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的逐步落地,重庆银行于2022年6月成功建设了数字员工平台,该平台已成为行内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应用。数字员工平台以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为基础,AI(人工智能)技术为抓手,聚焦业务痛点,实现业务流程智能自动化。通过赋予RPA机器人相应的业务职能职责,数字员工平台将数字员工角色化,与自然人员工共同推进工作,助推重庆银行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
01
创新技术/模式应用
重庆银行数字员工作为“数智时代”自然人员工的工作伙伴,本质在于将“数智时代”业务流程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该平台主要有以下创新:
1、低代码化。数字员工设计器实现了无代码或少量代码的自动化流程开发,从而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
2、非侵入式。数字员工通过模拟自然人在用户界面上进行操作,无需对应用系统进行代码更改。
3、数据挖掘。数字员工具备强大的知识挖掘能力,自动进行知识抽取,构建知识图谱,实现知识搜索、推理等应用,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
4、智能感知。数字员工运用基于中模型结合Fine-Tuning的OCR技术处理各种票据、表格、合同等影像文件;运用ASR技术识别语音,显著提高多媒体数据处理能力;同时运用NLP技术进行文本解析、审核、比对、查重,提升文本数据的处理能力。
5、资源平衡。通过资源平衡技术,平台实现了数字员工与业务流程的松耦合绑定,使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更加灵活、高效。
6、流程挖掘。通过采集和监控数字员工的操作行为和日志,平台能真实、准确、实时地掌握业务流程的运行情况,及时挖掘可优化的流程节点,为业务系统的流程优化提供高效、准确的解决方案。
7、自主可控。通过基于“国芯国魂”的全栈式信创方案建设,平台实现了软硬件的全面自主可控。
8、云原生。通过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架构建设,平台实现了流程的快速交付、资源的弹性伸缩以及故障的快速恢复。
数字员工打通了多平台的数据智联。数字员工快速整合碎片化的业务流程和分散的业务数据,构建前、中、后台业务流程的闭环模式。该模式为业务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全局的业务数据情况和内在联系,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最大化。
数字员工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协作。数字员工灵活介入各业务流程环节,与现有业务系统协同作业,横向拓展业务范围、纵向加深业务交互,形成智能高效的协作模式。数字员工通过全面的人工智能能力,提供高效准确的决策支持、智能化操作水平和风险控制,进一步提升本行经营管理和金融服务的质效。
02
项目效果评估
随着重庆银行业务规模的发展,日常工作中出现了大量重复度高的标准业务流程。在不增加现有人力成本的前提下,如何快速实现效率提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重庆银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烟囱系统、数据孤岛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数字员工”应运而生,它深度融合RPA与AI技术,形成数字生产力,为基层减负,为企业降本增效。以下是平台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降本提效。截至2023年4月,平台已投入运营49名数字员工,涉及近300个业务场景。数字员工的应用使得业务处理效率平均提高了65%左右,同时业务总体成本平均降低了80%以上。此外,数字员工运行的总体出错率控制在0.1%以内,非现场内部审计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85%以上,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并降低了运营成本。
2、智能协作。通过RPA与AI的融合,数字员工实现了智能化流程调度,与自然人员工协同完成文本录入、文档审批、决策推荐等任务,形成高效的协作模式。
3、数据智联。重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单点数字化,而是需要全局联动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企业整体的“数治化”。通过数字员工实现各烟囱系统数据在业务终端的轻量化、自动化处理,使各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消除数据孤岛的现象。
4、角色赋权。为了让各数字员工发挥更大的作用,重庆银行将数字员工角色化,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让机器人成为”有角色、有绩效、有档案”的数字员工,便于对其进行监控、考核、审计。
5、流程优化。数字员工将业务流程、业务数据沉淀下来,构建知识库,并挖掘流程中的瓶颈,从而优化和改善流程。此外,由于数字员工按照固定的程式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人为操作风险。
数字员工已经成为基层员工高效、灵活的工作伙伴。未来,数字员工平台将持续进行业务和技术创新,推动重庆银行业务和科技的生态融合,并为深化数字化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