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中断处理程序
(1)中断和陷入
(2)中断处理程序的处理过程
2、设驱动程序
(1)设备驱动程序的功能
(2)设备驱动程序的处理过程
(4)对 I/O 设备的控制方式
4.1 - 轮询的可编程 I/O 方式
4.2 - 中断的可编程 I/O 方式
4.3 - DMA 控制器
4.4 - I/O 通道
3、与设备无关的 I/O 软件
(1)物理设备名、逻辑设备名
(2)与设备无关软件的功能构成
(3)逻辑设备名到物理设备名映射的实现
4、用户层的 I/O 软件
(1)系统调用与库函数
1.1 - 什么是系统调用?
1.2 - 什么是库函数?
(2)假脱机(Spooling)系统
2.1 - 什么是假脱机技术?
2.2 - 假脱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2.3 - 假脱机系统的组成
2.4 - 使用守护进程(daemon)
1、中断处理程序
中断在操作系统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多道程序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中断,就不可能实现多道程序,因为进程之间的切换是通过中断来完成的。另一方面中断也是设备管理的基础,为了提高处理机的用率和实现 CPU与 I/O 备并行执行,也必需有中断的支持。中断处理程序是 I/O 系统中最低的一层,它是整个 I/O 系统的基础。//中断的重要性
(1)中断和陷入
- 中断:是指 CPU 对 I/O 设备发来的中断信号的一种响应。CPU 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保留 CPU 环境后,自动地转去执行该 I/O 设备的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完后,再回到断点,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
- 陷入(trap):由 CPU 内部事件所引起的中断,例如进程在运算中发生了上溢或下溢又如程序出错,如非法指令、地址越界,以及电源故障等。
中断和陷入的主要区别是信号的来源,即是来自CPU 外部,还是CPU内部。
(2)中断处理程序的处理过程
当一个进程请求 I/O 操作时,该进程将被挂起,直到 I/O 设备完成 I/O 操作后,设备控制器便向 CPU 发送一个中断请求,CPU 响应后便转向中断处理程序,中断处理程序执行相应的处理,处理完后解除相应进程的阻塞状态。
中断处理程序的处理过程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 测定是否有未响应的中断信号。
- 保护被中断进程的CPU环境。
- 转入相应的设备处理序。
- 中断处理。
- 恢复CPU的现场并退出中断。
//中断处理前需要保存被中断进程的CPU环境,跟上下文切换的思想一致
中断的处理流程:
2、设驱动程序
设备处理程序通常又称为设备驱动程序,它是 I/O系统的高层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程序,其主要任务是接收上层软件发来的抽象 I/O 要求,如 read 或 write 命令,再把它转换为具体要求后,发送给设备控制器,启动设备去执行;反之,它也将由设备控制器发来的信号传送给上层软件。//驱动程序的用途
由于驱动程序与硬件密切相关,故通常应为每一类设备配置一种驱动程序。例如,打印机和显示器需要不同的驱动程序。//驱动程序由设备供应商提供,系统提供统一接口,设备供应商去实现,从而在系统层屏蔽复杂性
(1)设备驱动程序的功能
- 接收由与设备无关的软件发来的命令和参数,并将命中的抽象要求转换为与设备相关的低层操作序列。
- 检查用户 I/O 请求的合法性,了解 I/O 设备的工作状态,传递与 I/O 备操作有关的参数,设置设备的工作方式。
- 发出 I/O 命令,如果设备空闲,便立即启动 I/O 设备,完成指定的 I/O 操作;如果设备忙碌,则将请求者的请求块挂在设备队列上等待。
- 及时响应由设备控制器发来的中断请求,并根据其中断类型,调用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2)设备驱动程序的处理过程
设备驱动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启动指定设备,完成上层指定的 I/O工作。但在启动之前应先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检测设备状态是否为“忙”等。在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后,才向设备控制器发送一条启动命令。
以下是设备驱动程序的处理过程:
- 将抽象要求转换为具体要求。
- 对服务请求进行校验。检查该用户的 I/O 请求是不是该设备能够执行的。
- 检查设备的状态。检查 I/O 设备否处于接收就绪状态。如果是,启动其设备控制器,否则只能等待。
- 传送必要的参数。
- 启动 I/O 设备。
在多道程序系统中,驱动程序一旦发出 I/O 命令,启动了一个 I/O 操作后,驱动程序便把控制返回给 I/O 系统,把自己阻塞起来,直到中断到来时再被唤醒。具体的 I/O 操作是在设备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在设备忙于传送数据时,处理机又可以去干其它的事情,实现了处理机与 I/O 设备的并行操作。//驱动程序 -> 阻塞和唤醒
(4)对 I/O 设备的控制方式
对设备的控制,早期是使用轮询的可编程 I/O 方式,后来发展为使用中断的可编程 I/O 方式。随着 DMA 控制器的出现,从以字节为单位,改为以数据块为单位进行转输,大大地改善了块设备的 I/O 性能。I/O 通道的出现,又使对 I/O 操作的组织和数据的传送都能独立进行,而无需 CPU 的干预。
在 I/O 控制方式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宗旨:即尽量减少主机对 I/O 控制的干预,把主机从繁杂的 I/O 控制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多地去完成数据处理任务。
4.1 - 轮询的可编程 I/O 方式
处理机向控制器发出一条 I/O 指令,需要不断地循环测试 I/O 控制器的状态。//轮询
缺陷:CPU 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等待 I/O 设备完成数据 I/O 的循环测试中,造成对 CPU 的极大浪费。// 此方式下CPU中无中断机构
4.2 - 中断的可编程 I/O 方式
CPU 向 I/O 设备的设备控制器发出一条 I/O 命令,立即返回继续执行原来的任务。设备控制器根据命令的要求去控制指定 I/O 设备。例如输入时,一旦 I/O 数据准备完成,控制器便通过控制线向 CPU 发送中断信号,通知 CPU 获取数据。//CPU和I/O设备并行执行
该方式下,CPU 和 I/O 设备都处于忙碌状态,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及吞吐量。
4.3 - DMA 控制器
中断驱动 I/O 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 I/O 的。每当完成一个字节的 I/O 时,控制器便要向 CPU 请求一次中断。也就是说,为了从磁盘中读出 1KB 的数据块,需要中断 CPU 1K 次。//使用直接存储器访问的原因
DMA(Direct Memory Access)方式的特点:
- 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数据块。
- 所传送的数据是从设备直接送入内存的,或者相反。
- 仅在传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时,才需 CPU 干预,整块数据的传送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的。
4.4 - I/O 通道
在 DMA 方式下,CPU 每发出一条 I/O 指令,仅能去读写一个连续的数据块。当需要一次去读写多个数据块时,则必须由 CPU 分别发出多条 I/O 指令及进行多次中断处理才能完成。// I/O通道出现的背景
I/O 通道方式是 DMA 方式的发展,它可进一步减少 CPU 的干预,即把对一个数据块的读(或写)为单位的干预,减少为对一组数据块的读(或写)及有关的控制和管理为单位的干预。同时,又可实现 CPU、通道和 I/O 设备三者的并行操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率。//读写单位由一个数据块转为一组数据块
// 控制方式的发展,总结起来就是:无中断 -> 有中断(字节) -> 数据块 -> 多个数据块
3、与设备无关的 I/O 软件
为了方便用户和提高 OS 的可适应性与可扩展性,在现代 OS 的 I/O 系统中,都无一例外地增加了与设备无关的 I/O 软件,以实现设备独立性,也称为设备无关性。//想想注册中心
其基本含义是:应用程序中所用的设备,不局限于使用某个具体的物理设备。为每个设备所配置的设备驱动程序是与硬件紧密相关的软件。为了实现设备独立性,必须再在设备驱动程序之上设置一层软件,称为与设备无关的 I/O 软件,或设备独立性软件。
(1)物理设备名、逻辑设备名
使用设备的物理名称,会使应用程序与系统中的物理设备直接相关。系统只能根据设备的物理名来分配,无法使用另外的相同设备(不同的物理设备名),如果物理设备被更改,那么与旧设备名称直接相关的应用程序将再也无法运行,所以该方式非常不灵活。//与绑定固定IP地址的通信类似
逻辑设备名:逻辑设备是抽象的设备名,不指定具体某一台设备。使用逻辑设备名还可实现 I/O 重定向。所谓 I/O 重定向,是指用于 I/O 操作的设备可以更换(即重定向),而不必改变应用程序。// I/O重定向的数据结构:逻辑设备表
逻辑设备名称和物理设备名称的概念,与存储器管理中的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概念非常类似,在程序执行时,必须先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类似地,为实现从逻辑设备名称到物理设备名称的转换,在系统中需要配置一张逻辑设备表。
(2)与设备无关软件的功能构成
- 设备驱动程序的统一接口:抽象和具体实现进行分离。//多态
- 缓冲管理:缓和 CPU 和 I/O 设备之间的矛盾、提高 CPU 的利用率。
- 差错控制:网络重传、磁盘重传、坏块记录等
- 设备的分配与回收:为了避免进程对独占设备的争夺,独占设备必须由系统统一分配,进程使用设备时,必须先提出申请。
- 独立于设备的逻辑数据块:用来屏蔽不同设备的数据交换单位、读取和传输速率的差异。
(3)逻辑设备名到物理设备名映射的实现
为了实现与设备的无关性,当应用程序请求使用 I/O 设备时,应当用逻辑设备名。但系统只识别物理设备名,因此在系统中需要配置一张逻辑设备表,用于将逻辑设备名映射为物理设备名。//思路:逻辑 -> 物理,都需要一个转换过程,通常都使用中间表来实现
逻辑设备表 LUT(Logical Unit Table)
逻辑设备表种包含如下三项:逻辑设备名、物理设备名和设备驱动程序的入口地址。
当进程用逻辑设备名请求分配 I/O 设备时,系统为它分配一台相应的物理设备。与此同时,在逻辑设备表上建立一个表目,填上应用程序中使用的逻辑设备名和系统分配的物理设备名,以及该设备驱动程序的入口地址。//在第一次使用时建立
当其他进程再利用该逻辑设备名请求 I/O 操作时,系统通过查找 LUT,便可找到该逻辑设备所对应的物理设备和该设备的驱动程序。//复用之前的信息
4、用户层的 I/O 软件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 I/O 软件都放在操作系统内部,但仍有一小部分在用户层,其中包括与用户程序链接在一起的库函数,以及完全运行于内核之外的假脱机系统等。
(1)系统调用与库函数
1.1 - 什么是系统调用?
系统为保护设备的安全性,不允许运行在用户态的进程直接调用运行在核心态的 OS 过程,而是在用户层中引入了一个中介过程一一系统调用,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它间接的调用 OS 中的 I/O 过程,对 I/O 设备进行操作。
事实上,由 OS 向用户提供的所有功能,用户进程都必须通过系统调用来获取。系统调用是应用程序取得 OS 所有服务的唯一途径。
1.2 - 什么是库函数?
内核和库函数之间的关系:内核提供了 OS 的基本能,而库函数扩展了 OS 内核,使用户能方便取得操作系统的服务。// 库函数是开放给用户使用的 API,通过 API 可以直接访问 OS 内核
在许多现代 OS 中,系统调用本身已经采用 C 语言编写,并以函数形式提供,所以在使用 C 语言编写的用户程序中,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系统调用。//早期都使用汇编语言
(2)假脱机(Spooling)系统
通过多道程序技术可将一台物理 CPU 虚拟为多台逻辑 CPU,从而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一台主机。//虚拟技术
通过假脱机技术,则可将一台物理 I/O 设备虚拟为多台逻辑 I/O 设备,这样也就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一台物理 I/O 设备。//假脱机技术,一台物理机映射多台逻辑机
2.1 - 什么是假脱机技术?
当系统中引入了多道程序技术后,利用其中一道程序,模拟脱机输入时的外围控制机功能,把低速 I/O 设备上的数据传送到高速磁盘上。再用另一道程序模拟脱机输出时外围控制机的功能,把数据从磁盘传送到低速输出设备上。这样,便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实现以前的脱机输入、输出功能。//同时启动多个进程对 I/O 设备进行操作
此时的外围操作与 CPU 对数据的处理同时进行,我们把这种技术称为假脱机技术。SPOOLing(Simultaneaus PeriphernalOperating OnLine)
2.2 - 假脱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假脱机技术是对脱机输入/输出系统的模拟,它建立在通道技术和多道程序技术的基础上。
2.3 - 假脱机系统的组成
输入井和输出井。这是在磁盘上开辟出来的两个存储区域。输入井模拟脱机输入时的磁盘,用于收容 I/O 设备输入的数据。输出井模拟脱机输出时的磁盘,用于收容用户程序的输出数据。输入/输出井中的数据一般以文件的形式组织管理,我们把这些文件称为井文件。一个文件仅存放一个进程的输入或输出数据,所有进程的数据输入或输出文件链接成为一个输入或输出队列。
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这是在内存中开辟的两个缓冲区,用于缓和 CPU 和磁盘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输入缓冲区用于暂存由输入设备传送的数据,之后再传送到输入井。输出缓冲区用于暂存从输出井传送的数据,之后再传送到输出设备。
输入进程和输出进程。输入进程用于模拟脱机输入时的外围控制机,将用户要求的数据从输入设备传送到输入缓冲区,再存放到输入井。当 CPU 需要输入设备时,直接从输入井读入内存。输出进程用于模拟脱机输出时的外围控制机,把用户要求输入的数据从内存传送并存放到输出井,待输出设备空闲时,再将输出井中的数据经过输出缓冲区输出至输出设备上。
井管理程序。用于控制作业与磁盘井之间信息的交换。当作业执行过程中向设备发出启动输入或输出操作请求时,由操作系统调用井管理程序,由其控制从输入井读取信息或将信息输出至输出井。
2.4 - 使用守护进程(daemon)
思想:事实上,凡是需要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可供多个进程共享的设备时,都要为该设备配置一个守护进程和一个假脱机文件队列(目录)。//如打印机守护进程、服务器守护进程、网络守护进程等。
同样,守护进程是允许使用该独设备的唯一进程,所有其它进程都不能直接使用该设备,只能将对该设备的使用要求写入一份文件中,放在假脱机目录中。由守护进程按照目录中的文件依次来完成诸进程对该设备的请求,这样就把一台独占设备改造为可为多个进程共享的设备。//守护进程的工作原理
// 这种思想就像是执行一个定时程序,又像是两个进程之间通过一个中间邮箱来进行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