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跨了年,又快到春节,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如何过好这一生是个大命题,不如简化点考虑下如何过好一天?人的时间大体分为两类:主动的,可以自由支配;被动的,等着被安排。过去我在互联网行业工作,996是常态,所以就谈不上太多主动时间,因为工作大部分都是被安排的。那时是用时间换收入,人生的不同阶段收入带来的效用不一样,早期收入高,感觉效用也高,但随着时间流逝,收入增高,也遵循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过往的高收入有行业的红利、时间的杠杆,但随着边际效用递减,就不再想过度出售自己的时间。
四十岁以后,按现在的平均年龄看基本就是人生下半场了,在下半场,我买回了一些时间,有了更多的主动时间,才开始考虑分配时间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重要选择和行动的准备
第一类时间应该花在选择和行动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事上。这可能是重要的事,也可能是紧急的事。如果多考虑重要的事,那么一般紧急的事应该就会减少,但有时紧急的事也不可避免。
回顾过往,像考大学、换专业、找工作这些就属于重要的选择和行动,需要多花时间考虑比较后再决策。包括今年,我考虑回购自己的时间,从此开启人生下半场,也属于重要的选择和行动,而从萌生这个想法到作出决定并付诸行动,大概准备了七年。
下半场的一个重要活动是做好投资,每一笔有分量的投入都应该是像考大学、换工作一样重要,需要慎之又慎。所以投资的日常大概就是在学习调研一些公司的商业模式,跟踪一些最新的状况,分析数据来验证一些想法,但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决策。决策的触发,可能来自季度的最新报告,或者一些突发的重要事件。但实际情况中,公司多数时候都在按部就班,市场多数时候也是随机漫步,投资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日常中,等待决策的时机。投资毕竟是做选择,时常感到左右为难,选择做错会悔恨,不做也会遗憾。
学习提高
第二类时间应该花在学习提高上。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改变认知,提高技艺,跟上时代。
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还是读书。人生上半场因为工作的原因,主要的学习读书时间基本都偏向于专业领域深度,提高技艺了。而下半场,我更倾向于广度方面的学习,读书也开阔了很多:从投资到文艺、从心理学到经济学、从物理到科幻甚至玄幻。读书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润物无声的,是一个值得投入时间的活动。
喜欢的活动
第三类时间应该花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上。人和人之间很大的一个差别就在于喜欢的活动不同。比如,有人喜欢钓鱼,你可能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因为这种活动不会有什么重要的结果和影响。但这种活动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选择一个喜欢的过程,度过一段时间,这就不是浪费。
以前工作比较忙,和小孩在一起会缺乏耐心,现在每天和小孩在一起就发现有点意思。小孩从6到13岁期间,其实是成长变化最大的一段时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而且这段时间也是对父母最依赖的时期,在6岁以前可能感觉认知和交流能力还不太够,但到了13岁以后,同龄社交环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父母开始退出C位。所以,现在每天都和小孩交流一阵,观察他的成长变化,发现他脑袋里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是一件有意思的活动。之所以感到有意思,我想可能是自身小时候这段时间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小孩带来了一种既有点熟悉,却又感到很新的体验。
再比如有人觉得玩游戏是不好的,但我作为从小玩游戏这么长大的,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还会觉得有益。我还在读书期间喜欢玩竞技类游戏(从星际到魔兽),现在开始玩玩王者,每天打几局。之所以喜欢这类竞技游戏,可能是因为只需要每天简单的练习练习就能感觉到还能不断取得进步,这种感觉很不错,从高考之后现实中的很多事其实都并不如此了。这属于少数还能让自己有成长感的活动,同时还让大脑(组织策略)和小脑(控制双手)自动协同起来,从生理上有锻炼的效果,从心理上也有获得感。
人生总是在自动的过去,过程中如果都充满了自己喜欢的活动,自然会感到一种幸福。
...
这样就有了个策略,遇到事大体可以这么看:大事,多调研比较,缓决策;小事,就不纠结。不过,再好的策略,有时也禁不住唏嘘光阴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