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独立思考?这里有一份全指南

news2024/11/24 1:30:37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做:为什么我们要独立思考?

排名第一的回答,是凤凰前主笔王路写的,很有意思。他说:

因为别人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

这个回答非常妙,也非常反讽,有一种「第22条军规」式的黑色幽默:你要证明你是疯子才能退役;但如果你能证明你是疯子,你就一定不是疯子,因为疯子不会这样做。

这个回答显然很荒诞,但我相信它讲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大家都说独立思考好,但究竟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呢?不独立思考又会怎么样呢?

我想从反面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图片

不妨做一个小测试:给你两个词,「马」和「狼」,你会分别联想到什么?

前者是不是一些比较正面的词汇,比如骏马、奔驰、勇敢;后者是不是一些偏负面的词汇,比如豺狼、凶恶、狼狈为奸?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蝴蝶会传播花粉,所以它是益虫;麻雀会吃掉庄稼,所以它是害虫。牛和马能为我们提供劳动力,所以它们是善良正义的,是「好」的;豺狼、狐狸会袭击人类,糟蹋庄稼,所以它们是凶狠狡诈的,是「坏」的。

因此,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这些形象以及它们相关联的喻义,就这么固化了下来。

注意上述文字「所以」之后的部分 —— 我们是如何能给这些动物下定义,判定它们是好是坏的?

显然,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去看待。对人类有利的,就是好的;对人类不利的,就是坏的。

但实际上呢?动物根本无所谓「好坏」,这些只不过是它们的自然天性。

用传播学的话来说,「牛马能提供劳动力」就是「事实判断」,「所以牛和马是好的」就是「价值判断」。豺狼和狐狸也一样。「会袭击家畜」是事实判断,「所以它们是坏的」则是价值判断。

熟悉传播学的朋友,一定知道一条基本原则:对于任何事情,我们要尽量关注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因为事实判断是确凿的,能够达成共识;而价值判断是依赖于视角和立场的,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相反的: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模糊了两者的局限,被预设了立场,然后打包、封装起来,喂给我们。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构成我们思维的信息,从源头开始就是有偏差的。

我们一直生活在偏见和立场的灌输之下。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

这样做是不是一定不好呢?当然不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给人贴标签,用刻板印象去评判别人。比如「东北人性格豪爽」「广东人什么都吃」「英国人都是gay」……本质也是一样的。

很多时候,这能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提高决策和思考的效率。

但要注意:这只是一种走捷径的取巧方式。如果你一直用这样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作出思考,那多少会显得有点「头脑简单」。

那么,这会有什么后果呢?

如同我在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中所说的:社会永远呈现金字塔结构。为了稳定大众,减少可能发生的麻烦,使社会阶层更牢固,让下层「头脑简单」,就是最好的策略。

最好大家都老老实实上班挣钱,累了就用娱乐发泄情绪,挣了钱就通过消费再散出去,每个人都变成机器,只看得到短期利益,想着怎么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思考。

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别人告诉我们答案,指引我们方向,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生活。

所以,如果你问我「独立思考有什么用?」我会告诉你:

它没什么用。但如果你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你就有必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图片

说了这么多,如何才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呢?

我把独立思考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内在」。也就是构成我们内心价值观、认知框架的质料,亦即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第二个层次,是「信息」。也就是我们跟外界交互、获取信息的方式。

第三个层次,是「群体」。也就是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性。

下面详述。

图片

1. 内在层次

我们是如何认知和思考世界的?

本质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先通过观察,获得一个个孤立的命题,再通过「逻辑」,将这些命题组合起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这就是一个思考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

LPhone 10 今天做活动,打 7 折,只要 4200!赶紧去买!

这个思考过程的背后是什么呢?

1)LPhone 10 原价 6000;

2)LPhone 10 今天做活动,只要4200,能省钱;

3)我喜欢 LPhone 10;

4)省钱对我是有利的;

5)所以,我要赶紧去买。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是观察到的信息(1和2),有些是我们心中固有的信念(3和4),通过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组合,从而得出结论(5)。

这个思路很合理,没有任何问题。

但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的「信念」,会受到预设立场的影响,从而干扰我们对信息的解读,导出有偏差的结论。

比如:特朗普大选的时候,偶尔会在推特上发一些惊人之语。对于这些言论,反对派们会认为「这说明他智力低下、头脑简单」;但对于同样的内容,支持者则会认为:这是他故意为之,目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为竞选造势。

为什么对同一个内容,双方会有不同的解读呢?原因就是,他们内在的「信念」不同,导致对同样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

2009 年有过一个相似的实验:当一名脱口秀主持人用讽刺的语气模仿共和党口吻时,民主党支持者会觉得「他在嘲讽共和党」,而共和党支持者会认为「他在借玩笑表露真实想法」。

这种现象,就称为「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我们的推理和思考过程,并不能客观反映事物本身,而是被我们固有的信念所误导,得出了「我们想要的结论」。

这是独立思考的大敌。

图片

那么,动机性推理的机制是什么呢?它通常包含三个要素:

1)Emotion Bias:情绪偏见。也就是「预设立场」。

2)Confirmation Bias:证实偏见。

3)Rationalization:合理化。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摄入海量信息,而这些信息绝大部分都带着偏见和立场。于是,它们就会累积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我们「先入为主」的观点。

久而久之,大脑就会上当,以为这些观点是我们的真实想法 —— 这就是「预设立场」。

在这个前提下,当我们接触到其他材料时,会怎么样呢?我们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正面证据」,也就是支持我们固有观点的证据。

譬如,2008 年大选期间,Orgnet 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支持奥巴马的人,更喜欢购买赞扬奥巴马的书籍;反之,反对奥巴马的人,更愿意购买指责奥巴马的书籍。

这就叫做「证实偏见」。它非常自然,无处不在,却同时也是令我们走上极端的罪魁祸首。

最后,当我们不得已接触到「反面证据」时,会怎么做呢?心理学家说:我们会将其「合理化」,用各种理由来解释它,给它一个合理的原因。

举个例子:当你用 4200 块买了 LPhone 10,突然,你一个朋友跑过来对你说,他在别的渠道只用了 3000 块就买到了,你会是什么心态?我想,多半会闪过这个念头 —— 「你买的一定是假货」吧?

为什么会出现动机性推理呢?本质上,是因为对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修正。

我们天生希望我们是对的,不希望看到我们错了。出于这一点,当信念和外在信息出现偏差时,我们会倾向于「曲解」它,来维持我们信念的稳定。这才能让我们感到安全。

那么,如何克服动机性推理呢?

就是我强调过多次的:时时刻刻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思考: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 

我把它称为「对立思维」。

平时不妨多做做这样的练习:阅读、聊天时,看到跟自己抵牾的观点,先不急着反驳和嘲讽,而是停下来,静静思考一下:

  • 我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是别人告诉我,还是我自己推理出来的?

  • 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

  • 不考虑对错,对方的观点,有没有合理和可取之处?

你会发现,你所笃信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未必能站得住脚。

你会开始产生怀疑,质疑以前被灌输的信息,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不要怕,这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图片

2. 信息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关乎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个层次,则是关乎信息的交互,亦即我们如何接收信息。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思考下面这句话,有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在教育上的投入。

看起来很自然,很合理,对不对?

但事实上,前半句是一个客观现象的描述,我们叫做「事实陈述」;后半句是一种行动的倡导,我们叫做「规范陈述」。

从事实陈述推出规范陈述,实际上,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提高教育投入真的能改善教育事业吗?教育事业落后主要是因为投入不够吗?提高教育投入有可行性吗?诸如此类。

这个观念,在哲学上叫做「休谟问题」:我们是否能从「是」推出「应该」?(What is to what ought to be)

很多时候,这两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却被广泛地、有意无意地混淆了。因为一样东西好,所以我们要倡导它;一样东西不好,所以我们要提高它。等等。

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里面的逻辑关系真的成立吗?我们真的能无需怀疑地接受吗?

发现了吗?这一点,跟一开始的「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非常类似 —— 它们的确也是一致的。

事实到价值:「是什么」,能否推出「好」「坏」?这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因为好坏需要视不同角度而定,背后往往有非常复杂的因素。

事实到规范:「是什么」,能否推出「应该」?这同样需要审问和质疑。很多时候,这往往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被作者有意引导向他的立场和倾向。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前面的「教育」一例,你下意识接受了,那么稍微进一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落后,所以我们要全盘学习西方的模式」是不是看上去也很合理?

这就是一个陷阱。这里,需要论证非常多的东西,排除其他各种情况和可能性,才能使后半句成立。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文章里,不经意地出现,我敢保证,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而是下意识地扫视、阅读、接收 —— 这时,它已经被你所摄入了。

所以,在接受信息时,如何做到独立思考?这就需要在脑海中保持一个筛子,时时刻刻把信息筛一遍,确认无误的,再接受;存疑的,放在一边。

图片

那么,除了刚才讲过的休谟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标准,来打造这个「信息筛」呢?

第一点是「情绪」。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分别是负责情绪处理的边缘系统,以及负责理性的新皮层。

这两个系统是相互颉颃的。也就是说,当边缘系统活跃时,新皮层就会被抑制。我们可能就会在情绪的操控下,盲从、盲信,作出冲动的决策和判断。

所以,如果你在阅读文章时,觉察到情绪的起伏,那么就要小心了:很有可能,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影响和干预你的判断。

常见的情绪干预手法有哪些呢?

  • 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

  • 高代入感的经历和故事;

  • 细节描绘和镜头特写;

  • 煽动性强的断言、反问、呼吁和感叹;

  • ……

注意:不是说它们不好 —— 这些都是正常的写作技法。但是在擅长的人手里,可以轻易地通过灵活组合和运用,来实现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被引导、操控而毫不自知。

所以,当你接收信息时,不妨同步在脑海里屏蔽掉这些感情色彩,只留下信息的内核和主干,再问自己:我可以如何理解这些信息?以此来达到对信息的「筛查」。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时刻保持大脑的运转。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被外界所操纵。

另一点则是「观点」。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要警惕「观点输出」。

为什么呢?因为观点输出没法给你提供任何价值。它只会不断让你产生「我学到了东西」「我的理解没有错」的感受,不断地沉溺在这种对神经的刺激和新鲜感中。

简而言之,它只会告诉你「是什么」,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做」 —— 后者需要非常复杂的逻辑和思考加工。

这就是观点输出的问题:它往往是媚俗的 —— 亦即挑你喜欢、能对你产生刺激的话讲,并且轻描淡写,落不到实处。

最常见的观点输出是什么呢?简单归因。亦即把一个复杂的现象,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比如:

  •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自律。

  •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善于抓住时机。

  •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行动力强。

  • ……

这些观点对吗?没有错。但有价值吗?基本没有。

这就是大多数文章的写法:一个观点,加几个故事,再一个观点,再几个故事……最后提炼总结一下:为了……你要……;只有……才能……。

所以,综合以上这几点,不妨试一试:

在阅读文章、接受信息时,不要按照作者原本的思路和框架走,而是把信息拆开来,用自己的「信息筛」筛一遍,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作者所引导。

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图片

3. 群体层次

除了认知的偏误会影响我们,外界的信息会影响我们,你所生存和交互的群体,也会通过种种方式,对我们施加干预。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点:群体对个体有着惊人的影响力。我们自以为独立作出决策,其实可能都是受到群体框架的操纵。

随便举几个例子:

所罗门·阿希的阿希从众实验证明:哪怕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当其他所有人都给出了错误答案时,参与者也会被他们所影响,把自己的答案由对改错。

米尔格拉姆实验证明:即使平时循规蹈矩的良好市民,在权威者的压力之下,也可能作出非常残酷的行为。

最负盛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则证明:哪怕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只要适应了「监狱看守」的身份,也会不自觉地投入进去,对犯人作出伤害和虐待。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议题。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其实也许只是在「扮演」着我们的角色而已。

我们身在任何一个圈子里,都会被赋予一种身份认同 —— 无论这个圈子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是广阔的,还是小众的。

这种身份认同会塑造我们,影响我们,规范我们,让我们朝着「一致」去行动。

这就是「圈子效应」。

对内寻求一致 —— 作出共同的行为,增强彼此间的归属感、身份认同和联结;对外寻求差异 —— 通过营造「不同」,跟其他人拉开差距,从而获得「我们比你们强」的优越感。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所处的群体,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干预着你。

一个例子就是时尚。齐美尔有一段话,讲时尚,非常透彻。

他说:时尚是一种特定的模仿机制。一方面,模仿满足了成员的群体归属感,使成员感觉到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孤独;另一方面,模仿减少了成员的责任感和羞耻感,获得一种安全感。因为个体在跟随时尚的过程中不需要为自己的品味与行为负责。

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我们追逐消费,追逐潮流,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而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消费了,就能成为那样的人。

这就是一种群体力量的操控。

那么,如何避免被群体所影响呢?

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问清楚「我想要什么」。时时刻刻弄清楚,我的想法、观念、欲望,是真的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还是来源于群体、环境,和「他们」?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明确「我想要什么」,让一切来帮助你、成就你,而不是被融入环境。

在湍急的河流上前行,唯有内心的声音,能够为我们导航。

图片

最后,简单聊聊「深度思考」「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这三个概念的差异。

在我的体系中,深度思考,是一种生活态度,亦即追求理性认识事物、探寻事物本质的观念。处于最高的层级。

独立思考,强调不受操控,独立地作出决策和判断。它是深度思考的一部分。

批判性思考,强调对信息进行审视、质疑,而不是下意识地接收。它属于独立思考的一部分。

亦即 深度思考 > 独立思考 > 批判性思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一些疑惑。

在独立思考的道路上,一起同行。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415835.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32GPIO输入&按键控制LED&光敏控制蜂鸣器

一.硬件 光线越强,光敏电阻的阻值越小 温度越高,热敏电阻的阻值就越小 红外光线越强,红外接收管的阻值就越小 类比:电阻阻值越小,上拉或下拉就越强 (弹簧的拉力就越强) 在上下的电阻分压下&a…

Android Studio 提示Use app:drawableStartCompat instead of android:drawableStart

每次提交代码时,AS这个老妈子总爱唠叨一堆warning,这些Warning都在讲什么? 1.Use app:drawableStartCompat instead of android:drawableStart 在Android开发中,android:drawableStart和app:drawableStartCompat是两个用于设置…

Linux下的进程操作

进程概念 ps -elf:查看操作系统的所有进程(Linux命令) ctrl z:把进程切换到后台 crtl c:结束进程 fg:把进程切换到前台 获取进程进程号和父进程号 函数原型: pid_t getpid(void); //pid_t…

2.精确度-机器学习模型性能常用的评估指标

一.精确度的定义 精确度:机器学习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评价指标,其专注于评估模型对正样本的预测准确性。 相对于准确率而言,精确度更为细致,它关注的是模型在将实例预测为正样本的情况下,实际为正样本的比例。换句话…

2024 1.20~1.26周报

一、上周工作 了解注意力机制,开始论文的初步阅读 二、本周计划 简单了解transform架构,继续研读论文U-MixFormer: UNet-like Transformer with Mix-Attention for Efficient Semantic Segmentation。 三、完成情况——论文研读 标题:U-Mi…

Android双指缩放ScaleGestureDetector检测放大因子大图移动到双指中心点ImageView区域中心,Kotlin(2)

Android双指缩放ScaleGestureDetector检测放大因子大图移动到双指中心点ImageView区域中心,Kotlin(2) 在 Android ScaleGestureDetector检测双指缩放Bitmap基于Matrix动画移动到双指捏合中心点ImageView区域中心,Kotlin-CSDN博客 …

12.Elasticsearch应用(十二)

Elasticsearch应用(十二) 1.单机ES面临的问题 海量数据存储问题单点故障问题 2.ES集群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 海量数据存储解决问题: 将索引库从逻辑上拆分为N个分片(Shard),存储到多个节点单点故障问题&a…

自动求导与可微分编程

1.张量的自动求导 1.1 自动求导机制 张量的自动求导机制是现代深度学习框架(如PyTorch和TensorFlow)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允许开发者在无需手动计算梯度的情况下,自动获得神经网络中所有参数相对于损失函数的梯度。以下是这一机制的…

Hadoop集群部署流程

前置要求 需要3台虚拟机,系统为Centos7,分别host命名为node1,node2,node3,密码均为root请确保这三台虚拟机已经完成了JDK、SSH免密、关闭防火墙、配置主机名映射等前置操作 在3台虚拟机的/etc/hosts文件中&#xff0…

天津大数据培训班推荐,数据分析过程的常见错误

大数据”是近年来IT行业的热词,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大数据,又称海量信息,特点是数据量大、种类多、实时性强、数据蕴藏的价值大。大数据是对大量、动态、能持续的数据,通过运用分析、挖掘和整理,实现数据信息…

Go语言安装及开发环境配置

目录 官网 国内 Linux(CentOS & Ubuntu)安装 环境变量设置 命令行下开发 开发模式执行 编译 IDE下开发 插件安装 安装依赖工具 运行 常见问题 1、dial tcp 172.217.160.113:443: i/o timeout 2、VS Code不能完美显示zsh问题 官网 访问Golang官网的下载链接&a…

matplotlib 波士顿房价数据及可视化 Tensorflow 2.4.0

matplotlib 波士顿房价数据及可视化 Tensorflow 2.4.0 目录 matplotlib 波士顿房价数据及可视化 Tensorflow 2.4.0 1. 认识 1.1 kears 1.2 kears常用数据集 2. 波士顿房价数据及可视化 2.1 下载波士顿房价数据集 2.2 展示一个属性对房价的影响 2.3 将是三个属性全部展…

Redis数据类型及底层实现

文章目录 1.3.1 5种基本数据类型1.3.1.1 总结篇1.3.1.2 底层源码引入篇1.3.1.2.1 redis是字典数据库KV键值对到底是什么1.3.1.2.2 数据类型视角1.3.1.2.3 数据模型解析(重点)1.3.1.2.4 redisObjec1.3.1.2.5 SDS 1.3.1.3 String1.3.1.3.1 底层分析1.3.1.3…

Ubuntu Server 22.04 安装步骤纪录

Ubuntu Server 22.04 安装流程 取得安装程序 安装程序可以通过下方链接直接从官网下载就可以了,官网提供的是iso映像文件,安装前要先将iso映像文件刻录成光盘,或制作成USB开机随身碟。 前往 Ubuntu 官网 开始安装 STEP 1 选择要安装的操作…

Python初学者学习记录——python基础综合案例:数据可视化——地图可视化

一、基础地图使用 1、基础地图演示 2、基础地图演示——视觉映射器 from pyecharts.charts import Map from pyecharts.options import VisualMapOpts# 准备地图对象 map Map() # 准备数据 data [("北京市", 99),("上海市", 199),("湖南省", 2…

【GitHub项目推荐--游戏模拟器(switch)】【转载】

01 任天堂模拟器 yuzu 是 GitHub 上斩获 Star 最多的开源 Nintendo Switch 模拟器 ,使用 C 编写,考虑到了可移植性,该模拟器包括 Windows 和 Linux 端。 如果你的 PC 满足必要的硬件要求,该模拟器就能够运行大多数商业游戏&…

DC电源模块的发展与创新

BOSHIDA DC电源模块的发展与创新 DC电源模块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发展与创新。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 1. 提高功率密度:随着科技的进步,DC电源模块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过使用更高效的能量转换技术和材料,设计工程师…

盲盒小程序系统:发展趋势和发展魅力

随着“盲盒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盲盒的行列,各类企业商家也纷纷投身到了盲盒的火热中。 盲盒火爆的最大吸引力还是在于其独特的惊喜感和刺激感。盲盒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能够让大众拆开盲盒后感到惊喜。盲盒还具有社…

ServletResponse接口

ServletResponse接口 ServletContext接口向servlet提供关于其运行环境的信息。上下文也称为Servlet上下文或Web上下文,由Web容器创建,用作ServletContext接口的对象。此对象表示Web应用程序在其执行的上下文。Web容器为所部署的每个Web应用程序创建一个ServletContext对象。…

【极数系列】Flink搭建入门项目Demo 秒懂Flink开发运行原理(05)

文章目录 引言1.创建mavenx项目2.包结构3.引入pom依赖4.增加log4j2.properties配置5.创建主启动类6.构建打jar包7.flinkUI页面部署 引言 gitee地址:https://gitee.com/shawsongyue/aurora.git 源码直接下载可运行,模块:aurora_flink Flink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