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也于1月22日重启,通过开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为各行业各类市场主体的节能减碳行动提供支持,是碳市场体系的又一重要市场机制。自此,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平行运行,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互相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碳市场体系。
(一)基础概念
碳排放权交易:即碳交易,是指将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一种商品,允许企业间自由交易这种商品的经济机制。
碳排放权:指国家或企业获得的有限的碳排放额度。在我国,是指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的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
核证减排量:对于国家/企业主动开展降低碳排放的行为进行奖励,该奖励可以抵消其产生的碳排放。在我国,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
碳市场是市场化减排工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控排企业减排成本低于碳价时,可选择减排并在碳市场上出售碳配额以获利,而减排成本高于碳价时,则可选择从市场购买配额以履约。与要求所有企业均进行减排的行政命令相比,碳市场可以帮助全社会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同等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1. 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
我国碳市场可以分为强制性的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图片来源:双碳一本通)
所谓强制碳市场是基于总量控制和交易原则构建,由政府或监管机构为企业设定碳排放上限并向高碳排放行业的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的碳排放超出上限,则需要购买额外的碳排放配额或者其他补充机制项下的碳信用,而如果企业还存在未使用的碳排放配额则可以出售给碳排放超标的其他企业,从而实现减排的目标。
自愿碳市场与强制碳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买家是自愿参与的,主要参与者是不具有强制减排义务而自愿购买碳信用以抵消自身碳排放的主体。我国的自愿碳市场中的主要交易产品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2012年开始启动建设,2015年进入交易阶段,在2017年暂停签发。但签发暂停后,存量的CCER仍可在地方碳市场上交易。直到今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日成交量达375315吨,成交额23835280元。
2. 地区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
从所覆盖的地域出发,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分为地区碳交易市场和全国碳交易市场。 我国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开始起步。自2011年起,发改委发文以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七地作为碳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之后福建省启动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四川省纳入CCER交易市场,共同构成9个地区碳交易市场。
自试点开始,我国的地区碳交易市场逐步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例如整体市场不够活跃、各地区交易发展不平衡、交易价格不够稳定等问题。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鸣锣开市,自此拉开全国碳排放交易的大幕,全国碳交易市场已平稳运行两年半。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条例施行后,不再新建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将逐步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三)企业应对措施
1.构建精准的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体系
精准核算企业的碳排放情况,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水平。采用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透明度。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包括制定监测计划、实时监测活动、记录监测数据,编制碳排放报告、披露报告内容;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碳排放数据进行核查和验证等。实施实时监测活动,确保数据的即时性和动态调整。
2.设定明确且挑战性的减排目标
基于企业现状和政策要求,设定具有可衡量性、可达成性和挑战性的减排目标,以推动企业持续改进和降低碳排放。根据减排目标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减排策略,规划详细减排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的目标、措施和责任人,确保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3.实施全供应链碳中和战略
绿色低碳转型与供应链的低碳管理密不可分。企业可强化供应链上下游的碳排放管理,尽早从能力建设、低碳体系建设、数据的监测-报告-第三方核查核证(MRV)的角度完善内部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积极应对供应链下游的碳排放数据盘查、追踪和披露,确保整个供应链的低碳转型。遵循ISO 14044、ISO 14064等国际标准,确保温室气体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与供应链伙伴同步设定减排目标和路径,共同推动低碳转型。
4.数字化转型与低碳发展
数字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新链接、新流程、新业务和新业态。企业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流程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节能减排。同时,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积极参与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建筑等领域的建设,促进低碳发展。转变传统生产管理理念,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5.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投资
围绕核心业务,加大在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研发力度,识别核心业务中的高碳排放环节,并针对这些环节开展低碳技术研发。拓展低碳转型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开发多样化的低碳转型解决方案。
确保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升级,跟踪国内外低碳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保障森林等自然碳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碳补偿方式,如碳捕捉和存储(CCS)等。
碳中和服务
- 碳中和认证
- 碳足迹认证
- 碳核查
-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 低碳规划方案
- ESG 核查与评价
- 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解决方案
- 碳管理体系建设
- 工业节能诊断、能源审计
兴原认证中心陕西分公司
供稿:兰淼
编辑:石芸姗
审核:贺兆普
文章参考:生态环境部官网、北京绿色交易所官网、《双碳一本通》书籍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部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告知,核实后协商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