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概述
1)待解决的问题:地震道数据缺失(野外地震数据的质量往往受到地质环境或设备参数的影响,这些数据可能在空间上不连续,导致地震痕迹缺失,也称为下采样观测)
2)目的:地震插值
3)方法:IRCNN(深度学习去噪方法)和 FPOCS(物理方法相结合)
4)优势:性能好;可解释性;缓解了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
2、技术路线
1)宏观理解
基于物理方法的地震恢复模型 ( FPOCS )包含两个部分:数据一致性 和 先验约束项,有点类似于深度模型的loss。
l论文框架基于FPOCS,但用 IRCNN 代替 FPOCS 的 先验约束项。
2)微观理解
以下两个式子等价,下式的优化问题通常被称为稀疏促进压缩感知重建。其中 为观测到的信号,d 为 ground truth,A 是标准正交基,x 是系数,d = Ax 将数据d转换成变换域的 x,
= Md ,M为采样算子矩阵,K=MA。
更进一步的,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可以转变为下式的迭代过程:
其中式子(10) 是一个先验函数,同时也被证明为是一个去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式子(10),通过变换域(系数变换),将输入d进行转换,然后通过阈值函数T去除噪声,再用A相乘,回到原始域(反稀疏变换)。此时,式(10)就可以用式(12)代替。Denoiser(⋅; ) 是一个深度去噪模型,是噪声方差,它和阈值函数的参数 数值相等。
阈值是影响重构效率的关键参数。合理构造阈值集可以有效减少迭代次数,节省时间。阈值公式包括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本文采用了指数模型,其中 表示稀疏变换后稀疏系数的最小值。
详细的算法流程如下:
3)深度学习模块
输入: 噪声地震数据
输出:噪声残差 (干净数据-减去噪声数据)
网络层数:7层,由3个基本模块组成,即第一层由“扩张卷积+ ReLU”块组成,中间部分由5个“扩张卷积+批归一化+ ReLU”块组成,最后一层由“扩张卷积”块组成。扩张卷积是普通卷积的扩展版本,它通过扩展接受域来更好地捕获上下文信息。整个网络使用3 × 3的卷积核,展开因子依次设置为1、2、3、4、3、2、1。然后将网络各层的接受域分别设为3,5,7,9,7,5,3。为了保持特征映射大小的一致性,填充依次设置为1,2,3,4,3,2,1,并且步幅始终为1。每个中间层的过滤器数量为64个。该网络不是直接学习有噪声图像和干净图像之间的映射,而是学习它们之间的残差。残差学习可以进行特征融合,缓解网络性能下降的问题。此外,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了迁移学习,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训练时间,还可以缓解地震数据缺乏的问题,同时也获得了好的去噪性能。
4)深度模型微调数据集的构造
训练数据包括30%的合成地震数据和70%的现场地震数据,有干净的和有噪声的版本,用于监督学习。
合成数据:通过波动方程建模生成干净完整的合成数据,而噪声是通过人为添加不同水平的高斯白噪声产生的。
现场数据:来自南德克萨斯州Land 3D项目部分叠前数据的是有噪声的现场数据,通过小波去噪得到干净的版本。 (https://wiki.seg.org/wiki/Stratton_3D_survey)。
两种地震数据都被裁剪成没有重叠的35 × 35大小的小块。
为了增强训练数据,我们对每个补丁应用增强技术(包括水平/垂直翻转,旋转60度,120度),因此数据集可以增加4倍到7180个补丁。
4)我的疑惑
先验约束项、去噪模型、稀疏促进压缩感知重建之间是啥关系?
为啥域变换是稀疏变换? 在稀疏域中,信号和噪声表示的能量差别大,所以更容易分离开
3 实验结果
1)定量评价指标:S/N信噪比、RLNE、SSIM结构相似性系数。
2)合成数据处理:侧重于考察新方法的抗噪声和抗锯齿重建能力
抗噪声:从地震数据、F-K谱(频率波数谱图)两个维度来观察,主观评价
抗锯齿重建能力: 这个侧重于考察重建能力,用S/N、RLNE和SSIM来客观评价,用地震数据来主观评价。
3)现场数据处理: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