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等级保护?
1.1 概念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依据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对各类信息系统基于重要程度和保密需求进行分级,并制定相应技术与管理措施,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级保护共分五级,一级最低,五级最高,等级越高,保护要求越严,技术和管理措施越强化。
定级依据对受侵害的客体和对客体的侵害程度,具体如下图:
定级基于对受侵害的客体及对客体的侵害程度。例如,一级时信息系统受破坏仅对公民、法人等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不影响国家安全等;五级时信息系统受破坏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对于国家机密信息需采取高级别保护措施,如数据加密、限制访问权限等;普通商业信息则可采取较低级别措施。
1.2 等级保护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依此履行相关安全保护义务,确保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未经授权访问及数据泄露等。
1.3 重点保护范围
《网安法》指出,国家对公共通信、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其他一旦遭破坏、丧失功能或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具体范围和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同时鼓励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运营者自愿参与保护体系。
1.4 法律责任
《网安法》明确,网络运营者不履行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导致危害后果的,处相应罚款,对直接负责人员也有相应处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不履行义务的,处罚更重。
二、为什么要开展等级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确立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法律地位和相关主体的安全义务,开展等级保护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能防范和减少信息泄露风险,通过全面安全评估及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其次,可防范和减少网络攻击风险,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性。
再者,有助于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依据标准评估和划分等级,更好管理信息系统。
最后,能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系统管理运维,提升安全性与可靠性。
三、如何开展等级保护?
开展等级保护主要包含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系统定级,运营单位按《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自行定级,三级以上需专家评审。
二是系统备案,定级申报通过后30日内到公安机关办理备案。
三是建设整改,依据等保规定和标准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建设整改。
四是等级测评,运营单位选择公安部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测评,跨地市时由本地(本省)机构提供服务。
五是监督检查,当地网监定期监督,推动等保工作落实。
四、等级保护技术方案
根据定级和差距分析结果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时,需分析用户安全需求,并依据相关标准,在满足技术和管理层面安全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安全规划与设计。
总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对于维护网络安全、保障国家和企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需各方共同努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