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软考系统分析师科目一整理-07
-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IRP强调将需求分析与( )结合起来。IRP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其中( )步骤的主要工作是用户视图收集、分组、分析和数据元素分析;( )步骤的主要工作是主题数据库定义、基本表定义和扩展表定义;( )步骤的主要工作是子系统定义、功能模块定义和程序单元定义。
A.系统建模
B.系统架构
C.业务分析
D.流程建模
A.业务流程分析
B.数据需求分析
C.业务需求分析
D.关联模型分析
A.信息接口建模
B.数据结构建模
C.系统数据建模
D.信息处理建模
A.系统功能建模
B.业务流程分解
C.系统架构建模
D.系统业务重组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对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 IRP强调将需求分析与系统建模紧密结合起来,需求分析是系统建模的准备,系统建模是用户需求的定型和规划化表达。IRP的主要过程如图所示。
- 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Design,SD)是一种面向( )的方法,该方法中( )是实现功能的基本单位。
A.数据流
B.对象
C.模块
D.构件
A.模块
B.对象
C.接口
D.子系统
**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SD)**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方法,它以SRS和SA阶段所产生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等文档为基础,是一个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SD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软件设计成由相对独立且具有单一功能的模块组成的结构,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其中概要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软件系统的结构,对系统进行模块划分,确定每个模块的功能、接口和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个模块设计实现的细节。
- 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的程度。模块的耦合类型通常可分为7种。其中,一组模块通过参数表传递记录信息属于( B)。一个模块可直接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属于(A)。( A)表示模块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
A.内部耦合
B.标记耦合
C.数据耦合
D.控制耦合
软件模块之间的耦合度从低到高排序为:
1.非直接耦合: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模块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
2.数据耦合:一组模块借助参数表传递简单数据。
3.标记耦合:一组模块通过参数表传递记录信息(数据结构)。
4.控制耦合: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中包含用于控制模块内部逻辑的信息。
5.外部耦合: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简单变量而不是同一全局数据结构,而且不是通过参数表传递该全局变量的信息。
6.公共耦合:多个模块都访问同一个公共数据环境,公共的数据环境可以是全局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共覆盖区等。
7.内容耦合:一个模块直接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转到另一个模块的内部;两个模块有一部分程序代码重叠;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
- 内聚表示模块内部各部件之间的联系程度,(C )是系统内聚度从高到低的排序。
A.通信内聚、瞬时内聚、过程内聚、逻辑内聚
B.功能内聚、瞬时内聚、顺序内聚、逻辑内聚
C.功能内聚、顺序内聚、瞬时内聚、逻辑内聚
D.功能内聚、瞬时内聚、过程内聚、逻辑内聚
软件模块内部的内聚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
1.功能内聚:完成一个单一功能,各个部分协同工作,缺一不可。
2.顺序内聚:处理元素相关,而且必须顺序执行。
3.通信内聚:所有处理元素集中在一个数据结构的区域上。
4.过程内聚:处理元素相关,而且必须按特定的次序执行。
5.瞬时内聚(时间内聚):所包含的任务必须在同一时间间隔内执行。
6.逻辑内聚:完成逻辑上相关的一组任务。
7.偶然内聚(巧合内聚):完成一组没有关系或松散关系的任务。
- 随着对象持久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持久化框架,其中,( B)基于EJB技术。(A )是ORM的解决方案。
A.iBatis
B.CMP
C.JDO
D.SQL
JAVA体系下,目前主流的持久化技术框架包括CMP、Hibernate、iBatis和JDO等。
- CMP 在J2EE架构中,CMP(Container-Managed Persistence,容器管理持久化)是由EJB容器来管理实体EJB 的持久化,EJB容器封装了对象/关系的映射和数据访问细节。CMP 和ORM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提供对象/关系映射服务,都将对象持久化的任务从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区别在于CMP负责持久化实体EJB组件,而ORM负责持久化 POJO(Plain Ordinary Java Object,简单的Java对象),它是普通的基于 Java Bean 形式的实体域对象。 CMP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基于EJB技术,是SUN J2EE体系的核心部分,获得了业界的普遍支持,包括各大厂商和开源组织等,如果选择它来进行企业级开发,技术支持会非常完备,同时其功能日趋完善,包括了完善的事务支持,EJBQL查询语言和透明的分布式访问等。CMP的缺点在于开发的实体必须遵守复杂的J2EE规范,而ORM没有类似要求,其灵活性受到影响;而且,CMP只能运行在EJB容器中,而普通POJO可以运行在任何一种Java环境中;尽管遵循J2EE的规范,但EJB的移植性比ORM要差。
- Hibernate Hibernate和iBatis都是ORM解决方案,不同的是两者各有侧重。
- iBatis iBatis提供Java对象到SQL(面向参数和结果集)的映射实现,实际的数据库操作需要通过手动编写SQL实现,与Hibernate相比,iBatis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上手较快。如果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功能,iBatis是既可满足要求又足够灵活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
- JDO JDO(Java Data Object,Java数据对象)是 SUN 公司制定的描述对象持久化语义的标准API,它是Java对象持久化的新规范。JDO提供了透明的对象存储,对开发人员来说,存储数据对象完全不需要额外的代码(例如,JDBC API的使用)。这些繁琐的例行工作已经转移到JDO产品提供商身上,使开发人员解脱出来,从而集中时间和精力在业务逻辑上。 另外,JDO很灵活,因为它可以在任何数据底层上运行。JDBC只能应用于关系型数据库,而JDO更通用,提供到任何数据底层的存储功能,包括关系型数据库、普通文件、XML文件和对象数据库等,使得应用的可移植性更强。
- (C )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把系统功能视作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B)使用了建模的思想,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实际的应用模型,包括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其功能模型主要用(B)实现。
A.面向对象方法
B.OMT方法
C.结构化方法
D.Booch方法
A.状态图
B.DFD
C.类图
D.流程图
结构化方法假定待开发的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阶段。这种方法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使用一定的开发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把系统功能视为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
OMT方法使用了建模的思想,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实际的应用模型,包括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对象模型描述系统中对象的静态结构、对象之间的关系、属性和操作,主要用对象图来实现;动态模型描述与时间和操作顺序有关的系统特征,例如,激发事件、事件序列、确定事件先后关系的状态等,主要用状态图来实现动态模型;
功能模型描述一个计算如何从输入值得到输出值,它不考虑计算的次序,主要用DFD来实现功能模型。
简单地说,功能模型指出发生了什么,动态模型确定什么时候发生,而对象模型确定发生的客体。
-
下列开发方法中,( B )不属于敏捷开发方法。
A.极限编程
B.螺旋模型
C.自适应软件开发
D.水晶方法 -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提供了一个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框架,它将软件过程改进的步骤组织成5个成熟度等级。其中,软件过程已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可用于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说明软件已达到( D )成熟度等级。
A.已定义级
B.优化级
C.已管理级
D.可重复级
CMM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对软件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从而能按时地、不超预算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CMM 的五个成熟度等级分别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
1.初始级。
初始级是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软件过程的特点是无秩序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软件过程定义几乎处于无章法和步骤可循的状态,软件产品所取得的成功往往依赖于极个别人的努力和机遇。
2.可重复级。
可重复级是规则化和纪律化的过程,软件过程已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可用于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对类似的应用项目,有章可循并能重复以往所取得的成功。
3.已定义级。
已定义级是标准的和一致的过程,用于管理的和工程的软件过程均已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了整个软件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全部项目均采用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适当修改后的标准软件过程来进行操作。
4.已管理级。
已管理级是可预测的过程,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有详细的度量标准。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定量的认识和控制。
5.优化级。
优化级是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对来自过程、新概念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各种有用信息的定量分析,能够不断地、持续性地对过程进行改进。
-
描述企业应用中的实体及其联系,属于数据库设计的( B )阶段。
A.需求分析
B.概念设计
C.逻辑设计
D.物理设计 -
某企业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中“每节点对本地数据都能独立管理”和“当某一场地故障时,系统可以使用其它场地上的副本而不至于使整个系统瘫痪”分别称为分布式数据库的( C)。
A.共享性和分布性
B.自治性和分布性
C.自治性和可用性
D.分布性和可用性
分布式数据库是由一组数据组成的,这组数据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计算机上,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具有独立处理的能力(称为场地自治),它可以执行局部应用,同时,每个节点也能通过网络通信子系统执行全局应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如下特点:
1.数据独立性。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独立性这一特性更加重要,并具有更多的内容。除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与物理独立性外,还有数据分布独立性(分布透明性)。
2.集中与自治共享结合的控制结构。各局部的DBMS可以独立地管理局部数据库,具有自治的功能。同时,系统又设有集中控制机制,协调各局部DBMS的工作,执行全局应用。
3.适当增加数据冗余度。在不同的场地存储同一数据的多个副本,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同时也能提高系统性能。
4.全局的一致性、可串行性和可恢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