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的诞生,首先从假设需求开始,或者从玩耍的创客开始。
假设需求往往风险很大,你如果没有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或者是玩耍经验,凭空在脑子里想到一个东西,要把它创造出来,这样的东西极有可能会遭遇商业上的失败,没人为它买单,就算你投放市场,让他经受市场的磨练,但是这个时间成本和所耗费的精力、财力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我们详细看看玩耍的创客如何去创造了一个产品,一个工程师或者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且比较富有的人,他非常喜欢极限运动,比如滑雪,他觉得自己滑的非常帅,很希望让别人看到他潇洒自如的姿势,希望别人能体会他的快乐。但是没有人给他拍照,用单反呢,又太笨拙,根本就不方便携带,于是他自己就在家捣鼓,折腾,花钱与一堆工程师合作开发,最后就做了一个便携小巧又防水的相机出来,后来他的朋友们都非常喜欢这个产品,愿意为这个产品买单,于是他们就合伙开了个模具,把这个产品量产了,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有了运动相机的细分市场。这就是gopro诞生的故事。
我们看看gopro的创始人是如何完成这个产品的。他滑雪途中有了这个想法后,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找到了一个技术大牛,至于他如何找到这个技术大牛,是在卡片机研发公司的电梯里面的堵到的,还是在科技园区餐厅里面偶遇的,在此不表,反正他跟这个技术大牛说了自己的需求:
1、拍摄滑雪蹦极跳伞等极限运动
2、要小要轻
3、操作要简单
4、要漂亮
于是这个技术大牛做了一个大致的需求分解,把需求进行技术化翻译,让硬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结构工程师,都可以按照翻译后的技术文档工作。这个大牛呢,其实就是一个相机领域的系统工程师。比如上面四点如何翻译呢。
1、拍摄滑雪蹦极跳伞等极限运动
a、高帧频防止图像和视频变糊,高帧频做慢动作,捕获瞬间的动作,至少60桢,根据处理器和sensor性能,上不封顶。
b、滑雪场一片雪白,ISP要做针对性的适配调整,白平衡是否会偏掉等
c、滑雪跳伞速度快,高空风速大,收音麦克风要防风处理
d、运动的强度、动作大,相机防摔等级要高
e、雪可能会化成水,要有一定的防水级别
2、要小要轻
a、又小又轻还必须满足续航要求,一场雪没滑完就没电了可不行
b、用多大的镜头?用多少英寸的sensor?(广角120°定焦镜头搭载1/1.8英寸sony sensor)
c、要不要屏幕?不要屏幕,如何取景?(不用屏幕,用一个凸镜取景)
3、操作要简单
a、一个按键就够了,不能再多了
b、一按就拍,一按就停
c、长按关机,长按开机
4、要漂亮
a、相机不能太棱角分明,否则磕到碰到了,人容易受伤
b、按键的位置要方便操作,不能被遮挡
c、要凸显镜头,毕竟镜头大,大家才会觉得成像能力强
d、用相对低调的颜色,让别人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因为重点还是运动,而不是相机本身
翻译成这样,其实还不够,但是硬件工程师可以去选型了,结构工程师可以考虑收音孔如何防风,结构强度如何保证了,工业设计师有设计方向了,嵌入式工程师可以去做按键逻辑/操作逻辑/isp调试/视频格式帧率等,测试工程师可以分解环境适应性指标安排试验了。
镜头一般都是镜头厂家设计了,需求方提出要求后,厂家做个大致的光学设计,镜头尺寸就有了,硬件工程师选择了处理器和sensor,主板大小就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大致摆放一下,粗略的产品形态就出来了。工业设计师在这个基础上做个造型,建个模,再返给结构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根据最终的造型,生成硬件电路板的板框。于是大家各自分工,细化结构设计打手板,PCB设计,调试嵌入式软件,一个商业化的产品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