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几个科学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1、两个相同的容器A和B,分别装有同质量的水,然后,在A容器中加入水,在B容器中加入冰,如果加入水和冰的质量相同。问,容器B的水位将与容器A的水位相同吗(假设冰未融化时)?
解析:
假设容器A中加入质量为m的水。
水的密度约为1
容器A中的水位将会上升相应m的体积。
容器B中加入质量为m的冰。
冰的密度约为0.92 小于水的密度约为1
因此加入的冰会在水中会浮起来,只有部分体积会沉入水中。相同质量的水和冰重量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漂浮的冰会排开与其重量相同的水量,这个排开的水的体积恰好等于加入容器A中的水的体积。
所以两个容器的水位一致。
思考,B容器中的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水位保持不变。为什么?
2、若两个相同的容器A和B,分别装有同质量的水,然后,在A容器中加入铅,在B容器中加入铜,如果加入铅和铜的质量相同。问,容器B的水位将与容器A的水位相同吗?
解析:
铅的密度约为11.34
铜的密度约为8.96
两者都比水的密度(1 )大得多,所以都会沉入水中。当物体沉入水中时,它会排开等于其体积的水。
排水体积 = 物体质量 / 物体密度
铅排水体积 = m / 11.34
铜排水体积 = m / 8.96
由于铜的密度小于铅,相同质量的铜会占据更大的体积。
因此,铜会排开更多的水,使得容器B的水位上升更多。
3、冰河期,也称为冰川时期,是指地球表面广泛覆盖冰川和冰盖的长时间段。科学家估计在最近的冰河期最盛时期,全球海平面可能比现在低120米左右。
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冰会漂浮在水面上,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在水面上的冰会排开等重的水。海平面似乎应保持不变,为何海平面降低很多?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关键点在于,冰河期的大量冰并不是形成在海洋中,而是在陆地上。冰河期时,大量的水以冰和雪的形式积累在陆地上,形成巨大的冰盖和冰川。
正常情况下,水从海洋蒸发,形成云,降落在陆地上,然后通过河流回到海洋。但在冰河期,降落在陆地上的雪不会融化,而是不断积累。这导致大量原本在海洋中的水被"锁定"在陆地上的冰盖中。实际上从海洋中"抽走"了大量的水。
由此看来,要想解释解决问题,打通思维,进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问题解决的要点。明确问题,分析已知信息,考虑相关的物理概念(如密度、浮力、体积等),多角度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异同点(如加水vs加冰,加铅vs加铜),确定哪些科学原理适用于这个问题(如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等),考虑这些原理如何相互作用,灵活思考因果关系和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理解表面矛盾的原因(冰河期海平面降低),如果发现矛盾,以事实为导向,寻找更深层次的解释,识别可能影响实际结果的其它因素(冰河期的大量冰并不是形成在海洋中,而是在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