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3年开始接触汽车行业,那时候所做的事情也是跟着导师去解析整车CAN信号(Message),也是从那时才知道车身现场总线——CAN总线。在那时候汽车给自己的感觉还是整车成本所占比重是机械高,软件比重低的可怜(当然也跟自己所接触的项目车型比较low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算经历了两波国内电动车发展的高潮:
-
2017年前后,随着国家对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出台,国内出现了一大波新能源车企。不管是骗取补贴还是真心想做汽车,时间给予了检验。在大浪退去后,发现了不少裸泳的;
-
2019年后,基于特斯拉所走路线的成功,诸多玩家知道该路线可以行得通后,出现了第二次高潮。这里面也有许多技术因素,新的技术发展满足了驾驶员对车的新的需求。这时候汽车软件在新款车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升高,软件不在是辅助角色,而越发是新型技术在汽车上的体现,让驾驶者对高新技术有了直观体验。因此带来了两个变化:
(1)、许多传统主机厂成了自己的软件研发中心(不管是合资还是独资);
(2)、诸多高新技术公司步入汽车赛道(华为,大疆、百度、阿里、小米等)。
对公,大批公司成立,也给国家培养了不少的汽车行业人才(平台可能会倒闭,但是人才会反流市场),作为国家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对国家反哺能力毋庸置疑;
对私,大量公司成立,对自己(也是广大同行)会有一个两三年的红利期。市场职位供不应求,所以现在汽车电子工程师offer会有溢价,当然这个窗口期也不会持续特久,自己也需要把握方向,深扎一个方向,拓宽自己的护城河,不要让竞争者随便培训下就可以把自己取代。
特斯拉优势
自己第一次接触特斯拉是几年前,说起来还闹了一个笑话:
当时自己是乘坐装修小老板的特斯拉新车去装修现场,在途中竟然发现驾驶者双手在玩手机(他妈的,当时直接想跳起来妈他先人),强忍住说:“兄弟,咱好好开车”。人家带着少见多怪的神情道——这是车的无人驾驶模式,高速上超过80他不敢开启这个模式,但是在市区他敢。当时给了自己很大的惊喜感。
对比其他竞争对手,它的优势(仅以自己浅薄的见识):
-> 续航里程数高,有着自己管控的电池管理技术(充电管理、负载均衡管理等);
-> 驾驶员极致的驾驶体验(高新技术给驾驶者直观体验);
-> 全栈的自主核心技术,构建了自主的平台生态,销售模式多地都采用互联网营销(不是传统的4S店),实体店是试驾和推广;
-> 基于自己硬件产品给Software/Service导流,改进硬件性能(能实现售出后车身部件更新迭代);
-> 自行研发车身电子电器架构(车身域控制器架构),并通过整车OTA实现快速软件迭代,达到性能提升和软件bug解决。
「核心控制点:动力电池+电池管理+完整的自主自动驾驶模块」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特斯拉有着自己的“护城河”:
1、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之源,特斯拉也有着自己的布局——联合日本松下,建立电池工厂,形成行业最低成本动力电池,保证了自己的核心动力源供应链稳定(当然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技术也非常Nice);
2、加大在电池管理技术BMS投入,该领域特斯拉也在不断进行突破,积累了大量核心专利(这里也挂靠着米国丰富的软件工程师背景);
3、自行组建很多路测车队以及自己已销售的车辆,都源源不断将路测信息反馈给总控制台,是特斯拉可以在自动驾驶领域进行软件不断持续迭代(当前车辆自动驾驶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优化一般需要两个key条件,一个是芯片的大算力,一个是不断海量的路测数据对算法进行优化);
4、特斯拉不断持续对车身电子电器架构进行优化-迭代-演进,已经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软件定义汽车,可以是驾驶员体验到常用常新的架势体验。
另外,研发模式也与传统OEM有所区别:
特斯拉研发费用远远低于传统车企巨头,研发投入密集度更接近于高科技公司。
这里面分享一个小故事:
鉴于对碳中和关注度日益增加,每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燃油车售卖截止时间。因此作为传统车强国——德国大众加大对软件进行投入,并成立团队攻克自动驾驶技术,但是德国车企一贯思路是基于汽车电子经典V模型,在V模型左侧,开发前需要对需求边界进行清清楚楚定义(系统需求、电子电器架构需求、车身总线类型、软件架构、功能测试、信息安全等),但是对于自动驾驶领域,在定义当前系统边界时,谁能告诉该边界是什么?没有人可以说清。这也是让德国人脑壳痛的原因。这里应该灵活的采用敏捷开发的思路,快速开发、快速测试,实现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
这里引入一句经典的话:
❝打败自己的有时候不一定是竞争对手,有可能是跨行来的。
❞
看清现状,也希望自己国家行业中,企业少一些裸泳的,静下心沉淀去抓住技术的本质。希望多出一些像任正非、曹德旺类的企业家。
愿你我相信时间的力量,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