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LSM树数据结构
1、简介
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一般都选择使用B+树作为索引结构,而在大数据场景下,HBase、Kudu这些存储引擎选择的是LSM树。LSM树,即日志结构合并树(Log-Structured Merge-Tree)。
- LSM树主要目标是快速建立索引
- B+树是建立索引的通用技术,但如果并发写入压力较大时,B+树需要大量的磁盘随机IO,而严重影响索引创建的速度,在一些写入操作非常频繁的应用场景中,就不太适合了
- LSM树通过磁盘的顺序写,来实现最好的写性能
2、LSM树设计思想
- LSM 的主要思想是划分不同等级的结构,换句话来理解,就是LSM中不止一个数据结构,而是存在多种结构
- 一个结构在内存、其他结构在磁盘(HBase存储结构中,有内存——MemStore、也有磁盘——StoreFile)
- 内存的结构可以是B树、红黑树、跳表等结构(HBase中是跳表),磁盘中的树就是一颗B+树
- C0层保存了最近写入的数据,数据都是有序的,而且可以随机更新、随机查询
- C1到CK层的数据都是存在磁盘中,每一层中key都是有序存储的
3、LSM的数据写入操作
- 首先将数据写入到WAL(Write Ahead log),写日志是顺序写,效率相对较高(PUT、DELETE都是顺序写)
- 数据项写入到内存中的C0结构中
- 只有内存中的C0结构超过一定阈值的时候,将内存中的C0、和C1进行合并。这个过程就是Compaction(合并)
- 合并后的新的C1顺序写磁盘,替换之前的C1
- 但C1层达到一定的大小,会继续和下层合并,合并后旧的文件都可以删除,只保留最新的
- 整个写入的过程只用到了内存结构,Compaction由后台异步完成,不阻塞写入
4、LSM的数据查询操作
- 先在内存中查C0层
- 如果C0层中不存在数据,则查询C1层
- 不断逐层查询,最早的数据在CK层
- C0层因为是在内存中的结构中查询,所以效率较高。因为数据都是分布在不同的层结构中,所以一次查询,可能需要多次跨层次结构查询,所以读取的速度会慢一些。
- 根据以上,LSM树结构的程序适合于写密集、少量查询的场景
布隆过滤器
1、简介
客户端:这个key存在吗?
服务器:不存在/不知道
本质上,布隆过滤器是一种数据结构,是一种比较巧妙的概率型数据结构。它的特点是高效地插入和查询。但我们要检查一个key是否在某个结构中存在时,通过使用布隆过滤器,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到「这个key一定不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相比于以前学习过的List、Set、Map这些数据结构,它更加高效、占用的空间也越少,但是它返回的结果是概率性的,是不确切的。
2、应用场景
缓存穿透
为了提高访问效率,我们会将一些数据放在Redis缓存中。当进行数据查询时,可以先从缓存中获取数据,无需读取数据库。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性能。
- 在数据查询时,首先要判断缓存中是否有数据,如果有数据,就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
- 但如果没有数据,就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然后放入缓存。如果大量访问都无法命中缓存,会造成数据库要扛较大压力,从而导致数据库崩溃。而使用布隆过滤器,当访问不存在的缓存时,可以迅速返回避免缓存或者DB crash。
判断某个数据是否在海量数据中存在
HBase中存储着非常海量数据,要判断某个ROWKEYS、或者某个列是否存在,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快速获取某个数据是否存在。但有一定的误判率。但如果某个key不存在,一定是准确的。
3、HashMap的问题
要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存在其实用HashMap效率是非常高的。HashMap通过把值映射为HashMap的Key,这种方式可以实现O(1)常数级时间复杂度。
但是,如果存储的数据量非常大的时候(例如:上亿的数据),HashMap将会耗费非常大的内存大小。而且也根本无法一次性将海量的数据读进内存。
4、理解布隆过滤器
- 布隆过滤器是一个bit数组或者称为一个bit二进制向量
- 这个数组中的元素存的要么是0、要么是1
- k个hash函数都是彼此独立的,并将每个hash函数计算后的结果对数组的长度m取模,并将对一个的bit设置为1(蓝色单元格)
- 我们将每个key都按照这种方式设置单元格,就是「布隆过滤器」
5、根据布隆过滤器查询元素
- 假设输入一个key,我们使用之前的k个hash函数求哈希,得到k个值
- 判断这k个值是否都为蓝色,如果有一个不是蓝色,那么这个key一定不存在
- 如果都有蓝色,那么key是可能存在(布隆过滤器会存在误判)
- 因为如果输入对象很多,而集合比较小的情况,会导致集合中大多位置都会被描蓝,那么检查某个key时候为蓝色时,刚好某个位置正好被设置为蓝色了,此时,会错误认为该key在集合中
StoreFiles(HFile)结构
StoreFile是HBase存储数据的文件格式。
1、HFile的逻辑结构
HFile逻辑结构图
逻辑结构说明
4大部分
- Scanned block section
- 扫描StoreFile时,所有的Data Block(数据块)都将会被读取
- Leaf Index(LSM + C1树索引)、Bloom block(布隆过滤器)都会被读取
- Non-scanned block section
- 扫描StoreFile时,不会被读取
- 包含MetaBlock和Intermediate Level Data Index Blocks
- Opening-time data section
- 在RegionServer启动时,需要将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包括数据块索引、元数据索引、布隆过滤器、文件信息。
- Trailer
- 记录了HFile的基本信息
- 各个部分的偏移值和寻址信息
2、StoreFile物理结构
StoreFile是以Hfile的形式存储在HDFS上的。Hfile的格式为下图:
- HFile文件是不定长的,长度固定的只有其中的两块:Trailer和FileInfo。正如图中所示的,Trailer中有指针指向其他数 据块的起始点。
- File Info中记录了文件的一些Meta信息,例如:AVG_KEY_LEN, AVG_VALUE_LEN, LAST_KEY, COMPARATOR, MAX_SEQ_ID_KEY等
- Data Index和Meta Index块记录了每个Data块和Meta块的起始点。
- Data Block是HBase I/O的基本单元,为了提高效率,HRegionServer中有基于LRU的Block Cache机制。每个Data块的大小可以在创建一个Table的时候通过参数指定,大号的Block有利于顺序Scan,小号Block利于随机查询。 每个Data块除了开头的Magic以外就是一个个KeyValue对拼接而成, Magic内容就是一些随机数字,目的是防止数据损坏。
- HFile里面的每个KeyValue对就是一个简单的byte数组。但是这个byte数组里面包含了很多项,并且有固定的结构。我们来看看里面的具体结构:
1.开始是两个固定长度的数值,分别表示Key的长度和Value的长度
2.紧接着是Key,开始是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RowKey的长度
3.紧接着是 RowKey,然后是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Family的长度
4.然后是Family,接着是Qualifier
然后是两个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Time Stamp和Key Type(Put/Delete)——每一种操作都会生成一个Key-Value。Value部分没有这么复杂的结构,就是纯粹的二进制数据了。
- Data Block段:保存表中的数据,这部分可以被压缩
- Meta Block段 (可选的):保存用户自定义的kv对,可以被压缩。
- File Info段:Hfile的元信息,不被压缩,用户也可以在这一部分添加自己的元信息
- Data Block Index段:Data Block的索引。每条索引的key是被索引的block的第一条记录的key。
- Meta Block Index段 (可选的):Meta Block的索引。
- Trailer
这一段是定长的。保存了每一段的偏移量,读取一个HFile时,会首先 读取Trailer,Trailer保存了每个段的起始位置(段的Magic Number用来做安全check),然后,DataBlock Index会被读取到内存中,这样,当检索某个key时,不需要扫描整个HFile,而只需从内存中找到key所在的block,通过一次磁盘io将整个 block读取到内存中,再找到需要的key。DataBlock Index采用LRU机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