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ONES 受邀参加由中关村智联软件服务业质量创新联盟主办的 TiD 2023 质量竞争力大会。会上,ONES 研发效能改进资深咨询顾问董晓红,发表了主题为《解码大型集团企业研发效能提升关键策略》的演讲。
董晓红在研发管理、研发工具链集成、敏捷/DevOps 实施、项目管理等领域具备丰富的咨询经验,本次演讲,她围绕 ONES × 某世界 500 强企业的典型案例,分享了 ONES 在大中型企业效能提升实践中的洞见及策略。全文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
研发效能提升的系统性建设四象限
研发效能提升的常见难题与解题思路
亲测有效的最佳实践与方案架构
效能方案落地必备的六大管理原则
👇 扫码联系 ONES 产品顾问,领取完整版演讲 PPT
一、该客户研发管理遇到了哪些挑战?
本案例将聚焦 ONES 服务的某世界 500 强国有独资企业,该企业的业务领域涵盖金融、股份、商品供应链、地产、创新孵化等板块。集团的第六个五年规划提出,要从「信息化支持管理提升」转型为「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在此背景下,集团下的科技部门逐渐从纯职能型架构调整为面向业务型架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该客户所暴露出的沟通、过程协同、工具、质量、效率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对市场创新的响应。具体而言,问题可分为四大类:
1. IT 侧响应能力跟不上业务创新:业务迭代频率越来越高,现有的瀑布交付模式成为创新瓶颈。虽已引入敏捷研发,但未覆盖业务全链路,且缺少管理工具支撑。
2. 协作效率低,信息离散难回溯:任务分配、状态追踪主要依赖会议、邮件等形式人工反馈,沟通成本高、易出错,问题难以追溯。
3. 系统质量难以保证,用户流失:线上故障频发,研发疲于救火,问题反复出现。自动化测试应用实施难、测试比例低,未发挥质量保证的作用。
4. 缺乏统一的一体化平台:研发工具分散,互不关联,重复建设,没有积累,无法形成整体效应,领导层改进缺少数据支撑。
基于以上挑战,ONES 与客户共同确立了四个目标:
目标一 集团研发管理体系化:以科技公司为试点,为集团及下属所有子公司打造效能平台,统一组织级研发管理体系,并以组织级数据为抓手,持续提升研发数字化的管理能力。
目标二 项目管理生命周期流程化:依托「集团数字化规划」,结合信息化建设基础现状,构建统一的项目管理平台,以支持敏态、稳态等多种类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并涵盖立项、启动、执行、控制及收尾等各阶段。
目标三 效能管理平台一体化:以 ONES 项目管理平台为中心,打通业务上下游,打造一体化平台,全面提升研发各个角色的用户体验。
目标四 研发管理过程精益化:以精益思想为指导,采集质量管控所需的各类数据,诊断公司各项目、产品交付过程中的质量现状,实时监控质量指标,逐步实现产品交付的全面精益管控。
二、ONES 如何帮客户系统提升效能?
接下来,我分享一下研发效能提升的系统性建设思路,并对每个步骤作详细解读(内附多个最佳实践)。
第一步:按照职能维度组建 COP (实践社区)
如:架构委员会、质量委员会、前端委员会等,加强专业技能建设以及流程机制的制定,推广最佳实践。
第二步:搭建组织级流程规范
工具是载体也是加速器,企业必须先有科学的流程规范,才能通过工具固化、加速管理理念落地,引入适合他们的最佳实践。
第三步:集成研发工具链
一是通过工具固化流程,植入最佳实践;二是打造端到端的工具链,从全局视角更好地发现瓶颈和阻塞点,从而及时改进。
第四步:用数据驱动效能改进
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建立研发度量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定义、公式、意义、面向角色、数据源等),流程设计兼顾度量指标埋点,自动获取数据,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使效能管理形成闭环。
效能提升第一步:按照职能维度组建 COP
首先,企业需要在组织层面组建 COP(即 Community of Practice ,实践社区),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与流程标准制定。
COP 是敏捷组织普遍采用的一种基于技能的虚拟化能力成长社区,为跨团队的相同技能人员提供学习和分享的机会,同时,它也是将个人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重要工具。
我们之所以建议客户组建 COP,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
问题1:面向业务的团队,如何培养人员的专业技能?
前面提到,该企业从纯职能型的架构调整为了面向业务型的架构。新的架构虽然让团队拥有相同的业务目标,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职能没有归属感,对专业技能发展缺少统一的规划等等。我们希望通过 COP 虚拟组织,对相同职能的人进行统一的专业技能培养,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机会。
问题2:专业程度高的细分领域,如何制定流程标准?
此外,该企业还面临着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对于细分领域的流程规范,缺乏专业人员制定和推广。COP 可以有效加强专业流程标准的制定和最佳实践的推广,正所谓「只有专家和专家在一起,才能碰撞出最佳实践和创新」。
效能提升第二步:搭建组织级流程规范
结合客户现有工具,我们对整个流程规范进行了优化,同时收集了各部门、各板块 IT 的最佳实践,推广至集团层面试用。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点:
能够保证公司 OKR 、高层 OKR 和战略的落地;
有助于打通各职能、各团队的部门墙,加强横向协作;
有助于提炼和固化专家经验,做项目不再依赖项目经理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基于科学的流程体系;
有助于保证组织使用相同的语言,车同轨书同文,大家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保持一致。
为什么要调整流程规范?在与客户沟通时,他们反馈,在项目管理方面遇到了两个棘手的问题:
问题1:纵观上一年做的所有项目,83% 为小项目,所谓的小项目就是十人天、甚至五人天以内即可完成,项目虽小,但流程很长,立项审批平均要三天左右,项目经理们怨声连连。
问题2:以产品为中心的迭代需求分散在不同项目中,难以从产品视角查看产品的全局情况,不利于产品的长期演进与优化。
总结来说,就是企业项目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管理的诉求了。为解决这两大问题,我们提供了两个最佳实践供客户参考。
实践一
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
将现有的客户类项目、供应端项目、技术及产品升级项目、内部运营系统项目、创新型项目分成项目制与产品制两大类,进行差异化管理。
那么,项目制和产品制分别适用于什么场景?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项目制:有明确的目标或目的,需求比较确定,在特定的时间(项目起止时间)和预算内的一次性任务。如:BCG 企业用餐项目、天猫企业购-供货 API 、CRM 等。
产品制:需求不确定,关注产品长期规划及业务价值,注重快速启动与持续迭代能力,要根据客户反馈持续调整产品战略,产品生命周期持续数年。如:企业服务平台、电商平台、供应链平台等。
实践二
针对产品制,建立「需求三层结构」
「需求三层结构」可以促进分工与协作,把需求管理标准化,并将需求从提出到上线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三层结构分别指的是业务侧的需求、产研侧的需求,以及前后端开发、UI 人员的面向任务层级的需求,三层之间可以互相联动。
产研侧的需求规划至开发侧之后,通过工具的自动化能力来保证状态的实时更新,既减少了人工操作,提升数据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量,让他们更专注地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在 ONES 平台上,我们为客户搭建了「业务需求看板」和「产研需求看板」,两个看板可以相互流转。通过这个方法,需求的全生命周期得以可视化展现,也为价值流上所有干系人建立起端到端的全局视角,使大家更容易发现过程中的瓶颈,增加业产研对彼此的满意度。
以下为「需求三层结构」落地到 ONES 后的效果:
效能提升第三步:集成研发工具链
升级前,客户的研发工具比较分散,工具间的衔接是传统瀑布式的:开发完了给测试,测试完成后交付给运维,最后发布上线。
通过这次升级,我们将项目管理协作侧与工程侧关联起来,实现从需求提出到发布上线的端到端一体化。通过将测试、应用安全这类单点工具集成到研发流水线中,只要一提交代码,就能知道代码质量是否合规,能不能通过质量门禁,大大缩小了反馈周期,也让质量和安全进一步左移。
不仅如此,完成工具链集成后,研发各个环节的数据都会汇总到系统中,客户还可以在一个平台上,集中管控公司的项目数据、账户、权限、文档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客户现有的 BI 工具,将数据可视化展现出来,提供给各个角色持续改进,
实践1
打通业务侧与研发管理侧,提升业务满意度
为进一步提升业务满意度,我们还打通了 ONES 系统和客服服务平台。之前,客户的业务需求主要通过 OA 或者邮件流转,需求方提交后,难以追踪后续的状态,无法第一时间定位解决。
基于此,我们为客户规划了一个工单门户,业务人员要想反馈线上问题,只需在客服服务平台提交一个需求,系统将自动对接到 ONES 工单。接下来,产品经理可以在业务需求池(即工单池)里,把需求规划到产品和项目中,当有了计划完成时间,或者需求状态有所更新,信息会及时同步到客服服务平台,便于跟踪和协作。
实践2
打通项目管理侧与工程实践侧,提升协作效率
其次,我们将 ONES 与发布平台进行对接,让发布版本和流水线进行关联,实现了双流合一。当发布单在流水线上有状态时,会自动更新这个发布版本已经在哪个环境了,是否发布上线,打破了不同角色之间的壁垒,提升了沟通效率。同时,由于过程记录都会更新到平台上,也便于研发监管的内外部审计。
实践3
打通软件研发侧与质量安全侧,提升代码质量
在没实现工具链集成前,开发是瀑布式的。集成之后,在 CI 阶段提交代码时,就可以同时执行静态扫描、安全漏洞扫描、执行接口的自动化回归等操作。一旦代码不合格,开发人员会收到及时反馈,极大地缩短了反馈周期,使质量内建进一步提升。
效能提升第四步:数据驱动效能改进
在效能提升中,高层、项目管理、业务、开发、测试、运维等不同视角的量化诉求各不相同。对此,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指标设计,希望能以此刻画现状,帮助客户精准改进。
三、六个管理原则,助力效能提升方案落地
很多客户的管理理念都很棒,但一落到实际工作中就不容易推行实施,这和推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六个配套的保障方法:
1. 上下兼顾:管理变革不是单纯的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过程,需要组织里每个人的参与。设计流程规范时,要兼顾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诉求。
2. 配套的组织结构和绩效方案:要创造真正的价值,需要统筹管理,打破部门墙,配套调整组织架构,让大家目标一致,同时以绩效为牵引。
3. 标准化兼顾创新:标准化可以让研发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提高效率,但有可能影响创造性。因此,标准的建立应尽量在方向上引导,放宽执行细节,鼓励自我创新,过程中有好的实践可以更新到标准中。
4. 培训的力量:培训既是一种仪式感,同时也可以统一组织整体的语言和思想,规范大家沟通的语言,促进变革顺利进行。
5. 试点团队先行:刚开始变革大家难免会有抵触心理,可以先在试点团队中尝试解决问题,当试点有了成效,再推广到其他团队。
6. 改进专人化,进展可视化:小到数据的收集分析,大到方案的推进落地,都需要专职人员来完成。进展可视化有利于促进大家自我激励、主动推动,我们可以通过看板将进度、问题、改进情况等可视化出来。
下图是我们和客户共同编写的《确保方案落地的配套管理办法》,供大家借鉴:
经过一系列改进,客户在效能提升上有了显著的收益,我们抽取了几个关键指标,可以窥察这一项目所取得的成效: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研发效能提升的关键任务:
评估管理现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量身定制计划目标。
以目标为导向,优先解决最要紧的痛点,最大化短期收益;
研发管理是系统性工程,需以终为始,整体规划,迭代实施;
以价值为导向建立全局流程,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最佳实践;
通过工具固化流程,植入实践,加速管理理念的落地;
通过数据洞察现状,找到瓶颈点,持续地提升研发效能。
👇 扫码联系 ONES 产品顾问,领取完整版演讲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