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文章目录
- 1.2.1 分层结构,协议,接口和服务
- 为什么要有分层?
- 怎么分层
- 正式认识分层结构
- 概念总结
- 1.2.2 OSI 参考模型
- ISO参考模型解释通信过程
- 1.2.3 OSI参考模型(2)
- 1.2.4 TCP/IP参考模型
-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相同点
-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不同点
- 五层参考模型
- 总结
1.2.1 分层结构,协议,接口和服务
为什么要有分层?
问题很庞大,将大问题分成小问题,对应一个层次
怎么分层
实体指的是每层中的活动元素
只有对等的实体之间才有协议,不对等的实体之间是不存在协议的
上层要求服务,下层提供服务
正式认识分层结构
SDU服务数据单元:简单来说就是传输数据 部分中有含金量的部分
这个PCI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控制信息,PCI 加上SDU就是PDU,这一层的PDU作为下一层的SDU
概念总结
1.2.2 OSI 参考模型
这个五层结构主要是为了我们学习网络结构更方便产生的
OSI 失败的原因: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运行效率低,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了,层次划分不是很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的出现
上三层属于打包,写祝福语什么的,下面三层则是在路上运输
ISO参考模型解释通信过程
端系统都需要经过这样的7层的考验,中间的结点比如路由器可能只需要三层,交换机或者网桥可能只需要下面两层便可,中间系统最多到达网络层,对等实体之间需要协议,规定功能的一致性,物理层不会对数据链路层的数据进行再添加,只会形成bit流的方式在传输介质上进行传输
,你会发现上面四层中间系统是不会拆开的,就相当于是端对端直接进行数据交流,而下面三层只管下一步我要走到哪里,而不管最终的目的地,所以也就是点对点进行通信的
注意数据链路层不仅加了头部还加了尾部,因为这里数据链路层比其他层的名字多了两个字
1.2.3 OSI参考模型(2)
需要联网才能使用的程序属于应用层的程序,记事本就不属于应用层的程序
不同主机之间编码形式,为了使得不同主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这一层也就需要有数据格式交换的功能,
会话层需要先建立一个连接,数据才能传过去,进而表示层才能进行数据的展示
传输层自下而上第一个面向端对端通信的一个层次,同时是上面的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一个接口,端到端同时是指运行在两个主机不同进程之间的通信,每一个进程都会用一个进程来进行标识,也叫做端口号,所以叫做端对端通信,可靠传输首先发送一个文件,这个文件挺大的,像将其切成一个个的报文段,接收端对于收到的每一个报文段对会给发送端一个确认信息,表示我收到了,你可以发下一个了,若是长时间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则会重新发送报文段,对于非常小的信息没有必要建立连接,再确认机制,采用的就是不可靠的方式,发送的报文段失序或者错误也是传输层需要解决的功能,流量控制则是解决让发送方与接收方速度匹配的问题,复用分用:不同的进程有不同的端口号,根据不同的报文段所携带的端口号找到对应的进程
若是数据包过长则进行切割成一个个小的分组再放在链路层上进行传递,端对端可能有多个方式也就有了路由选择,差错控制:两个结点之间有些特定的规则,比如奇偶校验码
在广播式只有一个处于发送信息 同一链路上其他的主机都是处于监听的状态,数据链路层控制主机对于共享信道的访问,这是由它的一个子层,介质访问子层来专门处理控制这个问题的
物理层不需要对数据进行改动 也不需要进行切割,定义接口的特性也就可以理解为定义插口的引脚,以及引脚如何连接,单工是只有一个发送消息一个接受,定义好的,不能改变发送接受方向,半双工则是同时间内也是只能一个发送一个接受,但是可以改变发送接受方向,双工就像是吵架,可以各说各的,不用让,比特同步是指,这边发送一个1 ,接收端就可以准确无误的接受一个1 ,保证比特的同步是需要一个时钟的,比特编码:比如差分曼特斯特编码,主要就是规定用什么样的电压表示1 什么样的电压表示零
1.2.4 TCP/IP参考模型
这里使用的TCP/IP参考模型的最后一层是将最后七层结构中的最后两层结合起来表示的是一个与物理网络的接口,但是没有具体描述这样有一个部分,只是说主机需要与网络连接才能在网络上传输某些ip分组,这里的网际层主要将数据报拆分成分组,然后发送任何的网络,然后进行路由选择,传输层实现的是端到端或者来说是进程之间的通信,应用层则是将之前的上三层的协议综合到一起来说了,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相同点
异步网络互联意思是实现不同厂家之间计算机的相互通信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不同点
TCP IP 是先声明了协议,然后出现的参考模型
面向连接就是吃饭先会提前问你要不要吃一点,而无连接就是不问你吃不吃直接喂给你,网络层有一个重要的IP协议,IP协议它是强调面向无连接的,所以这两个网络层都是有无连接的,传输层是端到端,进程与进程之间进行通信,这个传输层是为了实现可靠传输而存在的,可靠传输也就需要建立连接,所以这两个模型在传输层都是有面向连接,TCPIP协议在网络层是格外看重IP协议,所以在网络层是无连接的,然后就是对角线是相同的,
五层参考模型
给数据加上头部信息,就成了报文,将报文在传输层再加上头部信息,也就成了一个个报文段,将报文段再加上头部信息,也就形成了一个个数据报,将数据报加上头部尾部,也就成了一个个的帧,将帧转换成bit流即可,
总结
需要知道这几种参考模型每一层的名称,以及每一层的功能,这三者的区别以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