- 定义数组中间值pivot,以及代表数组最左边和最右边的l,r。
- 通过数组中间值将数组分为两个部分,通过循环将比pivot小的值放到数组的左边,比pivot大的值放到右边。
- 循环找到左边比pivot大的值,右边比pivot小的值,然后通过中间值将两者进行交换,通过arr[l]和arr[r]是否与pivot相等进行优化
- 然后再通过左递归进行将pivot左边的数进行排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QuickSort函数中的right已经被替换为“4”中的r。
- 通过右递归进行将pivot左边的数进行排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QuickSort函数中的left已经被替换为“4”中的l。
- 将for循环中的 l 替换为了a,将r替换为了b;通过for循环后的 l 和 r 仍然不变。下图是整个代码中的 l 和 r 的变化。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快速排序
//1.left 表示数组最左边的下标
//2.right 表示数组最右边的下标
//arr 表示要排序的数组
func QuickSort(left, right int, arr *[6]int) {
l := left
r := right
//pivot 表示中轴
pivot := arr[(left+right)/2]
temp := 0
//for 循环的目标是将比pivot小的数放在左边,比pivot大的数放在右边
for l < r {
//先从 pivot 的左边找到大于等于pivot 的值
for arr[l] < pivot {
l++
}
//从 pivot 的右边找到小于等于pivot 的值
for arr[r] > pivot {
r--
}
//如果 左边的值大于右边的值,代表找到了左边大于右边的数
if l >= r {
break
}
temp = arr[l]
arr[l] = arr[r]
arr[r] = temp
if arr[l] == pivot {
r--
}
if arr[r] == pivot {
l++
}
}
if l == r {
l++
r--
}
//向左递归
if left < r {
QuickSort(left, r, arr)
}
//向右递归
if right > l {
QuickSort(l, right, arr)
}
}
func main() {
arr := [6]int{-9, 78, 0, 23, -567, 70}
fmt.Println("原始数组:", arr)
QuickSort(0, len(arr)-1, &arr)
fmt.Println("排序后的数组:", arr)
}
结果如下:
4.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且稳定的排序算法。插入排序的工作方式非常像人们排序一手扑克牌一样,时间复杂度为 O(n^2)。开始时,我们的左手为空并且桌子上的牌面朝下。然后,我们每次从桌子上拿走一张牌并将它插入左手中正确的位置。为了找到一张牌的正确位置,我们从右到左将它与已在手中的每张牌进行比较,如下图所示:
需求:
排序前:{4,3,2,10,12,1,5,6}
排序后:{1,2,3,4,5,6,10,12}
排序原理:
- 1.把所有的元素分为两组,已经排序的和未排序的;
- 2.找到未排序的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向已经排序的组中进行插入;
- 3.倒叙遍历已经排序的元素,依次和待插入的元素进行比较,直到找到一个元素小于等于待插入元素,那么就把待插入元素放到这个位置,其他的元素向后移动一位;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insertionSort(arr []int) []int {
for i := 1; i < len(arr); i++ {
key := arr[i]
j := i - 1
// Move elements of arr[0..i-1], that are greater than key,
// to one position ahead of their current position
for j >= 0 && arr[j] > key {
arr[j+1] = arr[j]
j = j - 1
}
// Place key at it's correct position
arr[j+1] = key
}
return arr
}
func main() {
arr := []int{4,3,2,10,12,1,5,6}
fmt.Println("Original array:", arr)
sortedArray := insertionSort(arr)
fmt.Println("Sorted array: ", sortedArray)
}
插入排序的适用场景:
- 1. 小规模数据: 由于插入排序在数据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其时间复杂度为 O( n^2 ),但常数因子较小,因此实际运行效率并不低,特别是数据量很小 (如少于10个元素) 时,其效率甚至可能超过更复杂的排序算法
- 2. 基本有序的数据: 对于已经部分排序的数组,插入排序的效率很高,因为它只需要少量的元素移动。例如,在数组末尾插入一个元素,或者数组已经是基本有序的情况下,插入排序的性能会非常好
- 3. 稳定排序需求:插入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即相等元素的相对位置在排序前后不会改变。这在某些需要保持数据原有顺序的场合非常有用
- 4. 内存限制:由于插入排序是原地排序,它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除了几个变量外),这对于内存受限的环境非常有利
尽管插入排序在大数据集上表现不佳,但在上述场景下,它仍然是一种非常有用且简单的排序算法
5.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直观的排序,通过确定一个 Key 最大或最小值,再从带排序的的数中找出最大或最小的交换到对应位置。再选择次之,双重循环时间复杂度为 O(n^2)
排序原理:
- 1.在一个长度为 N 的无序数组中,第一次遍历 n-1 个数找到最小的和第一个数交换。
- 2.第二次从下一个数开始遍历 n-2 个数,找到最小的数和第二个数交换。
- 3.重复以上操作直到第 n-1 次遍历最小的数和第 n-1 个数交换,排序完成。
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selectionSort(arr []int) {
for i := 0; i < len(arr)-1; i++ {
// 记录最小元素的索引
minIndex := i
// 找到未排序部分的最小元素
for j := i + 1; j < len(arr); j++ {
if arr[j] < arr[minIndex] {
minIndex = j
}
}
// 交换找到的最小元素与第i个位置的元素
arr[i], arr[minIndex] = arr[minIndex], arr[i]
}
}
func main() {
arr := []int{64, 25, 12, 22, 11}
selectionSort(arr)
fmt.Println("Sorted array:", arr)
}
6.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是插入排序的一种,又称“缩小增量排序”,是插入排序算法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是非稳定排序算法,在处理大批量数据时,希尔排序的性能确实高于插入排序
排序原理:
1.选定一个增长量h,按照增长量h作为数据分组的依据,对数据进行分组;
2.对分好组的每一组数据完成插入排序;
3.减小增长量,最小减为1,重复第二步操作
增长量h的确定:增长量h的值每一固定的规则,这里采用以下规则:
int h=1 while(h<数组长度/2){ h=2h+1;//3,7 } //循环结束后我们就可以确定h的最大值; h的减小规则为: h=h/2
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shellSort(arr []int) {
// 计算增量序列
n := len(arr)
gap := n / 2
for gap > 0 {
// 按增量进行插入排序
for i := gap; i < n; i++ {
temp := arr[i]
j := i
for j >= gap && arr[j-gap] > temp {
arr[j] = arr[j-gap]
j -= gap
}
arr[j] = temp
}
// 减少增量
gap /= 2
}
}
func main() {
arr := []int{12, 34, 54, 2, 3}
shellSort(arr)
fmt.Println("Sorted array is:", arr)
}
7.归并排序
7.1概念
归并排序(Merge Sort)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排序算法。它将一个大列表分成两个小列表,分别对这两个小列表进行排序,然后将排序好的小列表合并成一个最终的排序列表。归并排序的关键在于合并(Merge)过程,它确保了在合并的过程中,两个已排序的序列被合并成一个新的、有序的序列
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demo/pkg"
"fmt"
)
// MergeSort 归并排序
func MergeSort(arr []int) []int {
if len(arr) <= 1 {
return arr
}
// 找到中点,分割数组
mid := len(arr) / 2
left := MergeSort(arr[:mid])
right := MergeSort(arr[mid:])
// 合并两个已排序的切片
return merge(left, right)
}
// merge 函数用于合并两个已排序的切片
func merge(left, right []int) []int {
var result []int
i, j := 0, 0
for i < len(left) && j < len(right) {
if left[i] < right[j] {
result = append(result, left[i])
i++
} else {
result = append(result, right[j])
j++
}
}
// 如果左侧有剩余,则追加到结果切片
result = append(result, left[i:]...)
// 如果右侧有剩余,则追加到结果切片
result = append(result, right[j:]...)
return result
}
func main() {
// 定义一个切片,这里我们模拟 10 个元素
arr := []int{98081, 27887, 31847, 84059, 2081, 41318, 54425, 22540, 40456, 3300}
fmt.Println("arr 的长度:", len(arr))
fmt.Println("Original data:", arr) // 先打印原始数据
newArr := pkg.MergeSort(arr) // 调用归并排序
fmt.Println("New data: ", newArr) // 后打印排序后的数据
}
7.2归并排序主要操作
- 1. 合并: 合并操作由 merge 函数实现,它接收两个已排序的切片 left 和 right,并返回一个新的、包含两个切片所有元素且已排序的切片。
- 初始化:首先,创建一个空的切片 result 用于存储合并后的结果。同时,使用两个索引 i 和 j 分别指向 left 和 right 的起始位置
- 比较与合并:然后,使用一个循环,比较 left[i] 和 right[j] 的大小。将较小的元素追加到 result 中,并移动相应的索引。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任一切片中的所有元素都被添加到 result 中
- 追加剩余元素:如果 left 和 right 中还有剩余的元素(即某个切片的索引没有遍历完),则直接将剩余的元素追加到 result 的末尾。这是因为在循环结束时,剩余的元素一定是已排序的(它们来自原始的已排序切片)
- 2. 分割(Divide)与递归排序(Conquer):分割与递归排序操作由 mergeSort 函数实现
- 基本情况:如果输入的切片 arr 的长度小于或等于 1,则不需要排序,直接返回该切片。因为单个元素或空切片都可以被认为是已排序的
- 分割:找到切片的中点 mid,将切片分为两部分:arr[:mid] 和 arr[mid:]
- 递归排序:对着两部分分别调用 mergeSort 函数进行递归排序。这会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子问题,直到子问题小到满足基本情况
- 合并:最后,使用 merge 函数将这两个递归排序后的切片合并成一个有序的切片,并返回该切片
7.3总体思想
归并排序通过递归地将数组分解成越来越小的半子表,对半子表排序,然后再将排好序的半子表合并成有序的表来工作。这个过程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来存放合并后的数组,因此其空间复杂度为 O(n)。然而,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稳定的 O(n log n),并且由于其分治特性,它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效,尤其是在处理大数据集时
7.4归并排序的适用场景
- 1. 大数据集: 对于非常大的数据集,归并排序通常比快速排序或插入排序更有效,因为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log n),并且它的性能相对稳定,不会因数据集的不同而大幅度变化
- 2. 链表排序: 由于归并排序在合并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空间(除了递归栈),所以在链表排序时非常高效。链表数据结构的特性使得分割和合并操作相对简单
- 3. 外部排序: 当数据集太大,无法全部加载到内存时,可以使用归并排序的外部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数据被分割成多个块,每块单独排序后存储在磁盘上,然后通过归并操作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有序的文件
- 4. 稳定性需求:归并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这意味着相等的元素在排序后仍然保持原来的顺序。这在需要保持元素原始顺序的某些应用中非常有用
尽管归并排序在很多场景下都很有用,但它也有缺点,主要是需要额外的空间 O(n) 来存储临时数组,这在内存受限的情况下可能是一个问题
8.排序的稳定性
数组arr中有若干元素,其中A元素和B元素相等,并且A元素在B元素前面,如果使用某种排序算法排序后,能够保证A元素依然在B元素的前面,可以说这个该算法是稳定的。
稳定性的意义:
如果一组数据只需要一次排序,则稳定性一般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组数据需要多次排序,稳定性是有意义的。例如要排序的内容是一组商品对象,第一次排序按照价格由低到高排
序,第二次排序按照销量由高到低排序,如果第二次排序使用稳定性算法,就可以使得相同销量的对象依旧保持着价格高低的顺序展现,只有销量不同的对象才需要重新排序。这样既可以保持第一次排序的原有意义,而且可以减少系统开销。
第一次按照价格从低到高排序:
第二次按照销量进行从高到低排序:
常见排序算法的稳定性:
- 冒泡排序:只有当arr[i]>arr[i+1]的时候,才会交换元素的位置,而相等的时候并不交换位置,所以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排序算法。
-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给每个位置选择当前元素最小的,例如有数据{5(1),8 ,5(2), 2, 9 },第一遍选择到的最小元素为2,所以5(1)会和2进行交换位置,此时5(1)到了5(2)后面,破坏了稳定性,所以选择排序是一种不稳定的排序算法。
- 插入排序:比较是从有序序列的末尾开始,也就是想要插入的元素和已经有序的最大者开始比起,如果比它大则直接插入在其后面,否则一直往前找直到找到它该插入的位置。如果碰见一个和插入元素相等的,那么把要插入的元素放在相等元素的后面。所以,相等元素的前后顺序没有改变,从原无序序列出去的顺序就是排好序后的顺序,所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
- 希尔排序:希尔排序是按照不同步长对元素进行插入排序 ,虽然一次插入排序是稳定的,不会改变相同元素的相对顺序,但在不同的插入排序过程中,相同的元素可能在各自的插入排序中移动,最后其稳定性就会被打乱,所以希尔排序是不稳定的。
-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在归并的过程中,只有arr[i]<arr[i+1]的时候才会交换位置,如果两个元素相等则不会交换位置,所以它并不会破坏稳定性,归并排序是稳定的。
- 快速排序:快速排序需要一个基准值,在基准值的右侧找一个比基准值小的元素,在基准值的左侧找一个比基准值大的元素,然后交换这两个元素,此时会破坏稳定性,所以快速排序是一种不稳定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