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层协议】UDP/TCP结构特点与原理(详解)

news2024/11/19 16:29:41

文章目录

  • 1. UDP
    • 1.1 UDP结构
    • 1.2 UDP特点
      • 1. 无连接
      • 2. 不可靠
      • 3. 面向数据报
      • 4. 缓冲区
      • 5. 大小受限
      • 6. 无序性
  • 2. TCP
    • 2.1 TCP结构
    • 2.2 TCP特点
      • 1. 有连接
      • 2. 可靠性
      • 3. 面向字节流
      • 4. 拥塞控制
      • 5. 头部开销
    • 2.3 TCP原理
      • 1. 确认应答(安全机制)
      • 2. 超时重传(安全机制)
      • 3. 连接管理(安全机制)
      • 4. 滑动窗口(效率机制)
      • 5. 流量控制(安全机制)
      • 6. 拥塞控制(安全机制)
      • 7. 延迟应答(效率机制)
      • 8. 捎带应答(效率机制)
    • 2.4 粘包问题

1. UDP

1.1 UDP结构

UDP

  • 2字节的长度表示整个数据报的最大长度(UDP首部+UDP数据)。
  • 校验和用来验证数据是否出错,出错就摒弃。
  • 首部8个字节。
  • 源/目的端口号:表示数据是从哪个进程来,到哪个进程去;
  • 校验和:发送端填充,CRC校验。接收端校验不通过,则认为数据有问题。

1.2 UDP特点

1. 无连接

知道对方的端口和IP就可以直接传输不用建立连接。
这使UDP更加的轻量级,适用于一些实时性高的应用。

2. 不可靠

UDP没有任何安全机制,发送端发送数据报以后,如果因为网络错误发生错误,UDP协议层也不会给应用层返回任何错误信息。

3. 面向数据报

应用层给UDP多长的报文,就会发送多长的报文,并不会拆分合并。

4. 缓冲区

UDP并没有真正的发送缓冲区,具有接受缓冲区。
UDP的scoket既能读,又能写,所以是全双工

5. 大小受限

UDP协议首部有个16位的最大长度,所以一次最多传输64Kb,包括UDP首部。

6. 无序性

UDP不保证数据包的传输顺序,这对某些应用来说可能是一个缺点,但对其他应用来说,这样的特性可以提高性能。

2. TCP

2.1 TCP结构

TCP

  • 6位标志位:
    URG:紧急指针是否有效
    ACK:确认号是否有效
    PSH: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刻从TCP缓冲区把数据读走
    RST:对方要求重新建立连接;我们把携带RST标识的称为复位报文段
    SYN:请求建立连接;我们把携带SYN标识的称为同步报文段
    FIN:通知对方,本端要关闭了,我们称携带FIN标识的为结束报文段。

2.2 TCP特点

1. 有连接

通信双方通信前需要建立连接,知道对方的端口号和IP。

2. 可靠性

TCP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主要通过确认应答。

3. 面向字节流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协议,而不是面向消息的。这意味着应用程序需要负责将数据分割为适当的消息或数据块,以便进行传输。

4. 拥塞控制

TCP拥有拥塞控制机制,它可以调整发送速率以避免网络拥塞。通过监控网络的延迟和丢包情况,TCP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的网络条件。

5. 头部开销

TCP头部较大,包含序号、确认号、窗口大小等字段,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入较高的开销。

2.3 TCP原理

TCP相对UDP安全性提高,但是效率却降低了,所以TCP中引入了很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高传输效率。

1. 确认应答(安全机制)

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即为序列号。每一个ACK都带有对应的确认序列号,意思是告诉发送者,我已经收到了哪些数据;下一次你从哪里开始发。
确认应答就是对方收到消息后,给出回应,让对方知道你收到了。
每当一方收到数据包时,它会发送一个确认应答,通常包含了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的序号。这确保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因为发送方会等待确认应答,以确定数据已经到达并且没有丢失。确认应答

2. 超时重传(安全机制)

当对方的回应你迟迟没有收到,当到达一定时间,可以重新发送一次。
当一方的数据包或者对方的确认应答在传输途中丢失,一定时间后会重新发送相同的数据包,直到收到确认应答。累计到一定的重传次数,TCP认为网络或者对端主机出现异常,强制关闭连接。
超时重传

3. 连接管理(安全机制)

正常情况下TCP要经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特殊的TCP报文,这个报文中的SYN标志位被置为1,这个报文表示客户端希望建立连接。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后,需要确认建立连接。服务器会响应一个包含SYN和ACK标志位的报文。这个报文表示服务器同意建立连接。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确认后,也要发送一个确认报文ACK。这个报文告诉服务器它已经收到了服务器的确认,连接建立完成。

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
第一次挥手:关闭方(通常是客户端)向另一方发送一个TCP报文,带有FIN标志位,表示它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但仍愿意接收数据。这个报文开始了连接的关闭过程。
第二次挥手:接收方收到第一次挥手的报文后,它会发送一个ACK确认报文作为响应。表示接收方已经收到并确认了关闭方的FIN报文。
第三次挥手:接收方(通常是服务器)在确定没有更多数据要发送后,也会发送一个FIN标志的报文,通知对方它准备关闭连接。
第四次挥手:关闭方收到第三次挥手的报文后,也要发送一个ACK确认报文作为响应,以确认接收方的关闭请求。

4. 滑动窗口(效率机制)

上述传输数据时,每次发送一个数据,都需要等待ACK才能发送下一段数据,这样的效率并不高,性能较差,所以引入了滑动窗口。
如图:滑动窗口
我们可以一次发送多条数据,这样就能才等待时间重叠在一起,提高性能。
窗口大小指的是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的最大值。上图的窗口大小就是4000个字节(四个段)。
发送前四个段的时候,不需要等待任何ACK,直接发送;
收到第一个ACK后,滑动窗口向后移动,继续发送第五个段的数据;依次类推;
操作系统内核为了维护这个滑动窗口,需要开辟发送缓冲区来记录当前还有哪些数据没有应答;只有确认应答过的数据,才能从缓冲区删掉;
窗口越大,则网络的吞吐率就越高;
丢包处理

  1. 丢了ACK
    这种情况下,如果前面的部分ACK丢失,只要接受到后面的ACK,依然可以确认应答。
    丢ACK
  2. 丢了数据包
    当某一段报文段丢失之后,发送端会一直收到 1001 这样的ACK,就像是在提醒发送端 “我想要的是 1001” 一样;
    如果发送端主机连续三次收到了同样一个 “1001” 这样的应答,就会将对应的数据 1001 - 2000 重新发送;
    这个时候接收端收到了 1001 之后,再次返回的ACK就是7001了(因为2001 - 7000)接收端其实之前就已经收到了,被放到了接收端操作系统内核的接收缓冲区中;
    这种机制被称为 “高速重发控制”(也叫 “快重传”)。
    丢数据包

5. 流量控制(安全机制)

接收端处理数据的速度是有限的。如果发送端发的太快,导致接收端的缓冲区被打满,这个时候如果发送端继续发送,就会造成丢包,继而引起丢包重传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TCP支持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这个机制就叫做流量控制
TCP通过流量控制机制来管理数据传输,以确保发送方不会发送过多的数据,从而导致接收方无法处理或网络拥塞。流量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数据包的丢失和网络拥塞。以下是TCP流量控制的关键概念和工作原理:

  1. 窗口机制:TCP使用窗口机制来进行流量控制。接收方会告诉发送方它可以接收多少数据,这个信息被称为"接收窗口大小"(Receiver
    Window Size)。

  2. 滑动窗口:发送方维护一个发送窗口,它表示当前可以发送的数据量。这个窗口的大小受到接收方的接收窗口大小和网络条件的影响。

  3. 通告窗口大小:接收方会在TCP报文中通告当前的接收窗口大小,发送给发送方。这告诉发送方可以发送多少数据,以避免过载接收方。

  4. 动态调整窗口大小:接收方可以根据自身处理能力和可用内存动态调整接收窗口大小。如果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数据,它可以减小窗口大小,通知发送方降低发送速率。

  5. 流量控制的目的:流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发送方发送过多数据,从而导致接收方缓冲区溢出,数据丢失,或网络拥塞。通过维护适当的接收窗口大小,TCP可以确保发送和接收之间的数据传输协调顺畅。

  6. 自适应机制:TCP的流量控制是自适应的,它可以根据网络状况进行调整。如果网络拥塞,接收方可以减小窗口大小,发送方会相应降低发送速率,从而减轻网络负担。

6. 拥塞控制(安全机制)

虽然TCP有了滑动窗口这个大杀器,能够高效可靠的发送大量的数据。但是如果在刚开始阶段就发送大量的数据,仍然可能引发问题。
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的计算机,可能当前的网络状态就已经比较拥堵。在不清楚当前网络状态下,贸然发送大量的数据,是很有可能引起雪上加霜的。
TCP引入慢启动机制,先发少量的数据,探探路,摸清当前的网络拥堵状态,再决定按照多大的速度传输数据;

拥塞控制

7. 延迟应答(效率机制)

如果接收数据的主机立刻返回ACK应答,这时候返回的窗口可能比较小。一定要记得,窗口越大,网络吞吐量就越大,传输效率就越高。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网络不拥塞的情况下尽量提高传输效率;
规则
数量限制:每隔N个包就应答一次;
时间限制:超过最大延迟时间就应答一次
具体的数量和超时时间,依操作系统不同也有差异;一般N取2,超时时间取200ms;

8. 捎带应答(效率机制)

在延迟应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客户端服务器在应用层也是 “一发一收” 的。意味着客户端给服务器说了 “How are you”,服务器也会给客户端回一个 “Fine, thank you”;
那么这个时候ACK就可以搭顺风车,和服务器回应的 “Fine,thank you” 一起回给客户端

2.4 粘包问题

首先要明确,粘包问题中的 “包” ,是指的应用层的数据包。
在TCP的协议头中,没有如同UDP一样的 “报文长度” 这样的字段,但是有一个序号这样的字段。
站在传输层的角度,TCP是一个一个报文过来的。按照序号排好序放在缓冲区中。
站在应用层的角度,看到的只是一串连续的字节数据。
那么应用程序看到了这么一连串的字节数据,就不知道从哪个部分开始到哪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包。
那么如何避免粘包问题呢?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明确两个包之间的边界。

  1. 对于定长的包,保证每次都按固定大小读取即可;例如上面的Request结构,是固定大小的,那么就从缓冲区从头开始按sizeof(Request)依次读取即可;
  2. 对于变长的包,可以在包头的位置,约定一个包总长度的字段,从而就知道了包的结束位置;
  3. 对于变长的包,还可以在包和包之间使用明确的分隔符(应用层协议,是程序猿自己来定的,只要保证分隔符不和正文冲突即可);

对于UDP协议来说,是否也存在 “粘包问题” 呢?
对于UDP,如果还没有上层交付数据,UDP的报文长度仍然在。同时,UDP是一个一个把数据交付给应用层。就有很明确的数据边界。
站在应用层的站在应用层的角度,使用UDP的时候,要么收到完整的UDP报文,要么不收。不会出现"半个"的情况。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095059.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Ceph分布式存储的简单介绍与Ceph集群的部署搭建

文章目录 1. 存储的概述1.1 单机存储设备1.1.1 DAS(直接附加存储)1.1.2 NAS(网络附加存储)1.1.3 SAN(存储区域网络) 1.2 单机存储的缺陷1.3 分布式存储(软件定义的存储 SDS)1.4 分布…

【计算机网络笔记】数据交换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系列文章目录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存储-转发报文交换 vs 分组交换总结 系列文章目录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什么是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数据交换之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报文:源(应用)发送的信息整体。比如一个文件、一…

Transformer 中 Positional Encoding 实现

参考博文: https://www.cnblogs.com/nickchen121/p/16470736.html 解决问题 位置编码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模型能够理解序列中的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顺序,从而更好地捕捉到语义信息。在Transformer模型中,位置编码通常与词嵌入(w…

前端小知识之【浏览器内核】

目录 🌟前言🌟PC端浏览器内核🌟Trident内核🌟Gecko内核🌟WebKit内核(Chromium)🌟Blink内核 🌟移动端浏览器内核🌟应用🌟写在最后 🌟前言 通常所谓的浏览器内…

docker安装nessus

注册地址:https://zh-tw.tenable.com/products/nessus/nessus-essentials 临时邮箱:http://24mail.chacuo.net/ 帮助文档:https://docs.tenable.com/nessus/Content/DeployNessusDocker.htmdocker pull tenableofficial/nessusdocker run --name "my-nessus" -d -p 8…

【Go入门】编程语言比较:Golang VS Python

Golang:最佳人工智能语言,性能优于 Python 本节是学习go的引入,为了了解Python与go编程语言间比较。后续会完成相关课程,并分享笔记。 如今,世界各地有数百万用户使用 Golang 作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编程语言。 最好…

算法通过村第十四关-堆|白银笔记|经典问题

文章目录 前言在数组中寻找第K大的元素堆排序原理合并K个排序链表总结 前言 提示:想要从讨厌的地方飞出来,就得有藏起来的翅膀。 --三岛由纪夫《萨德侯爵夫人》 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经典的题目,这三个题目来说都是堆的热点问题。重点再理解处理…

Qt不能安装自己想要的版本,如Qt 5.15.2

使用在线安装工具安装Qt5.15.2时,发现没有Qt 5的相关版本,只有Qt 6的版本,这时选择右边的Archive,再点击筛选,这时就会出现之前的Qt版本。

vscode插件路径转移C盘之外盘

改变vscode系统路径 最近C盘路径不够了,网上的工具使用没那么精细,还不如自己手动看每个文件夹大小。在整理过长遇到vscode插件路径转移,方法如下: 桌面图标右键点击属性 改变–extensions-dir后面参数就可以了。

Web3 整理React项目 导入Web3 并获取区块链信息

上文 WEB3 创建React前端Dapp环境并整合solidity项目,融合项目结构便捷前端拿取合约 Abi 我们用react 创建了一个 dapp 项目 并将前后端代码做了个整合 那么 我们就来好好整理一下 我们的前端react的项目结构 我们在 src 目录下创建一个 components 用来存放我们的…

Python学习----Day07

函数 函数是组织好的,可重复使用的,用来实现单一,或相关联功能的代码段。函数能提高应用的模块性,和代码的重复利用率。你已经知道Python提供了许多内建函数,比如print()。但你也可以自己创建函数,这被叫做…

C++ 程序员入门需要多久,怎样才能学好?

文章目录 C学习方案有哪些推荐的在线教程或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学习C编程?你能给我一些关于C内存管理的进阶学习资源吗? AI解答 C学习方案 C是一种功能强大且广泛应用的编程语言,作为一个初学者,学习C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学习…

【java学习—七】对象的实例化过程(33)

文章目录 1. 简单类对象的实例化过程2. 子类对象的实例化过程 1. 简单类对象的实例化过程 2. 子类对象的实例化过程

YOLO目标检测——打电话数据集【含对应voc、coco和yolo三种格式标签】

实际项目应用:安全监控、智能驾驶、人机交互、智能城市数据集说明:YOLO目标检测数据集,真实场景的高质量图片数据,数据场景丰富。使用lableimg标注软件标注,标注框质量高,含voc(xml)、coco(json)和yolo(txt…

快速学习MyBatisPlus

文章目录 前言一、条件构造器和常用接口1.wapper介绍2.QueryWrapper(1)组装查询条件(2)组装排序查询(3)组装删除查询(4)条件优先级(5)组装select子句&#xf…

c++命名空间,缺省参数,引用

首先为了解决命名冲突,c提出了命名空间这一功能 比如using namespace std; 就是使用std(c官方库定义的命名空间)这个命名空间里面的命名。 using就可以直接指定本文件用那个命名空间。 也可以用::域作用限定符 如std::cin>> 并且会…

Linux网络编程系列之服务器编程——信号驱动模型

一、什么是信号驱动模型 在服务器中,信号驱动模型是一种事件处理模型,它能够异步地响应来自外部的事件。服务器可以注册一组回调函数,来处理来自客户端或其他进程的信号或事件,当信号或事件触发时,操作系统会通知服务器…

云耀服务器L实例部署Nextcloud企业云盘系统|华为云云耀云服务器L实例评测使用体验

文章目录 Nextcloud简介1.1 部署华为云云耀服务器L实例1.1.1 云耀服务器L实例购买1.1.2 云耀服务器L实例初始化配置1.1.3 远程登录云耀服务器L实例 2. 云耀服务器L实例中间件部署2.1 安装配置环境2.1.1 安装基本工具2.1.2 安装MariaDB2.1.3 安装Nginx2.1.4 安装PHP 3. 安装Next…

网络通信协议-HTTP、WebSocket、MQTT的比较与应用

在今天的数字化世界中,各种通信协议起着关键的作用,以确保信息的传递和交换。HTTP、WebSocket 和 MQTT 是三种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本文将比较这三种协议,并探讨它们的主要应用领域。 HTTP&#xff…

【VSCode】Windows环境下,VSCode 搭建 cmake 编译环境(通过配置文件配置)

除了之前的使用 VSCode 插件来编译工程外,我们也可以使用配置文件来编译cmake工程,主要依赖 launch.json 和 tasks.json 文件。 目录 一、下载编译器 1、下载 Windows GCC 2、选择编译器路径 二、配置 debug 环境 1、配置 lauch.json 文件 2、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