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建模助手。
我们生活在由建筑包围的世界里,生活的面貌造就了建筑的多样性。而矗立的建筑也无言的记录着时代,尤其是一些建筑大师们的作品,可谓是集艺术和美学于一体的一流名作。
但,这不是凡事都有例外咩!所以建筑也不总是科学的、理性的、实用的。
有些大师作品甚至大师开创性的名作也有着一些“失败”的案例——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些世界一流的“失败”作品。
流水别墅 @弗兰克·L·赖特
1934年,德裔富商考夫曼
在宾夕法尼亚州买下一片地产
(匹兹堡市东南郊的熊跑溪)
邀请了当时的知名建筑师弗兰克·L·赖特
来为他设计一座周末别墅
赖特考察过选址的环境之后
熊跑溪涓涓的溪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结合自己的建筑理念苦思冥想
直到次年的九月灵感不期而至
赖特创造性的将别墅与溪流结合在一起
由于施工的难度太高,直到1937年
现代建筑史上的名作“流水别墅”终于诞生
溪流带着潮润的清风和淙淙的音响飘入别墅
平滑方正的现代结构与粗石崖壁穿插交错
赖特的神来之笔宛如蒙德里安高度抽象的画作
在微妙的变化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
达到一种诗意的视觉平衡
流水别墅建成后不久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作为赖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完美体现了赖特“有机建筑”的观念
更是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住宅
#万万没想到#
这座名留建筑史的别墅
因为坐落在熊跑溪上水汽弥散
别墅的房间里常年潮湿无法居住
而且每到汛期的时候,溪水流量变大
水甚至会流到房间里
家具都得搬出去
范斯沃斯住宅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Less is more”
你和任何一个设计师聊关于设计
绝对都能听到这句
现代主义最重要的设计理念
密斯任包豪斯校长时提出这一理念
并且在自己的设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哪个建筑最能
体现“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那一定是密斯的Farnsworth玻璃屋
Farnsworth玻璃屋同样是
现代设计史的重要课程
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配以白色钢构架
通透开敞的立面整座建筑
除了厕所没有任何墙壁
整个空间一览无遗
轻盈飘逸的Farnsworth别墅位于河畔
透过四围的透明玻璃墙
空间构成与周围的风景环境相互呼应
主人能在住宅里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
仿佛与外面美景融为一体
#万万没想到#
在密斯看来这种透明的方式使得
住宅的空间与空气得以自由流动
但在居住者的角度来看
这座极简的玻璃屋只会暴露隐私
建筑完工后常常会有好奇的人
慕名而来看这神奇的玻璃屋
站在外面朝着屋内拍照
薄薄的玻璃又造成建筑温度冬冷夏热
夏日夜间则有大群蚊虫追随灯光而来
建筑建到一半的时候Farnsworth医生
就曾让密斯停工
建筑完工之后面对高昂的建造费用
Farnsworth医生甚至和密斯对簿公堂
另外由于建筑地基不够高
1966年的暴雨直接将
河边位置的Farnsworth玻璃屋洗礼了一次
萨伏伊别墅 @勒・柯布西耶
今天的第三位建筑师任然是现代主义大师
现代建筑的先锋旗手——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是柯布西耶最为杰出的建筑作品
同时它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柯布西耶后来大部分作品的设计
都是以此为基点的
萨伏伊别墅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
白色粉刷没有什么太多的装饰
建筑表面平整,形体也比较简单
室内设计采用了自由的大空间
没有墙的完全割断式分隔,布局自由
空间流动,处处自然地衔接虚实变化
宽大的玻璃窗令户外广阔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
萨伏伊别墅完全符合
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
直接体现出“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建筑精神
新建筑五点:
1、底层的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
3、自由平面;4、自由立面;5、横向长窗
#万万没想到 #
然而柯布西耶设想的“新建筑五点”
在萨伏伊别墅的实施中却不够成熟
虽然提供了一系列新功能和新形式
但与排水防渗问题产生了新矛盾
导致屋顶花园排水不畅、局部潮湿和积水
露台花园、天窗等渗水导致屋内无法居住
传言如果不是二战爆发柯布西耶免不了吃官司
中银舱体大厦 @黑川纪章
“不要把这儿和“胶囊酒店”混为一谈
痴迷建筑与设计的人,必须知道这里”
但凡对建筑史稍有了解的人
就不会不知道这座大名鼎鼎的中银舱体大厦
大厦由日本建筑三杰之一的黑川纪章设计
(日本建筑三杰:矶崎新、安藤忠雄、黑川纪章)
1960年代战后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导致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居住空间不足
一群怀抱远大理想的建筑师
将生物学上新陈代谢的概念,运用在建筑上
“新陈代谢”运动就由此而来
(唯一一个发生在非欧美地区的建筑运动)
▲1960年代,“代谢派”建筑师围炉而谈
虽然“代谢派”建筑师
不断提出关于未来城市的构思
但那些奇幻的想法大多胎死腹中
中银舱体大厦就是少数得以真正实施的作品
中银舱体大厦堪称模块化设计的典范
每个房间都是独立的可以拆卸
老旧的模块还可以拆下来换成新的
据说当时还准备每隔几年就调换模块位置
风水轮流转,大家可以风景均享
每个房间内部也都是直接预制好的
据说舱体式设计的灵感源于宇宙飞船
舱内设置虽然精简但功能齐全
而且每个部件细节都打造的像工艺品一样精致
#万万没想到#
然而到今天这座造型怪异的
巨型洗衣机垒起来的高级住宅
却已经几近荒废
原本设想的乌托邦式未来居住环境没有实现
入住率不高
原本规划25年到30年换新
由于成本问题被搁置
内部设施严重老化
漏雨漏水成家常便饭
再加上大厦位于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
中银舱体大厦曾多次面临被拆除的危机
罗宾伍德花园 @史密森夫妇
接下来这座建筑大家或许就没那么熟悉了
但这座建筑亦是现代建筑史上重要的篇章
新粗野主义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史密森夫妇设计生涯的唯一一座住宅楼
罗宾伍德花园
罗宾伍德花园的设计中,最突出的特点
莫过于史密森夫妇提出的“空中街道”概念
史密森夫妇1951提出这个概念
1972年运用到了罗宾伍德花园的设计里
“空中街道”强调
居民的“归属感”与和睦的邻里关系
将街道引入到住宅楼里
创造一个乌托邦社区
这和我们今天仍然追求的社区人际关系一致
▲史密森夫妇“空中街道”概念图
罗宾伍德花园分为东、西两栋大楼
混凝土浇筑的外观充斥着浓郁的野兽派风格
楼内每三层便有一条宽敞的“街道”
为居民交流活动、儿童玩耍提供了空间
#万万没想到#
然而,由于后期维护的缺乏
以及居住人口构成的变化
建筑年久失修
而宽敞的“空中街道”成为了犯罪滋生的温床
尽管有着来自包括扎哈·哈迪德
伊东丰雄等著名建筑师的联合强抗议
在挖掘机的轰隆声中罗宾伍德花园
仍然没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
绿楼 @贝聿铭
“世界上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大师”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也经历过这样的尴尬
1959年,母校麻省理工向他发出邀约
请他为地球科学中心设计一栋新教学楼
贝聿铭设计了一座高达21层的混凝土大楼
在混凝土技术仍处在试验阶段的当时
这样的高层建筑实属创举
不过事实证明这个创新很成功
几十年过去了,绿楼依然巍然屹立
绿楼落成后,被当地居民评选为
当年最美的城市建筑
#万万没想到#
然而不久人们发现,由于风力阻碍
大楼入门处的大门有时根本打不开
这让贝聿铭十分尴尬
最后重新调整才解决这一问题
他后来承认:
“我是麻省理工毕业的
然而我居然不知道什么叫风洞效应!”
这些建筑虽然存在一些实际性问题
但无疑世界性名作开创的是时代
相比功能性的“失败”而言
它们给时代发展带来的价值更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