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我在看财经十一人吴俊宇老师撰写的《阿里云计划在12月内独立上市》时,看到了一张全球及中国IT支出结构图。就是下图这张图,盯着这张图,我看到了星辰大海,也想到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但只看这个图不够过瘾,我附加了两块内容,一块是中国IT支出占全球IT支出的占比,一块是和客户支出对应的公有云营业收入。
我对这张图的解析,并不是要去附会和评价吴老师的文章,而是从这张图解析一些容易混淆的云计算行业趋势,写给大家的时候,我自己也在整理思路和确认观点。因为:
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也不会说话,数据需要解析。
>> 1. 浅看能否增长 <<
问: 以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云厂商还能不能有业务增长?
答:能。
因为国内外云计算和IT支出的比值差距不大,国外是11.3%,国内是9%。因为国内外云厂商还保持着全行业20%以上的增长,所以国内云厂商也可以保持全行业20%以上的增长。
国内这两年也确实有高速增长的云厂商,那就是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他们的营收在翻倍增长。很多调侃运营商做云的分析论调,其逻辑严谨性和酒后闲侃没什么区别,净整一些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废话。在我来看,运营商做云的营收就算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卖IDC和带宽,那也得剩下几十亿的公有云营收,这些钱也足以说明公有云是一个模式明确、可以盈利的正经生意了。
运营商云还有这么个好处,有很大一批万年不上的传统客户,他们如果今天选择了运营商云,明天就能选择其他云。因为客户真的搞不懂这些云的区别。这就像2016年,阿里云带头做地方政务云破冰一样,一个行业有了破冰案例,其他云厂商也就可以跟进了。
>> 2. 深看能否长增 <<
问:客户的IT支出不可能都和公有云有关联,只选择和公有云强相关的支出,国内公有云的总营收还能不能增长?
答:能,而且是更能。
原版表格看起来国内外公有云和IT支出的占比差异不大,那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合理。如果将“数据中心+设备+一半的通讯服务支出”定义为“公有云强关联支出”,国外公有云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28%,而国内公有云的渗透率只有15%,因此国内公有云还能营收翻倍。
国外的云计算营收领头羊是AWS和Azure,其2022年的云计算营收增速都超过20%,这说明国外公有云还没有到达业务瓶颈期,和前文的28%渗透率基本对应的上。
我在去年认真的介绍,国内有个至少2000亿人民币的蓝海市场,其基础数据就是国内的数据中心和设备支出,做一些退化简化云产品就能满足客户要求。然后我遭到了一堆大聪明的安抚,我认真推演数据,你们不看,运营商云持续营收翻倍,你们也不信,洋人给的数据,你们还不信。你们就是在等着谁白送你们点业绩,你们就信谁。做梦去吧,梦里什么都有。
本表只算了一半的通讯服务支出,是因为是运营商卖给云厂商带宽,云厂商再卖给客户,带宽的营收会被双记,而且运营商对于带宽大客户也有锁定直销政策。
但我对本表的数据也不太满意,因为这个公有云5000亿和500亿的营收都是包含SaaS云的营收,而且云厂商卖资源的时候,表情总是扭扭捏捏的。
>> 3. 拒绝SaaS和软件 <<
问:为什么不愿意在公有云收支里谈到SaaS云收入和“IT服务支出”、“软件支出”。
答:因为SaaS跟云没一毛钱关系。
我一直认为,公有云的能力和产品边界是,所有和客户业务逻辑无关的中后台IT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公有云就不应该包含SaaS和各种业务软件的营收。
我认真分析过IaaS云和PaaS云,他们有相同相似的产销研体系和目标客户群,但是SaaS和其他云的产销研完全不通用。20年前还没有任何云计算公司的时候,就遍地都是SaaS公司了,也没见这些SaaS企业能教育公有云的产销研啊。
客户的软件支出中,业务软件部分可以转化为SaaS收入,但无法转换为IaaS和PaaS收入。客户采购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支撑性软件时,云厂商只是起到代售的作用,无法产生附加价值。IT服务就不用特殊提了,就是各种服务外包。
>> 4. 谁敢嘲笑卖资源 <<
问:公有云都是数据中心、设备和带宽转化出的营收,这样的云计算,是不是有点Low?
答:不会,这一段辟谣骂的不太过瘾,我可能后续还会单独写篇文章。
每当提到云资源营收时,稻花香里说丰年们就会齐声高喊:
云计算卖资源不体面,卖“软件技术”才有格调。
我首先用温教授评价“印吹死挺”的视频反驳这些爱好者
这些稻花香里说丰年根本就接触不到云产品的本质,他们能看到的是:云厂商把值6块钱的资源5块钱卖给客户,卖资源的云厂商好逊哦,你看我们开发个计算器软件,可以获得高达两毛钱的毛利润吔!
但我亲眼所见的云厂商卖资源是:成本10块钱的云资源,收3个客户每人5块共15块钱,让每个客户用出6块钱的效果。为了实现资源的超卖复用,云厂商需要招揽操作系统、虚拟化、存储、数据库等等顶尖技术大牛。
我也知道多家公有云因为卖资源而亏损,那是因为他们销售和管理有问题:成本10块钱的IaaS资源,收2个客户每人5块钱的费用,让每个客户用出6块钱的效果,然后没找到第三个客户……
国内也不是所有云厂商都亏损,阿里云那么大的基础设施支出,从21年开始就有明确的EBITA利润了。我也期待看到阿里云的上市财报后,能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营收支出构成材料。
>> 5. 一苇渡江出海南 <<
问: 这张图片,还能不能看到别的星辰大海?
答:当然有,出海吧,去海以南的地方。
搜索引擎能搜到的公开数据,国外三大云,AWS和AZure的营收都是800多亿,谷歌不到300亿,美国三大云的营收是1900亿美元。而国内去掉运营商云以后的五大云的营收,按照1:7算汇率,大约是280亿美元。
就算中美IT圈从生产到消费能力都有很多差距,也不可能有6-7倍的差异。
美国三大云做的就是全世界的生意,而国内的云厂商,就是这么不成器的窝在国内了。
为什么我就不怕国外三大云哪?国内云厂商一谈所谓不能出海的理由,又是那堆似是而非,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闲谈。
说产品,大家区别不太大,云产品本来就是开放借鉴的,客户需求和产品文档都是完全公开的。
说技术,国内程序员又不是没见过美国程序员。我们又不指望一些软骨香蕉人写程序。
说销售,国外三大云都有活体销售随时可挖,讲中文讲英文的都不缺。
说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这不是我们中国企业出海的强项吗?
说品牌,在世界人民眼里,想要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只有2.5个选择,那就是中国、美国和……
说客户,中国出海的客户也不少,你们可以问问他们,是必须采用美国三大云,还是选无可选才用的美资云哪?
一堆从来不想干活的人,用臆想总结别人出海失败的经验,╮(╯▽╰)╭……国内云行业还是生活太滋润了。
发完牢骚再认真总结一句。
我和多个了解出海云的朋友,没有发现国内云出海有什么致命缺陷。
出发吧,至少先去海以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