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的人一毕业,讲师就多了起来”,很多中年产品经理都把去做培训当成一个后备选项,也许,作为十几年前就淌过路的人,可以给你一些信息。
总体来说,今年有个特别的体感,就是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卷起来了,应该是因为供给急速增多。问了一些培训机构,也得到了确认。
私以为,过去3年,供给已经在持续增多,只不过,讲师们以为没课可讲的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出差受阻。
唯一的好消息是,需求一直在,或者说足够多,疫情期间大部分转线上了,而疫情后的线下需求更被释放了出来,但不同行业、不同学员群体、不同公司类型,确实各有增减。
好了,话题切换到大厂员工的批量毕业,出来以后做什么?似乎大家的脑回路也是出奇的一致,下面几项“不上班”的选项,应该多多少少都考虑过。
1,做培训,如果你原来是个产品经理,那就教别人怎么做产品。
2,做自媒体,在各种平台开号,讲大厂经历、揭发行业内幕,当然也可以和上一条配合,作为引流手段。
3,做心理咨询,结合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的话题。
4,开个小店,男生是茶馆酒吧、女生以花店咖啡最为典型。
……
咦,好像都没有年龄限制,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我只能说,你能想到的都已经很卷了。
这些选项里,我比较熟悉的就是2B的培训,从2010年就开始做了,分享一些信息和思考,仅供参考。
我和培训最早的机缘是2009年,公司要培养一批内部讲师,我就主动申请了,学习了课程设计、TTT等经典的培训必修课。然后,通过在公司内部分享作为练习,顺道把做课和写第一本书的事儿结合在一起。接下来,2010年有个客户看了我的书,就找到了我,成了第一个商单,一天4000块。那会儿公司还不管这种事情,现在你想在大厂里兼职做是不太可能了。
2014年我主动离职的时候,市场上的需求已经上来了,而供给还不多,于是我有了较强的定价权。这一波,我运气好撞上了大概5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可以花不多的时间,以较高的ROI赚取现金流。
当然,这里面有多重有利因素叠加——大家在学互联网、在学某些大厂、在学做产品、认可你这个人……而这些都是随时间而变的。
随着比我年轻一点的大量产品经理也进入中年,不管是否裁员,客观上都在向市场上输送一波又一波的潜在讲师,但能坚持下来的很少。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想试试做培训,不妨再仔细看看下面我说的20条,以产品培训为例。
-
做培训是一个需要提前准备的事情,只是顶着“某大厂、某产品负责人”身份的讲师,太多了,你得想想自己有什么独特性,而真正的独特性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积累。
很多人都会想到通过文章、短视频等内容来梳理过往,一方面可以为培训积累素材,另一方面,这本身也是一种业务。但这些内容并不是解决方案,它们如何脱颖而出,又是个新问题。
同样是广义的内容服务,2B和2C差异巨大,2C更偏交易漏斗、做流量的路数,而2B更要维护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付钱的人不一样,各种做法都很不一样。
B还是C是一种选择,而我更愿意2B服务“有钱人”,而C既然没啥钱,不如就用免费或接近免费的“广播式”交付,这样也就不用承担服务成本和心理压力了。
今天的B类需求方,大多要求课程内容与实际业务匹配、解决更具体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既挑人、又要定制),已经不满足于“听听大厂怎么做产品”这样的通用内容了,这些内容,我们在10年前就讲过了。
2B的价格战,确实愈演愈烈,但和2C可以用免费/资料包/低价课引流不同,2B降到一定程度,再低也没用了,大家不敢买,会担心把员工带偏了得不偿失。
你想着培训的课酬和工资一样,每年涨一点,其实做不到,讲师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供给出现,而新讲师通常愿意接受低价。而客户对“培训预算”的认知,十几年来并没有跟上物价增长。
哦对了,突破预算有个好办法,即不通过HR谈,而是通过权限更高的高管切入,你可以想想有没有一批认可你的行业高管?话又说回来,如果有的话,你为什么要做培训,而不是加入某家公司?
要想提升每天课酬的单价,现实一点的办法就是改变你的学员群体,从一线员工,变成管理层、变成企业高管、企业家……去给工资更高的人讲课,但如果自己只有那点货,这谈何容易。
需求侧,千万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市场,试图用一处水源供全球。我以“产品培训”为例,给产品新人的基础培训、给传统行业讲讲产品思维、给集团公司新业务的产品创新工作坊,都是不一样的东西。
不同垂直市场的供需关系,都受不同的影响,比如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很多大集团会做收缩动作,于是,对于新产品探索的投入会减少,自然对“产品创新”主题的需求就会减少。
那2B的引流怎么做?客源怎么来?通过传统的培训机构、讲师经纪是一种路径;用公开内容当然也可以,但要注意这些内容的受众,除了终端学员,还有培训的决策者(HR、管理层)。
培训的消耗问题,是每个讲师的痛,说实话,讲课本身对讲师而言没啥收获/成长,所以不太可能把培训作为长期的全职选择。除非变成讲通用课的讲师,或者干脆“黑化”了去割韭菜(也是技术活)。
讲师的过时问题,是过度消耗的结果。客户对你的认可是你最近N年的滚动经历,吃老本是不可持续的。你必须有办法刷新履历,比如深度咨询的案例,或者再回到厂里(如果可以的话)。
面对客户时,你总要想清楚如何回答这几个挑战:你不在一线了?你不是我们行业的?你是不是被大厂淘汰的?哪个产品真的是你操盘的?
于是,你要想好做培训的后招,比如我看到过的——讲数字化转型课程,后面卖各家的SaaS;讲营销类课程,后面接咨询;讲产品课程,后面怎么办?
我自己的尝试,2017年前后,学了教练、引导技术,然后把培训转化为更贴近真实业务的工作坊,再用几年时间好好梳理关于组织全面提升产品能力需要做的事情,形成咨询、陪跑、解决方案整合类的服务——而这些,其实早在我负责阿里产品大学、孵化器的时候就埋了伏笔。
培训转咨询,还有一个年龄过40的切实考虑,就是日常和同龄人互动总是更有共鸣,如果老是给小你20岁的人讲课,你可以设想一下听课的年轻人怎么看你?应该向年轻人学习,而不是给他们上课。
对钱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你是不是适合做培训,因为讲课已经没有太多收益了,看起来一天就有几千到几万,但,你认为多少时间的投入才能有这样的一天?这方面,确实2C更有想象空间。
离开大厂,你就要直接和市场交易了,再没有组织定时给你发工资了,加油。
……
以上话题,还有很多没展开的,比如现在产品培训的市价到底是多少?从几千到几十万的项目分别对应的是什么客户、什么需求?培训机构拿走多少是合理的?有不少行业经验/案例实践,有没有可能跳过培训直接从轻咨询做起?……
如果真的有兴趣,欢迎来找我聊聊(点击原文,或者直接联系微信,相信你找得到),也许你可以成为我工作室的“兼职讲师/顾问”,将来合作一把。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4本书的作者,前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