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逃避眼前的现实, 越是逃就越是会陷入痛苦的境地,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渡过这个困境的话,应该就能一点点地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考研初试在大四上学期的十二月份,通常最晚的开始准备时间是大三暑假,更多的人从大三寒假就开始了备考之旅。而如果你打算找工作,秋招在大四学期的 8-11 月,来年春招在 3-4 月,你还需要一份暑假实习,因此大概开始准备时间是在大三暑假前。与考研人群的重合度是较大的。
因此,决定考研与决定就业,做最后决策的时间其实是差不多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考研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这种说法呢?
其实也很简单,无论你是读本科,读研读博士,最后都是要进入社会工作的。在本科毕业时选择读研,就相当于把工作时间延后了两三年,不明事理的人说你「逃避工作」也是有情可原的。实际上,也有很多的同学选择考研的原因是「不想工作」或者「想再多几年校园生活」,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不过,还有一种同学,他们选择考研的目的是「找工作太麻烦」、「找不到工作」。这样的想法就有些问题了。对考研人来说,唯一需要攻克的就是自己面前的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们,只要上了课、做了题,总会有些收获的。不想动脑子想那就背背书翻翻课本也是可以的。
但是,对于找工作来说,从改简历,投递岗位到准备笔试面试以至最后的 hr 谈薪,都需要从零到有的整合出东西来。此外,每一家公司都有不同的招聘流程和标准。一个打工人可能需要投递数十家甚至数百家企业才能找到一份工作。这对于平时习惯了做题做题考试考试的「懒人」来说,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因此这部分人往往也会选择通过考研来逃避找工作。
所以说,如果你是留恋校园生活而选择考研,那大可放心去考,如果你是因为懒而不想动脑子找工作,那还是建议你找个求职中介,或者下定决心认真准备吧。
对于「考研」还是「工作」,如果说还是无法作出决定,那还可以直接从未来下手,读研和工作的优缺点其实都比较明显:
读研优点是可以提升学历,换个专业,去到更高的平台,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缺点是三年起步的备考+读书时间,无法工作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如果研究生毕业依旧没有方向带来的落差感。
工作的优点是可以早点步入社会,早点拥有自己的积蓄,缺点就是生活会固定化,向上的通道变窄等等。同学们可以逐条思索,哪些优点是我迫切想要的,哪些缺点是我不能接受的,分别赋予他们一个分数,优点是正数,缺点是负数,把他们加起来,就是你心中的期望值了。
考研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吗?不能。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两大特点。首先是与业界脱节,不是一般的严重,大量乖乖听课的学生,实际的专业能力完全没有得到培养;
二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本身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步子迈得太快了,但与此同时,市场其实容纳不了这么多本科生研究生。
所以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除了考研完全无法想象自己能去干什么的学生,是有很大概率,即使读完了研究生,也不好找工作的。
而能找到好工作的学生,本科毕业时专业能力就很强了。
前些年,确实有不少人,是纯粹凭借文凭,就进入好企业的,后来成为了各种骨骼清奇幽默的甲方。但这种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
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理由里,只有30%乃至10%的原因,是学历。即使他们考上了985的研究生,还是可能找不到工作——要知道,很多985的研究生,仍然不具备靠谱的工作技能。
他们更需要的其实是提高专业技能。
如果考研确实能更上一个平台,那么考一考也无妨。但是即使考上了,也不能觉得学校里教的东西,就真的代表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求职上的把握。
至于什么是专业能力呢?这也是个很综合的概念。
比如设计师,基本能力是做图,大神是做图很好,并且了解很多种设计风格。
但是,除了出图本身过关,专业能力还包括,能不能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能不能服务好需求很奇异的客户,乃至会不会很多快捷键来保证出图速度,能不能面对客户发疯而保持inner peace,这就不单是做图的问题。
再比如,我瞎编个例子——做柜姐卖化妆品,要是想多赚钱,除了销售心理学、看人下菜碟这种,还需要对集团产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不只是知道名字和网络昵称就行,
最好是对各种成分也了解得清清楚楚,对定位等等烂熟于心,和竞品随时进行各种维度的比对。
同时,对肤质等等,也要了解得清清楚楚。能立刻根据顾客肤质,做出相应推荐,说的话必须能让顾客觉得很有道理。
虽然柜姐说的未必严谨,但也不能太离谱,毕竟顾客用得好变回头客的概率更大。
化妆技巧、化妆审美,要是再训练起来,那就更全面,可以给到顾客,她觉得自己变美很多的建议,和化妆品试用服务。
还可以了解一下各种心理按摩技巧。
做到以上几点,销售额不会差。乃至,做个美妆博主,自己开个店,也不是不可能。
但这样定义专业能力,我们就会发现,真的有非常多东西要学,从美妆时尚书籍,到化妆品成分分析,到相关社交媒体,再到美妆技能训练,乃至行业报告,都要经常看。
不同人不同阶段,需要的专业技能培训都不一样。
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并为之不断锻炼专业技能,这是更为健康有效的求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