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向上转型
难点
方法调用绑定
产生正确的行为
可扩展性
陷阱:“重写”private方法
陷阱:字段与静态方法
构造器和多态
构造器的调用顺序
继承和清理
构造器内部的多态方法行为
协变返回类型
使用继承的设计
替换和扩展
向下转型和反射
本笔记参考自: 《On Java 中文版》
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个基本特性,也被称为动态绑定、后期绑定或运行时绑定。这一特性分离了做什么(接口)和怎么做(实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可以总结:
- 封装,通过组合特征和行为来创建新的数据类型;
- 隐藏实现,通过把实现细节设为private来分离接口和实现。
而多态则是根据类型来进行解耦的。多态方法调用允许一种类型表现出和另一种相似类型之间的区别,而只要求它们都继承相同的基类。
向上转型
获取对象引用并把其当作基类型的引用称为向上转型,这是因为继承层次结构是以基类在顶部的方式进行绘制的。
以乐器为例,先创建一个枚举:
package music;
public enum Note {
MIDDLE_C, C_SHARP, B_FLAT;
}
已知,管乐器(Wind)是一种乐器(Instrument):
package music;
public class Instrument {
public void play(Note n) {
System.out.println("这是方法Instrument.play");
}
}
那么,Wind就可以继承Instrument:
package music;
public class Wind extends Instrument { // Wind方法是一种Instrument,它们有相同的接口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Note n) {
System.getProperty("这是方法Wind.play() " + n);
}
}
现在就可以使用这些子类和基类了:
package music;
public class Music {
public static void tune(Instrument i) {
// ...
i.play(Note.MIDDLE_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Wind flute = new Wind();
tune(flute); // 向上转型
}
}
虽然Music.tune()方法接收的是一个Instrument的引用,但是也可以接收任何继承了Instrument的类。在上述程序中,Music.tune()就接收了一个Wind类。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在上述程序中,将Wind引用传递给tune()方法不需要任何强制类型转换。因为Instrument中的接口必定存在于Wind中,Wind向上转型是缩小了自己的接口。
忘记对象类型
在向上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上这种忘记了对象类型的情况。
如果反过来,向上转型无法发生的话,我们就得为系统内每种类型的乐器(Instrument)编写一个tune()方法,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编程工作,并且在进行重载的管理时,会遇到不少的困难。
package music;
class Stringed extends Instrument {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Note n) {
System.out.println("这是方法Stringed.play() " + n);
}
}
class Brass extends Instrument {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Note n) {
System.out.println("这是方法Brass.play() " + n);
}
}
public class Music2 {
public static void tune(Stringed i) {
i.play(Note.MIDDLE_C);
}
public static void tune(Brass i) {
i.play(Note.MIDDLE_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ed violin = new Stringed();
Brass frenchHorn = new Brass();
tune(violin);
tune(frenchHorn);
}
}
如果能够通过编写一个以基类为参数的方式,而不必在意任何的子类,或者说忘记子类的存在,那么整个程序就会变得更加直观和简单。这就是由多态进行实现的工作了。
难点
在上面的例子中,Music.tune()方法接收了一个Wind类型的参数,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tune()只有一个Instrument类型的参数,这个方法是怎么知道其接收的是一个Wind()类型的参数,而不会是一个Stringed或者是Brass?
public static void tune(Instrument i) { // tune()方法的形式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绑定。
方法调用绑定
绑定,就是将一个方法调用和一个方法体关联在一起。如果在程序运行之前执行绑定(若存在编译器和链接器,由它们完成),则称之为前期绑定。
与前期绑定相对的,后期绑定意味着绑定发生在运行时,并且基于对象的类型。这种绑定往往会通过某种机制确定对象的类型,并调用恰当的方法(后期绑定的实现会因为语言的不同产生差异,但可以认为,这些机制都需要将某种类型信息放入对象中)。
Java中的所有方法都是后期绑定,除非方法是static或final的(private是隐式的final)。例如,如果把Instrument.play()方法设为final的,那么在编译Music.java时就会报错。
产生正确的行为
利用多态,就可以编写直接与基类互动的代码了。并且所有子类都可以通过这个相同的代码进行正确工作。
在面向对象中,有一个经典的示例:“形状”。这个示例包括基类Shape及其的各种子类:Circle(圆形)、Square(正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
向上转型的实现十分简单:
Shape s = new Circle() // 将Circle向上转型为Shape
这条语句创建了一个Circle对象,并且把这个对象赋给了一个Shape引用。通过继承,Circle被认为是一种Shape。编译器认可这种语句。
现在,假设存在一个基类方法draw(),这一方法在子类中已经进行了重写:
s.draw();
这条语句将不会调用Shape的draw(),由于后期绑定(即多态),Circle.draw()会被正确地调用。
实际上,编译器不需要任何可以让其在编译时进行正确调用的特殊信息。这些都是动态绑定的工作。
可扩展性
多态允许我们向系统内添加任意数量的新类型,而不需要修改基类的方法。在一个设计良好的OOP程序中,许多方法会遵循基类方法的模型,即只与基类接口通信。这样,程序就有了可扩展性。
以之前的乐器(Instrument)为例,可以向其中添加更多的方法和类:
这些后来的新方法可以和旧方法和谐相处。比如原本的tune()方法,它并不需要了解周围的代码变更,而可以正常工作。可以说,多态是程序员“将变化的事物和不变的事物分离”的一项重要技术。
陷阱:“重写”private方法
若在无意之中,我们一个private的方法进行了“重写”,如:
public class PrivateOverride {
private void f() {
System.out.println("隐藏的f()方法");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vateOverride po = new Derives();
po.f();
}
}
class Derives extends PrivateOverride {
public void f() { // 尝试性的“重写”
System.out.println("公开的f()方法");
}
}
若没有注意到被重写的方法是private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输出的是“公开的f()方法”。但实际上的输出结果是:
这是因为private方法也是final的,这种方法对子类隐藏。所以,在Derived中的f()是一个全新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重载,因为f()的基类版本对Derived而言,是不可见的。所以,只有非private的方法才能被重写。为此,最好在子类中使用与基类的private方法不同的名称。
若使用@Override,就可以发现异常:
@Override public void f() {
System.out.println("公开的f()方法");
}
尝试编译,会发生报错:
陷阱:字段与静态方法
与方法调用不同,字段并不存在多态。在直接访问一个字段时,该访问会在编译时解析:
class Super {
public int field = 0;
public int getField() {
return field;
}
}
class Sub extends Super {
public int field = 1;
@Override
public int getField() {
return field;
}
public int getSuperField() {
return super.field;
}
}
public class FieldAcces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per sup = new Sub(); // 向上转型
System.out.println("sup.field = " + sup.field +
", sup.getField() = " + sup.getField());
Sub sub = new Sub();
System.out.println("sub.field = " + sub.field +
", sub.getField() = " + sub.getField() +
", sub.getSuperField() = " + sub.getSuperField());
}
}
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在上述程序中,Sub对象向上转型为Super引用时,其字段访问都会被编译器解析(得到的field字段是属于Super对象的)。因此,这不是多态。
注意:Super.field和Sub.field被分配了不同的存储空间。
因此,Sub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名称是field的字段:Sub自己的和Super的。而上述例子可以表明,当直接使用Sub.field时,不会获得基类的字段。要使用Super的field,就需要明确使用super.field。
为了防止混淆,一般不会让子类字段和基类字段使用相同的名称。
除了字段,静态方法的行为也不是多态的:
class StaticSuper {
public static String staticGet() {
return "属于基类的staticGet()方法";
}
public String dynamicGet() {
return "属于基类的dynamicGet()方法";
}
}
class StaticSub extends StaticSuper {
public static String staticGet() { // 静态方法直接与类关联
return "派生的staticGet()方法";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dynamicGet() {
return "派生的dynamicGet()方法";
}
}
public class StaticPolymorphis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ticSuper sup = new StaticSub();
System.out.println(StaticSuper.staticGet());
System.out.println(sup.dynamicGet());
}
}
程序执行的结果如下:
静态方法直接和类关联,不会与单个的对象关联。
构造器和多态
构造器不同于其他方法,这点在涉及多态时也是如此。构造器是隐式的static方法,理解其在复杂层次结构和多态中的工作方式也很重要。
构造器的调用顺序
基类的构造器总是在子类的构造过程中被调用。这是因为构造器需要保证对象的正确调用。由于字段通常是private的,因此一般必须假设子类只能访问自己的成员,而不能访问基类的成员。通过一个例子展示组合、继承及多态对构造顺序的影响:
class Meal {
Meal()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Meal()");
}
}
class Bread {
Bread()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Bread()");
}
}
class Cheese {
Cheese()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Cheese()");
}
}
class Lettuce {
Lettuce()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Lettuce()");
}
}
class Lunch extends Meal {
Lunch()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Lunch()");
}
}
class PortableLunch extends Lunch {
PortableLunch()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PortableLunch()");
}
}
public class Sandwich extends PortableLunch {
private Bread b = new Bread();
private Cheese c = new Cheese();
private Lettuce l = new Lettuce();
public Sandwich()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SandWic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andwich();
}
}
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根据上述的输出结果,可以得出一个复杂对象的构造器调用顺序:
- 基类的构造器被调用:
- 重复调用基类构造器,直到到达根基类。
- 根基类构造完毕,构造根基类的子类。
- 以此类推,直到最底层的子类构造完毕。
- 然后,按声明的顺序初始化成员。
- 最后,执行子类构造器的方法体。
构造器的调用顺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理清上述的顺序,就可以假定在子类中,基类的所有成员都是有效的。
为了使得所有成员在构造器中都是有效的,应该在类的定义处(如上述的b、c和l)来初始化所有的成员对象。
继承和清理
大多时候,Java的清理可以交给垃圾收集器来处理。但若确有清理的必要,就需要为自己创建的新类创建一个清理方法(方法名可以自拟,本篇章中统一使用dispose()方法表示)。
在继承时,若有特殊清理必须作为垃圾收集的一部分,那么也应该在子类中重写dispose()方法来执行该操作。并且,记住要调用基类的dispose()。
class Characteristic {
private String s;
Characteristic(String s) {
this.s = s;
System.out.println("特征创建:" + s);
}
protected void dispose() {
System.out.println("特征清理:" + s);
}
}
class Description {
private String s;
Description(String s) {
this.s = s;
System.out.println("特征创建:" + s);
}
protected void dispose() {
System.out.println("特征清理:" + s);
}
}
class LivingCreature {
private Characteristic p = new Characteristic("有活力的");
private Description t = new Description("是一个活着的生物");
LivingCreature()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LivingCreature()");
}
protected void dispose() {
System.out.println("清理LivingCreature");
t.dispose();
p.dispose();
}
}
class Animal extends LivingCreature {
private Characteristic p = new Characteristic("有一颗心脏");
private Description t = new Description("是动物而不是植物");
Animal()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Animal()");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ispose() {
t.dispose();
p.dispose();
super.dispose();
}
}
class Amphibian extends Animal {
private Characteristic p = new Characteristic("能在水中生存");
private Description t = new Description("水陆两栖");
Amphibian()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Amphibian()");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ispose() {
System.out.println("清理Amphibian");
t.dispose();
p.dispose();
super.dispose();
}
}
public class Frog extends Amphibian {
private Characteristic p = new Characteristic("呱呱叫");
private Description t = new Description("吃虫子");
public Frog()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Frog()");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ispose() {
t.dispose();
p.dispose();
super.dispos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rog frog = new Frog();
System.out.println("结束");
System.out.println();
frog.dispose();
}
}
上述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上述程序中,清理的顺序刚好和初始化顺序相反。对于字段而言,这意味着与声明顺序相反(字段是按顺序初始化的)。对于基类,首先进行子类的清理,然后再进行基类的清理。
Frog对象拥有其余的成员对象,并且能够控制对这些成员的清理。但是,如果其中的某个成员被其他成员共享,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此时不能简单地调用dispose()。一个方法是使用引用计数的方式。例如:
class Shared {
private int refcount = 0;
private static long counter = 0;
private final long id = counter++;
Shared() {
System.out.println("创建:" + this);
}
public void addRef() {
refcount++;
}
protected void dispose() {
if (--refcount == 0)
System.out.println("清理:" + this);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Shared " + id;
}
}
class Compsoing {
private Shared shared;
private static long counter = 0;
private final long id = counter++;
Compsoing(Shared shared) {
System.out.println("创建:" + this);
this.shared = shared;
this.shared.addRef();
}
protected void dispose() {
System.out.println("清理:" + this);
shared.dispos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Composing " + id;
}
}
public class ReferenCount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hared shared = new Shared();
Compsoing[] compsoings = {
new Compsoing(shared),
new Compsoing(shared),
new Compsoing(shared),
new Compsoing(shared),
new Compsoing(shared)
};
System.out.println();
for (Compsoing c : compsoings) {
c.dispose();
}
}
}
程序执行的结果如下:
对于这个程序而言,如果想要在类中使用共享对象,就需要调用addRef()。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引用计数的跟踪,以此来判断是否进行清理。
构造器内部的多态方法行为
对一个普通的方法而言,动态绑定调用是在运行时解析的。这是为了确定被调用的方法到底属于子类还是基类。
若在一个构造器内部调用动态绑定方法,就会得到该方法被重写后的定义。由于此时对象还没有被构造完毕,这个被重写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一些难以被发现的错误。
构造器用于对象的创建工作,因此在构造器中,对象往往处于部分形成的状态,只有基类对象是已知被初始化的。若正在构造一个子类对象,那么当其基类构造器被调用时,这一子类对象还没有被全部初始化。但是,动态绑定可以跳出这一层次,直接调用子类(还未被初始化完毕的)中的方法。
这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例子:
class Glyph {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方法Glyph.draw()");
}
Glyph() {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Glyph:在调用draw()之前");
draw();
System.out.println("构造器Glyph:在调用draw()之后");
}
}
class RoundGlyph extends Glyph {
private int radius = 1;
RoundGlyph(int r) {
radius = r;
System.out.println("调用构造器RoundGlyph(),radius = " + radius);
}
@Override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调用方法RoundGlyph.draw(),radius = " + radius);
}
}
public class PolyConstructor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RoundGlyph(5);
}
}
程序运行的结果如下:
上述程序中,Glyph.draw()是为了重写而设计的方法,重写发生在RoundGlyph中。但Glyph()调用了该方法,实际上被调用的是RoundGlyph.draw()。或许有些人确实想要这个效果,但除此之外,红框所指的部分中,radius的值很明显是不对的。这就是初始化不完整导致的。
补充并复习一下初始化的顺序:
- 在所有动作发生之前,为对象分配的储存空间会被初始化为二进制零。
- 基类构造器按层次被调用。此时被重写的draw()方法会被调用,而由于第1步的关系,radius是0。
- 按声明顺序初始化成员。
- 执行子类构造器的主体代码。
这就是为什么上述程序会出现问题。
在编写构造器时的一个准则:使用尽可能少的操作使对象进入正常状态,并尽可能避免调用此类中的任何其他方法。
注意:只有基类中的final方法(及隐式的final,private方法)可以在构造器中被安全调用。
协变返回类型
Java 5加入的协变返回类型,使得子类中重写方法的返回值可以是基类方法返回值的子类型:
class Grain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Grain";
}
}
class Wheat extends Grain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Wheat";
}
}
class Mill {
Grain process() {
return new Grain();
}
}
class WheatMill extends Mill {
@Override
Wheat process() {
return new Wheat();
}
}
public class CovariantRetur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ill m = new Mill();
Grain g = m.process();
System.out.println(g);
m = new WheatMill();
g = m.process();
System.out.println(g);
}
}
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协变返回类型允许process()的重写版本返回Wheat引用。但是在Java 5之前,process()会被强制要求返回Grain。也就是说,协变返回类型允许更具体的Wheat返回类型。
使用继承的设计
事实上,在创建新类时,更好的选择是使用组合。因为组合不会强制要求程序设计使用继承层次结构,它更加灵活,可以动态选择类型(和随后的行动),而继承在编译时就需要知道确定的类型。例如:
class Actor {
public void act() {
}
}
class HappyActor extends Ac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 {
System.out.println("HappyActor");
}
}
class SadActor extends Ac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 {
System.out.println("SadActor");
}
}
class Stage {
private Actor actor = new HappyActor();
public void change() {
actor = new SadActor();
}
public void performPlay() {
actor.act();
}
}
public class Transmogrif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ge stage = new Stage();
stage.performPlay();
stage.change();
stage.performPlay();
}
}
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上述的Stage.performPlay()会根据引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因为引用可以在运行时绑定到不同的对象上。这就在运行中获得了动态灵活性(状态模式)。相反,不能在运行时决定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继承。
通用的原则:使用继承表达行为上的差异,使用字段表达状态的变化。
替换和扩展
在继承中,最简洁的关系是“is-a”关系,即只有来自基类的方法会在子类中被重写:
在这种方法中,子类的接口不会比基类的多。这时,使用子类对象不会需要额外的信息。完全相同的接口使得基类可以接收任何发送给子类的信息。
但是,在一些时候我们会需要通过扩展接口来解决特定问题。这种关系被称为“is-like-a”,也就是说,子类像基类——子类拥有和基类相同的基本接口,同时也有用于实现特性的额外方法。
这种扩展的部分在基类中是不可用的。因此,一旦发生向上转型,就无法调用这些扩展方法了:
向下转型和反射
在进行向上转型时会丢失特定类型的信息,此时就可以通过向下转型来重新获取类型信息,即在继承层次结构中向下移动。
尽管向上转型是安全的,因为基类只有那些通用的接口。但是向下转型却不一样,这是有危险的。
打个比方,我们实际上无法知道一个形状是不是一个圆形。因为这个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三角形或是其他类型。
为此,就必须要有某种方法来保证向下转型的安全性。在Java中,每次的转型都会被检查。即使只是一次最普通的强制类型转换,都会在运行时被检查。这种运行时检查类型的行为是Java反射的一部分。
class Useful {
public void f() {
}
public void g() {
}
}
class MoreUseful extends Useful {
@Override
public void f() {
}
@Override
public void g() {
}
public void u() {
}
public void v() {
}
public void w() {
}
}
public class Reflec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ful[] x = {
new Useful(),
new MoreUseful()
};
x[0].f();
x[1].g();
// 下方这行语句触发编译时错误:无法在Useful中找到对应方法
// x[1].u();
((MoreUseful) x[1]).u(); // 向下转型,触发反射
((MoreUseful) x[0]).u(); // 该条语句会抛出运行时异常
}
}
编译正常通过,但是若试图运行该程序,会发生异常:
在尝试向下转型时,若类型正确就会直接通过,反之会得到一个异常。另外,反射并不仅仅包括简单的转型,但笔者尚未学到,此处就不做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