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到各种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那时候就想,未来我们会有这样的朋友吗?
直到十年前,在YouTube上刷到一个被各种绳子吊着的“人”,在传送带上走路,那时还想,老美的实验真是。。。
后来才发现那是一个机器人,叫Petman,由波士顿动力公司在 DoD CBD 计划的资助下开发,用于测试为危险环境设计的防护服的性能。
波士顿动力 Petman 机器人 (Atlas原型机2009年)
视频展示了化学防护服和防毒面具的初步测试。 Petman的皮肤中嵌入了传感器,可以检测通过防护服泄漏的任何化学物质。皮肤还通过出汗和调节温度来维持衣服内部的微气候。开发 Petman 的合作伙伴包括 MRIGlobal、Measurement Technology Northwest、Smith Carter、SRD、CUH2A 和 HHI。
Petman就是Atlas的原型机,然而,就在昨天,波士顿动力公司宣布Atlas正式退役。
波士顿动力公司退役其传奇的人形机器人Atlas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机器人行业风靡一时,但波士顿动力公司2024年4月16日发布的一段新视频中正式退役了他们的Atlas机器人。视频描述中写道:“近十年来,Atlas 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启发了下一代机器人专家,并跨越了该领域的技术障碍。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的液压 Atlas 机器人 放松一下了。”这家现代汽车旗下的公司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个奇怪的决定,因为现在有数亿资金涌入该领域。
这十几年间波士顿动力带着Atlas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跌倒又爬起,直到学会了跑,学会了跳跃,学会了后空翻。。。
2010年,可以拖着电缆在履带上晃晃悠悠地行走。
2013年,又有了进步,能够在碎石堆上行走,并保持平衡。
2016年,Atlas可以在雪地里散步了。
2017年中旬,被谷歌收购仅仅3年半的波士顿动力再次易主,来到了软银门下。
Atlas的快速成长,学会了在台阶之间跳跃,甚至还可以来个后空翻。
2018年,Atlas学会了跑步,能够边跑边越过原木、跃上台阶。
到了2019年,Atlas掌握了“体操”技巧,能够连续地跳跃、翻滚、倒立。
再后来,2020年,它又被卖给了现代。
再后来,它却谢幕了。
今天阿特拉斯的退役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新的开始。最有可能的是,这个庞大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优雅地为公司接下来的发展让路。
波士顿动力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技术商业化。现代汽车 2021 年对该公司的收购,加上任命 Rob Playter 为其第二任首席执行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鉴于 Agility、Figure、1X 和 Apptronik 等公司的巨大兴趣,这家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的公司至少认真探索了商业人形类别,这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波士顿动力公司远远领先于当前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去年七月是Atlas 双足机器人首次亮相十周年。该公司与 DARPA 合作进行 Atlas 的早期开发,引领机器人大量融入时代挑战。
“在首次亮相时,Atlas 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之一,” DARPA 指出,“但它本质上是团队开发的软件大脑和神经的物理外壳。”
当时的 DARPA 项目经理吉尔·普拉特 (Gill Pratt) 将机器人与人类婴儿进行了比较。 “一岁的孩子几乎不会走路,一岁的孩子经常摔倒,”他说。 “当你看到这些机器并将它们与科幻小说进行比较时,请记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
当然,随着双足机器人继续成为波士顿动力公司的研究和宣传材料的一部分,Atlas 在这十年中取得了许多进步。然而,今天标志着液压机器人之路的终结。虽然该系统在运动方面的许多进步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某些方面(例如液压系统)对于当代机器人标准来说已经过时了。
截至今年二月份,波士顿动力公司仍在展示 Atlas 的功能。事实上,该公司似乎正在通过发布一个名为“Atlas Struts”(注意,不是 Atlas Shrugs)的视频来将该项目商业化。
该视频的官方说明文字是:“不能绊倒阿特拉斯!我们的人形机器人结合了力量、感知力和移动性,为实际工作做好了准备。”与此同时,该视频展示了一些很酷的增强现实感知技巧和一个专为工厂车间工作而设计的新抓取器。鉴于现代汽车对该公司的所有权,很容易想象一些最终的阿特拉斯后代将帮助制造未来的汽车。
究其原因,Atlas的退役已经是必然的:
- 过去几年,波士顿动力公司一直相当明确地关注商业化。
- 复杂的液压机器人对产品不友好,因为经常会泄露液压液,视频中也很明显,摔倒时有液压液喷出。
- 波士顿动力公司凭借 Spot 作为基于早期液压研究平台的产品化电动平台取得了巨大成功。
- 全电动商业类人机器人似乎确实是机器人技术目前的发展方向。
一些思考
波士顿动力对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坚持了15年之久(波士顿动力YouTube上最早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视频是15年前)
一路走来也不是一帆风顺,可以看到他们的资金也不是很充足,公司几经易手。
- 1992年,波士顿动力公司由马克·雷波特成立。
- 2013年12月,被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购。
- 2017年6月9日,被日本软银集团收购。
- 2020年12月11日,被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收购。
然而,马克和一些热衷于这一事业的一群人一直在坚持,最终技术成果也是颇丰,在德高行全球专利数据库中有600余项。
其研究成果不仅带领人类科技疾步前行,也养活了一批站在风口的公司。然而直到现在,他们的公司仍然是亏损状态,当然和他们的运营模式也有关系,从公司几度易手也能看出盈利不好。
相比之下,我们不仅很少一个公司能持续研究一项技术十几年,也没有在一直亏损的情况下坚持下来的,更没有投资人前仆后继式的给一个这样的公司砸钱。
前段时间的“一舟事件”更是将这种商业急躁盈利现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个新技术出来,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将它变得更优,而是如何拿他快速赚钱,当然这样可以催使一个新技术快速发展,也可能在商业盈利的急躁中慢慢走偏。
注:“一舟事件”
事情起于OpenAI公司发布多模态大语言模型ChatGPT,全球掀起了AI热潮,国内更是涌现出一波跟风吃红利的人,最主要的就是鼓吹“淘汰焦虑”,再不学AI就会被时代抛弃,然后卖学习AI的课,结果都是怎么使用AI应用软件(好比你买了个手机,再卖给你使用手机的课程),这还算好的,自称清华博士的李一舟,直播间疯狂卖课,不仅很贵还没有干货,割的一手好韭菜,结果被央视点名,各种课程下架,各平台账号被封。
下图“中美两大AI巨头”梗,左边是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辍学创业。右边是李一舟,本科\硕士毕业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
如今的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也是如此,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刚刚兴起的,但不到一年就有各种人形机器人公司涌现,并到处探索落地场景,质疑声一是一边倒,没有实际的落地场景为什么要发展人形机器人。
个人认为现在人形机器人这个风口,落地场景只是一个类似打仗时的出师之名的东西。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场景是互相推进的,不是所有科技都要依赖于快速应用才有前景。人形机器人短期内确实看不到急需的应用场景,但作为一个人类科技史甚至知识史上集大成的综合体,他的技术代表了公司甚至国家的实力。
同时,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不仅是做出了一个机器人,其中的技术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就像早期的太空竞赛,发射火箭也没有眼前可以落地的商业场景(现在有了),但各国/组织就是纷纷入局。现在看来,能发射火箭,就能发射导弹,更能获得外星资源探索的优先权与话语权。
人形机器人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可能看不到近在眼前的利益,未来可能会让我们遥遥领先,比如真正意义上的机械战警、外星探索先遣队、还有一些现在想不到的东西(可能就是奇点吧)。
希望我们有一些研究组织可以沉下来接好这长跑路上的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