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篇文章介绍了一下二叉树中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二叉树的种类、二叉树的存储方式以及二叉树的深度和广度优先遍历;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中对于数组的讲解记录,只记录了本前端能看懂的🤓,还有很多知识点是我看不懂的,后端老师请自行探索吧。
一、二叉树
最近一直在刷《代码随想录》二叉树相关的题目,总结一下非常基本的一些知识点
(一)二叉树的种类
1、满二叉树
二叉树上只有度为0和度为2的节点,并且度为0的节点都在同一层,这样的二叉树叫做满二叉树。
就是所有的节点都满满当当的。假设二叉树的深度为k,那么满二叉树的节点数为 2^k -1
2、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除了最底层没有填满,其他层的节点都是满的。最后一层的节点集中在左侧。
3、二叉搜索树
二叉搜索树是有顺序的树。
对于二叉搜索树的所有节点,如果左子树不为空,那么左子树上所有节点值都小于节点值;如果右子树不为空,那额右子树上所有节点值都大于节点值。
4、平衡二叉树
它是一棵空树,或者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
(二)二叉树的存储方式
1、使用指针的链式存储
链式存储就是用 TreeNode
这个数据类型存储,相信大家在刷力扣的时候见过很多次了。
3、使用数组的顺序存储
使用数组存储的顺序是按照层序遍历的顺序
假设节点的索引是 i
,那么左节点的索引就是 i*2+1
;右节点的索引就是 i*2+2
。
(三)二叉树的遍历
神一样的递归三部曲:
1、确定递归的参数和返回值
2、确定递归的终止条件
3、确定递归的单层逻辑
1、深度遍历
深度遍历的前中后序中的前中后,指的是中间节点出现的顺序
(1)前序
就是中左右的顺序
① 递归
const dfs = function (node) {
if (!node) return;
// 访问中间节点
console.log(node);
dfs(node.left);
dfs(node.right);
}
② 迭代
前序遍历的访问顺序是 中左右,先访问中节点,使用栈暂存中节点的左右子节点,由于栈是先进后出的,所以应该先加入右节点,后加入左节点
var preorderTraversal = function (root) {
const ans = [];
if (!root) return ans;
const stack = [root];
while (stack.length) {
const item = stack.pop();
ans.push(item.val);
item.right && stack.push(item.right);
item.left && stack.push(item.left);
}
return ans;
};
(2)中序
顺序是 左中右
① 递归
const dfs = function (node) {
if (!node) return;
dfs(node.left);
// 访问中间节点
console.log(node);
dfs(node.right);
}
② 迭代
// 中序遍历 左中右
// 其实递归就是一个模拟的过程
// 要先加左节点就要一直 .left 到达左叶子节点
// 所以要先将路过的节点存到stack里面
// 并且要用指针指向当前节点
var inorderTraversal = function (root) {
const stack = [];
const res = [];
let cur = root;
while (stack.length || cur) {
if (cur) {
stack.push(cur)
// 一直找 .left
cur = cur.left;
} else {
// 出栈
const item = stack.pop();
res.push(item.val);
cur = item.right;
}
}
return res;
};
(3)后序
顺序是 左右中
① 递归
const dfs = function (node) {
if (!node) return;
dfs(node.left);
dfs(node.right);
// 访问中间节点
console.log(node);
}
② 迭代
上面的前序遍历的迭代实现的是 中左右,后序遍历顺序是 左右中,那么只需要先把前序变成 中右左,然后再翻转最后得到的数组就可以了
var postorderTraversal = function (root) {
const ans = [];
if (!root) return ans;
const stack = [root];
while(stack.length){
const cur = stack.pop();
ans.push(cur.val);
cur.left && stack.push(cur.left);
cur.right && stack.push(cur.right);
}
return ans.reverse();
};
2、广度优先遍历
就是层序遍历,使用队列或者栈暂存
// 使用队列保存每一层的节点
var levelOrder = function(root) {
const ans = [];
if(!root) return ans;
const queue = [root];
while(queue.length){
const len = queue.length;
for(let i=0;i<len;i++){
const item = queue.shift();
ans.push(item.val);
item.left && queue.push(item.left);
item.right && queue.push(item.right);
}
}
return ans;
};
二、数组
这一节是《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基础课的第一讲
数组是数据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数据结构,对于这个我们自认为简单又熟悉的数据结构,却有一个深刻而陌生的问题:
数组为什么从0开始编号呢?
下面就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来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对数组更亲切熟悉吧。
(一)基础概念
虽然大家对数组很熟悉,但是还是有必要用学术性的语言定义一下数组
数组(Array)是一种线性表数据结构。它用一组连续的内存空间,来存储一组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
其中涉及到的线性表概念解释一下
1、线性表
线性表就是在排列上排成一条线的结构,它只有前后两个方向,线性表的种类:数组、列表、队列、栈等等
2、非线性表
就是数据排列不是线性的数据结果,数据不是简单的前后关系,比如二叉树、图、堆等
(三)数组的特性
1、随机访问
由于数组是在连续空间上存储的相同数据类型的数据,这种特性使得数组具有 随机访问 的能力,也就是可以根据数组的下标随机访问数组元素。那么这个特异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
我们以一个长度为10的数组举例,计算机会为这个数组开辟长度为10的空间,假设分配的内存空间是 1000 ~ 1039,其中内存块的首地址 base_address
是1000
计算机会给每个内存单元分配地址,计算机通过寻找内存地址来寻找对应的数据,当计算机需要随机访问数组中的某个元素的时候,就会通过下面的寻址公式查找对应位置的数据
a[i]_address = base_address + i * data_type_size
其中 data_type_size
表示内存空间大小,对于我们的例子 int 类型来说,就是4个字节。
由于这种根据寻址公式查找数据的机制,数组可以支持时间复杂度为 O(1) 的随机访问。
2、插入删除速度慢
由于连续存储数据的这种机制,数组的插入和删除操作的速度会比较慢。
-
插入操作
先分析一下插入操作,要插入一个元素,就必须要把这个元素后面的元素都往后搬运一位,然后把元素放在指定位置。
这样的时间复杂是多少呢?
时间复杂度取决于要进行多少次数据操作。最好情况下,我们在数组的最后插入元素,那么不需要搬运其他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1),所以最好时间复杂度就是 O(1);最坏情况下,我们在数组的开头插入元素,所有的元素都需要往后搬运一位,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就是 O(n)。又由于插入的位置从 1 ~ n 的概率都是 1/n,所以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1+2+...+n)/n = O(n)
。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在索引为 k 的地方插入元素 a,有一个更省时的处理方式,就是把索引为 k 的元素搬到数组的最后,把 a 插入到位置 k,这其实就是快排的思想。 -
删除操作
其实删除操作和插入操作的分析过程是一样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如果我们要执行一系列的删除操作,例如要依次删除下面的 a、b、c,那么删除 a 的时候,b和c的搬运是不是就是浪费的?所以在删除操作中,我们可以先记录下打算删除哪个元素,并不真正的删除,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检查一下要删除的元素都有谁,批量进行删除。这就是 JVM 的垃圾回收的思想。好吧,本前端不会(傲娇.jpg)。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数组都是从 0 开始编号呢?
回顾一下寻址公式:
a[i]_address = base_address + i * data_type_size
数组的索引记录的其实是相对于 base_address
的偏移量,第一个元素就是在 base_address
的位置,如果数组从 1 开始编号,那么根据寻址公式随机访问元素的时候,都要进行 i-1
的操作,浪费一次计算,所以从 0 开始可以有效的提高随机访问数组元素的效率。当然最开始的 c 语言可能是出于这个目的,后来的编程语言可能是为了和 c 语言保持统一,干脆都从 0 开始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