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系统模型
参考视频:添加链接描述
- 利用接收机的复杂度提升为代价,提升频谱效率。
- 为了保证上行方向上面,能够接入更多的用户,NOMA的根本思路,就是让多个用户占用相同的资源进行上行传输
系统模型
采用TDMA的方式,如果功率全部给用户1,则他的最大传输速率为R1;反之用户2为R2. 它俩之间如上图连上一条线,线上所有的点的组合,反应的是正交接入下分配不同功率下的所有情况。(利用
P
1
2
+
P
2
2
=
P
2
P_1^2+P_2^2=P^2
P12+P22=P2).越靠近谁,说明对谁分配的功率就越大。
现在采用NOMA的方式,使两个用户同时共享时域资源。考虑h1>h2,同时P2>P1的情况:
-
对于用户2来说:由于P1小,可以看成噪声,因此对y2的检测可以直接执行。
-
对于用户1来说:由于P2比较大,因此需要使用SIC先对x2进行检测,然后解码出x1的信息。
-
解码顺序和信道增益相反。也就是说,h越小的用户,先对他进行信号检测与解码。
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可以直观的从下图感受到:
上面已经讨论了P2>P1的情况,现在反过来看下P1>P2,信道增益条件不变h1>h2,对应的场景可以认为用户1正在请求视频,用户2只是一个码率需求低的物联网设备。
即使这种情况下,仍然是选择先对用户2进行检测。因为根据星座图分析,用户2所需的速率低,因此只需要BPSK之类的星座图发送,易于检测。而用户1需要更高的256QAM调制。所以,根据全面的y1的公式,仍然选择对x2先进行检测,而不是看出噪声。所以,和前面的结论一样, 解码顺序和信道增益相反。
←用户2 -------------------- 用户1→
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 上面的过程代表着基站和接收端都必须知道信道条件;
- 如果两个用户的信道状态信息差不多,NOMA的性能和OMA一样,没有提升。
- 如果用户1是一个物联网设备,用户2是一个高码率的视频请求设备,但根据公式y1,用户1就必须先解码出用户2的信息,这对一个电池容量有限的物联网设备来说是一个大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