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你对数据库肯定再熟悉不过了。MySQL 作为主流的数据库存储系统,它在我们的业务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工作中,为了加速数据库中数据的查找速度,我们常用的处理思路是,对表中的数据创建索引。那你是否考虑过,数据库索引是如何实现的呢?底层使用的是什么数据结构和算法呢?
算法解析
思考的过程比结论重要,本章会尽量还原这个解决方案的思考过程,让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1.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定义清楚问题
如何定义清楚问题呢?除了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调研,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对一些模糊的需求进行假设,来限定要解决的问题的范围。
如果你对数据库的操作非常了解,针对我们现在这个问题,你就能把索引的需求定义得非常清楚。但是,对于大部分软件工程师来说,我们可能只了解一小部分常用的 SQL 语句,所以,我们这里假设要解决的问题,只包含这样两个常用的需求:
- 根据某个值查找数据,比如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 = 1234
。 - 根据区间来查找某些数据,比如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 > 1234 and id < 2345
。
除了这些功能性需求之外,这种问题往往还会涉及一些非功能性需求,比如安全、性能、用户体验等等。限于本章要讨论的是数据结构和算法,对于非功能性需求,我们着重考虑性能方面的需求。性能方面的需求,我们主要考察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也就是执行效率和存储空间。
在执行效率方面,我们系统通过索引,查询数据的效率尽可能地高;在存储空间方面,我们希望索引不要消耗太多的内存空间。
2.尝试用学过的数据结构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的需求大致定义清楚了,现在回想一下,能否利用已经学习过的数据结构解决这个问题呢?支持快速查询、插入等操作的动态数据结构,我们学习过散列表、平衡二叉查找树、跳表。
先来看散列表。散列表的查询性能很好,时间复杂度是 O ( 1 ) O(1) O(1)。但是,散列表不支持按区间快速查找数据。所以,散列表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再看下平衡二叉查找树。尽管平衡二叉查找树查询的性能也很高,时间复杂度是 O ( l o g n ) O(logn) O(logn)。而且,对数进行中序遍历,还可以得到一个从小到大的有序的数据序列,但仍然不足以支持按照区间快速查找数据。
最后看下跳表。跳表是在链表之上加上多层索引构成的。它支持快速插入、查找、删除数据,对应的时间复杂度是 O ( l o g n ) O(logn) O(logn)。并且跳表也支持按区间快速查找数据。我们只需要定位区间的起点值对应在链表中的位置,然后从这个节点开始,顺序遍历链表,直到区间终点对应的结点为止,这期间遍历得到的数据就是满足区间值的数据。
这样看来,跳表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数据库索引所用到的数据结构跟跳表非常相似,叫作 B+ 树。不过,它是通过二叉查找树演化过来的,而非跳表。为了给你还原发明 B+ 树的整个思考过程,所以,接下来,我还要从二叉查找树将其,看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改造成 B+ 树的。
改造二叉查找树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让二叉查找树支持按照区间来查找数据,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这样的改造:树中的节点并不存储数据本身,而是只是作为索引。此外,我们把每个叶子节点串在一条链表上,链表中的数据时从小到大有序的。经过改造之后的二叉树,就像图中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像跳表。
改造之后,如果我们要求某个区间的数据。我们只需要拿到区间的起始值,在树中进行查找,当查找到某个叶子节点后,我们再顺着链表往后遍历,直到链表中的节点数据值大于区间的终止值为止。所有遍历的数据,就是符合区间值的所有数据。
但是,我们要为几千万、上亿的数据构建索引,如果将索引存储在内存中,尽管内存访问的速度非常快,查询的效率非常高,但是,占用的内存会非常多。
比如,我们给一亿个数据构建二级索引,那索引中会保护大约 1 亿个节点,每个节点假设占 16 个字节,那就需要大约 1GB 的内存空间。给一张表建立索引,我们需要 1GB 的内存空间。如果我们要给 10 张表构建索引,那对内存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如何解决索引占用太多内存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借助时间换空间的思路,把索引存储到磁盘中,而非内存中。我们都知道,硬盘是一个非常慢速的存储设备。通常内存的访问速度是纳秒级的,而磁盘的访问速度是毫秒级别的。读取同样大小的数据,从磁盘总读取花费的时间,是从内存中读取所花费时间的上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这种将索引存储在磁盘中的方案,尽管减少了内存消耗,但是在查找数据的过程中,需要读取磁盘中的索引,因此数据查询效率就相应降低很多。
二叉查找树经过改造之后,支持区间查找的功能实现了。不过,为了节省内存,如果把树存储在硬盘中,那么每个节点的读取(或者访问),都对应一次磁盘 IO 操作。树的高度就等于每次查询数据时磁盘 IO 操作的次数。
前面说过,比起内存读写操作,磁盘 IO 操作非常耗时,所以我们优化的重点就是尽量减少磁盘 IO 的次数,也就是尽量降低树的高度。那如何降低树的高度呢?
我们来看下,如果我们把索引构建成 m 叉树,高度是不是比二叉树要小呢?如图所示,给 16 个数据构建二叉树索引,树的高度是 4,查找一个数据,需要 4 个磁盘 IO 操作(如果根节点存储子内存中,其他节点存储在磁盘中),如果对 16 个数据构建五叉树索引,那高度只有 2,查找一个数据,对应只需要 2 次磁盘操作。如果 m 叉树中的 m 是 100,那对一亿个数据构建索引,树的高度也只是 3,最多只要 3 次磁盘 IO 就能获取到数据。磁盘 IO 变少了,查找数据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如果我们将 m 叉树实现 B+ 树索引,用代码实现出来,就是下面这样刚子(假设我们给 int 类型的数据库字段添加索引,所以代码中的 keywords 是 int 类型的)。
/**
* 这是B+树非叶子节点的定义
*
* 假设keywords=[3, 5, 8, 10]
* 4个键值将数据分为5个区间:(-INF,3), [3,5), [5,8), [8,10), [10,INF)
* 5个区间分别对应: children[0]...children[4]
*
* m值是事先计算得到的,计算的依据是让所有信息的大小正好等于页的大小:
* PAGE_SIZE = (m-1)*4[keywords大小] + m*8[children大小]
*/
public class BPlusTreeNode {
public static int m = 5; // 5叉树
public int[] keywords = new int[m-1]; // 键值,用来划分数据区间
public BPlusTreeNode[] children = new BPlusTreeNode[m]; // 保存子节点指针
}
/**
* 这是B+树的叶子节点的定义。
*
* B+树中的叶子节点跟内部节点是不一样的
* 叶子节点存储的是值,而非区间。
* 这个定义里,每个叶子节点存储3个数据行的键值及地址信息。
*
* k是事先计算得到的,计算的基于是让所有信息的大小正好等于页的大小
* PAGE_SIZE = k*4[keywords大小] + k*8[dataAddress大小]+8[prev大小]+8[next大小]
*/
public class BPlusTreeLeafNode {
public static int k = 3;
public int[] keywords = new int[k]; // 数据的键值
public long[] dataAddress = new long[k]; // 数据地址
public BPlusTreeLeafNode prev; // 这个节点在链表中的前驱节点
public BPlusTreeLeafNode next; // 这个节点在链表中的后继节点
}
我稍微解释下这段代码。
对于相同个数的数据构建 m 叉索引,m 叉树中的 m 越大,那树的高度就越小,那 m 叉树中的 m 是不是越大就越好呢?到底多大才最合适呢?
不管是内存中的数据,还是磁盘中的数据,操作系统都是按页(一页大小通常是 4KB,这个值可以通过 getconfig PAGE_SIZE 命令查看)来读取,一次会读一页的数据。如果读取的数据量超过一页的大小,就会触发多次 IO 操作。所以,我们在选择 m 大小的时候,要尽量让每个节点大小等于一个页的大小。读取一个节点,只需要一次磁盘 IO 操作。
正式因为要时刻保证 B+ 树索引是一个 m 叉树,所以,索引的存在会导致数据写入的速度降低。实际上,不光写入数据会变慢,删除数据也会变慢。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删除某个数据时,也要对应的更新索引节点。这个处理思路有点类似跳表中删除数据的处理思路。频繁的数据删除,就会导致某个子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变得非常少,长此以往,如果每个节点的子节点都比较少,势必会影响索引的效率。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阈值。在 B+ 树中,阈值等于 m/2。如果某个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小于 m/2,我们就将他跟相邻的兄弟节点合并。不过,合并之后的节点个数有可能超过 m。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插入数据时候的处理方法,再分裂节点。
文字描述不是很直观,我举了一个删除操作的例子,你对比看下(图中的 B+ 树是一个五叉树。我们限定叶子节点中,数据的个数少于 2 个就合并节点;非叶子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少于 3 个就合并节点)。
数据库索引以及 B+ 树的由来,至此就讲完了。你有没有发现,B+ 树的结构和操作,跟跳表非常类似。理论上将,对跳表稍加改造,也可以替换 B+ 树,作为数据的索引实现。
B+ 树发明与 1972 年,跳表发明与 1989 年,我们可以大胆猜想下,跳表的作者可能就是受到了 B+ 树的启发,才发明出跳表来的。不过,这个也无从考证了。
总结
本章,讲解了数据库索引的实现,依赖的底层数据结构,B+ 树。它通过存储在磁盘的多叉树结构,做到了时间、空间的平衡,既保证了执行效率,又节省了内存。
前面的讲解中,为一步一步详细地给你介绍 B+ 树的由来,内容看起来比较零散。为了方便你掌握和记忆,这里再总结一下 B+ 树的特点:
- 每个叶子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不能超过 m,也不能小于 m/2。
- 根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可以不超过 m/2,这是一个例外。
- m 叉树只存储索引,并不真正存储数据,这个有点而类似跳表。
- 通过链表将叶子节点串联在一起,这样可以方便按区间查找。
- 一般情况,根节点会被存储在内存中,其他节点存储在磁盘中。
除了 B+ 树,你可能还听说过 B 树、B- 树,这里简单提一下。实际上 B- 树就是 B 树,英文翻译为 B-Tree,这里的 “-” 并不是相对 B+ 树中的 “+”,而只是一个连接符。这个很容易误解,所以我强调下。
而 B 树实际上是低级版的 B+ 树,或者说 B+ 树是 B 树的改进版。B 树跟 B+ 树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地方:
- B+ 树中的节点不存储数据,只存储索引,而 B 树中的节点存储数据;
- B 树中的叶子节点并不需要链表来串联。
也就是说,B 树只是一个每个叶子节点个数不能小于 m/2 的 m 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