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
【 知识点1】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
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包括四个:
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 衡量指标 |
---|---|
1、经济增长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2、充分就业 | 失业率 |
3、物价稳定 | 通货膨胀率 |
4、国际收支平衡 | 国际收支 |
【 知识点2】经济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
1、经济增长的含义
-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 经济产出和居民收入的增长。
- 衡量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GDP) 。
2、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 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是指一国( 或地区) 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即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 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 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总值。
- GDP是衡量一国( 或地区) 整体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
- GDP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
-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 即价值形态、 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 在实际核算中,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 即生产法、 收入法和支出法。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 知识点3】充分就业与失业率
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衡量指标是失业率。
1、失业率的含义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2、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拥有非农业户口, 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 无业而要求就业, 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数。
【 补充】 目前,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还有城镇调查失业率
【 知识点4】物价稳定与通货膨胀率
1、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或急剧的波动, 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 普遍地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也是物价不稳定的表现, 保持物价稳定也要避免发生通货紧缩的现象。
3、通货膨胀常用的三种衡量指标
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可以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进行。
常用的指标有三种: 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 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 。
-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指一组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幅度。 在衡量通货膨胀时, 消费者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 最普遍。
-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指一组出厂产品批发价格的变化幅度。
-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则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 知识点5】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
1、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 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 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对外交往的全部发生额, 它既包括了价值对等转移, 也包括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 国际收支既包括引发外汇收支的经济交易, 也包括不涉及外汇收支的易货及补偿贸易等国际经济交易。
2、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差额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既无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 又无巨额的国际收支盈余。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
- 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市场对本币信心的丧失、 资本的大量外流、 外汇储备的急剧下降、 本币的大幅贬值, 甚至导致严重的货币和金融危机。
- 而长期、 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 既使大量的外汇储备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 又常常因为购买大量的外汇而增加本国货币投放, 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3、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
-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地记录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全部国际收支项目及金额的统计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分类
经常账户 | 是指针对本国对外经济交易经常发生的和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它包括货物、 服务、 收入和经常转移, 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账户。 |
资本与金融账户 | 是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部分。 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 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金融账户是指引起一个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交易。 |
错误与遗漏账户 | 是人为设立的抵销账户。 |
【 知识点6】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
1、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亦称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 是指经济处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 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2、经济周期的阶段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阶段、 衰退阶段、 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
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一般来说, 如果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银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就会比较好; 如果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与萧条之中, 那么银行业整体上也难以保持健康。
在繁荣阶段 | 失业率下降, 收入增加使消费支出增加, 社会购买力上升, 市场兴旺, 产品供不应求, 价格上升; 市场预期好转, 企业投资意愿增强; 生产发展迅速, 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投资数额显著增加, 利润激增,这时, 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利润也处于最高水平。 |
在衰退阶段和萧条阶段 | 失业人口增加, 消费需求始减少, 商品滞销, 生产缩减, 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严重下降。 企业破产倒闭使银行贷款坏账增加, 导致银行 |
在经济复苏阶段 | 公众对市场信心恢复, 企业投资意愿增加, 企业开始增加投资并进行固定资产更新, 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正常, 利润增加, 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也显著扩大,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和利润也有明显扩大。 |
3、金融危机
当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货币贬值时, 往往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 货币资产、 证券、 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 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结果是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资金向最佳投资机会转移的渠道, 从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金融危机的种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为四大类)
货币危机 | 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 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 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 |
银行危机 | 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 或迫使政府出面, 提供大规模援助, 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 可能波及其他银行, 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
外债危机 | 一国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 不能按期支付所欠外债, 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
系统性 金融危机 | 可称全面金融危机, 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混乱, 如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 外债危机同时或相继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创新的发展, 金融危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系统性金融危机。 |
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会给银行带来重大影响, 常常会导致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大规模倒闭, 使银行稳定发展受到严重打击。
金融危机一旦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 大量企业倒闭, 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 就会发展为经济危机。
【 知识点7】 经济结构
一、经济结构的构成
经济结构是指从不同角度考察的国民经济构成, 一般包括产业结构、 地区结构、 城乡结构、 产品结构、 所有制结构、 分配结构、 技术结构、 消费投资结构等。
1、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可分为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国家统计局2018年3月27日发布了《关于修订〈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 》 的通知》 ,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 T4754—2017) , 对三次产业划分中的行业类别进行了调整。
2、调整后的三次产业划分为:
- 第一产业是指农、 林、 牧、 渔业;
-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 热力、 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是指除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具体包括: 农、 林、 牧、 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 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 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3、消费投资结构
从支出角度来看, GDP由消费、 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部分构成。
- 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
- 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 包括固定资本形成( 其中含房地产和非房地产投资) 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 净出口是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形成的差额。
【 注】 私人购买住房的支出, 包含在投资的固定资本形成中, 不包含在私人消费之中。
二、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既有直接影响, 也有间接影响。
- 经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
- 经济结构会通过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来影响商业银行。
【 知识点8】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 服务、 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 通过国际分工, 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 随着国际分工合作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普遍应用, 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二、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 生产活动全球化,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 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 各国的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
- 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并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新支点;
- 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 跨国兼并浪潮风起云涌)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相互促进, 推动了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全球化, 必然引起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银行的全球化, 并由此对银行带来巨大影响。
第二节 行业经济发展分析
【 知识点1】 我国的行业分类
我国采用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国民行业。 根据我国2017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 T4754—2017) , 将我国行业分为20个门类、 97个大类、 473个中类、 1381个小类。 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将我国行业分为如下20个门类: 农、 林、 牧、 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 热力、 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 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 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
其中金融业门类包括货币金融服务、 资本市场服务、 保险业、 其他金融业等4个大类。
货币金融服务包括中央银行服务、 货币银行服务、 非货币银行服务、 银行理财服务、 银行监管服务等5个中类。
资本市场服务包括证券市场服务、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 非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 期货市场服务、 证券期货监管服务、 资本投资服务、 其他资本市场服务等7个中类。
保险类包括人身保险、 财产保险、 再保险、 商业养老金、 保险中介服务、 保险资产管理、 保险监管服务、 其他保险活动等8个中类。
其他金融类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服务、 控股公司服务、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 金融信息服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其他未列表金融业等6个中类。
【 知识点2】 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根据行业的市场结构可以把行业划分为: 完全竞争的行业、 垄断竞争的行业、 寡头垄断的行业、 完全垄断的行业四个市场结构类型。
类型 | 含义 | 特点 | 举例 |
完全竞争的行业 | 由许多企业生产同质产品的市场情形,是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 ①生产者众多, 各种生产资料可以完全 ②产品无论是有形或无形的, 都是同质 ③企业永远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 ④企业的盈利基本上由市场对产品的需 ⑤市场信息通畅, 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 完全竞争市场的根本特点是企业的产 | 初级产品的市场类型如农产品市场较为接近。 |
垄断竞争的行业 | 一个市场中许多生产者生产同种但不同质产品的市场情形。 |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 每个厂商都在市 动; ②生产的产品同种但不同质, 即产品 树立自己产品的信誉, 从而对自己经营 的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 | 制成品市场如纺织、 食品零售等行业。 |
寡头垄断的行 业 | 相对少量的生产者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 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情形。 | ①生产者产量非常大, 因此对市场的价 ②只有少量的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 ③每个企业的产量在全行业中占有的份 | 石油、 通信等行 |
完全垄断的行业 | 独家企业生产某种特质产品从而整个行 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之下 的情形。 | ①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的控制中, ②垄断企业对自己的产品价格有很强 | 铁路、 公用事业等行业近似于这种类型。 |
【 知识点3】 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
行业类型 | 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 例子 |
增长型行业 | 增长型行业的运行状态与经济周期关联不大。 在经济 高涨时期, 这类行业的发展速度通常高于社会发展速度,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 其受到影响较小甚至还能保持 一定的增长势头。 | 例如生物技术、 物联网、 4D技术等新生的增长型行业。 |
周期型 行业 | 周期型行业的运动状态直接与经济周期相关。 当经济 处于上升时期, 这些行业随其扩张, 当经济衰退时, 这 些行业也会相应低迷。 | 例如耐用品制造业、 房地产等行业均属于典型的周期型行业。 |
防守 型 行 业 | 防守型行业所提供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 不受经济周期变化影响, 无论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或下降阶段, 由 于稳定的需求和价格, 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会呈现基 本稳定的态势。 | 例如食品业和公用事业属于防守型行业。 |
【 知识点4】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般说来, 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 成长期、 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初创期 | 起步阶段 | 新的行业是随着新的技术出现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而形成的。 由于新行业刚刚诞 生, 创业投资和产品研发费用较高, 产品质量较低且不太稳定, 而大众对其产品尚缺 乏全面了解, 致使其产品市场上需求较小, 销售收入较低。 这时的创业公司可能不但没有利润反而会出现较大亏损。 |
成长期 | 黄金发展时期 | 在这个阶段, 新产品得到市场充分认可, 需求量大幅增加, 价格稳步提高, 逐渐显露 出高收益的特征。 随着利润的增长, 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出现新旧企业 之间和新旧产品之间激烈竞争的局面。 行业利润迅猛增加。 这一时期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巨大。 |
成熟期 | 巅峰时期 | 经过成长期的激烈竞争, 生存下来的少数资本雄厚、 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几乎垄断了整 个行业市场, 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获取的利润比较稳定。 同时, 各企业之间实力相 当, 市场份额不会出现较大改变。 成熟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 也是行业发展的稳定阶段。 |
衰退期 | 最后时期 | 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稳定期之后, 由于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原有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削 弱, 市场需求量开始逐步减少, 致使产品的销售量也随之下滑, 一些企业开始将资金 从原有行业转移到其他有利可图的行业中。 随着原有行业市场规模不断萎缩, 利润下 降, 企业数量不断减少, 甚至正常利润都无法维持时, 整个行业便进入了衰退期。 在很多情况下, 行业的衰退期往往比行业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的总和还要长, 大 量的行业存在着衰而不亡的情况, 甚至会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
【 知识点5】 影响行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1.技术进步 | 技术进步对行业的影响巨大, 新技术的使用会创造新的行业, 同时也会加速淘汰旧的行 |
2.政府政策 | 政府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对各行业进行管理和调控进而影响行业的发展。 产业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形式, 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行业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政府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 |
3.行业组织创新 | 行业组织是指同一行业内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企业间的关系, 包括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行业组织创新是使行业组织重新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 一些组织创新活跃的行业, 随着新技 |
4.社会变化 | 社会观念、 社会习惯、 社会趋势的变化对企业经营活动、 生产成本和利润收益等方面都会产 生一定的影响, 足以使一些不再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业衰退, 而又会激发新兴行业的发展。 |
5.经济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使每一个行业和企业都置身于全球性竞争中, 同 时也使各行业可以获得全球性的市场和资源。 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的全球性转移, 会影响 一个国家的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 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 知识点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人口与劳动力、 科学技术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 管理、 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 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数量、 质量、 地域组合及开发利用条件等都将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析, 应明确其数量、 质量和组合特征, 优势、 潜力和限制因素, 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 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2.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会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 生产规模的大小) , 区域人口的素质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应重点分析人口的数量、 素质、 分布及其与资源数量和分布及生产布局的适应性或协调性, 区域适度人口的规模等问题。
3.技术是构成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条件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区域发展的可能性, 而技术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技术革新会带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科学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应评价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引进并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 技术引进的有利条件和阻力, 适用技术的选择等。
4.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 规模, 水平, 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知识点2】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 评估。
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在建立经济发展水平度量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 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确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 主要是通过各种计量方法分析比较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性, 为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
【 知识点3】 区域发展分析
区域发展分析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发展预测、 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 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 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 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 因此, 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 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分析判断的标准。
在区域发展中, 经济发展仍然是核心, 因此, 对区域发展的分析, 也应重点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 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 经济增长的形式以及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优化等问题。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
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融系统基本的、 核心的功能主要包括便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 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 提供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以及提供价格信息。
第一节 货币基础知识
【 知识点1】 货币本质与职能
一、 货币起源与演变
项目 | 具体内容 |
---|---|
1、商品的含义 | 商品是商品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才能解决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
2、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 |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在交换发展过程中, 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 并最终产生货币。 |
3、货币的含义 |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 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 固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 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 是价值表现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
4、货币形式 的演变 | 货币币材和形制, 经历了不断发展过程, 主要包括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 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 、 电子货币。 |
数字货币
在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的冲击下,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成为近年来的国际热点问题, 受到各国中央银行与国际组织的关注。 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是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货币体系的一场重大变革。
1、数字货币的定义
( 1) 国际上通常把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称作CBDC, 英文全称是“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即央行数字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目前在全球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央行数字货币描述为“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 由中央银行以数字方式发行的、 有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
(2) 中国的数字货币自2014年开始研发, 2020年试点, 202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 》 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 这为我国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称为数字人民币, 它对应的英文简称叫作“DC/EP”, 其中DC ( DigitalCurrency) 表示数字货币, EP ( Electronic Payment) 表示电子支付, 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
2、数字货币的功能和特征
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法定数字货币, 有国家主权信用背书, 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其功能属性与纸币相同, 可以被视为纸币的数字化形态。
数字人民币其功能属性与纸钞完全一样, 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 可以说, 数字人民币就是人民币电子版, 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 和纸钞和硬币等价, 是人民币总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M0。
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 支付宝不处在一个维度上,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一种支付方式或支付通道, 是一种线上支付的商业服务, 而数字人民币是支付工具, 属于法定货币, 是实实在在的等同于现金的钱。
3.数字货币的作用与风险
(1) 数字货币的作用
①数字人民币的流通使用, 有利于降低纸币管理成本, 提升支付的便捷性, 确保交易信息完整透明;
②数字人民币的流通使用, 有利于货币监管, 打击洗钱、 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实现对资金流量和存量的实时监控, 增强金融稳定性;
③数字人民币的流通使用,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增强我国的金融竞争力。
(2) 数字货币的风险
数字货币衍生进化较快,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 数字货币系统有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风险。数字货币对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政策等也会产生影响。 为防范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 》 第二十二条(代币) 也针对数字货币提出一系列禁止行为, 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 发售代币票券和数字代币, 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
二、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既是商品, 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又是特殊商品, 其特殊性表现在: 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因为价值是劳动的结晶, 商品生产者通过货币互相交换商品, 实际上是互相交换各自的劳动, 因此,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 使商品的不同所有者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了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等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相互联系的。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体现货币性质的基本职能, 可以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其他职能都是在这两个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1.价值尺度
项目 | 内容 |
---|---|
含义 |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 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
特点 |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 可以是观念形态的货币。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 可以是本身有价值的特殊商品, 也可以是不足值或没有价值的信用货币或价值符号。 |
其他要点 | 作为价值尺度, 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 使商品在质的方面相同, 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
2.流通手段
项目 | 内容 |
---|---|
含义 | 在商品交换中, 当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
特点 | ①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②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 可以用符号代替。 |
3.支付手段
4.贮藏手段
5.世界货币
【 知识点2】 货币需求
一、 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各阶层(个人、 企业单位、 政府) 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二、 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 1) 收入水平 | 在一般情况下, 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人们收入增加 时, 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收入减少时, 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 减少。 |
( 2) 利率水平 | 在正常情况下, 利息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利息率上 升, 货币需求减少; 利息率下降, 货币需求增加。 |
( 3) 社会商品可供量、 物价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 M=PQ/V(以M代表货币需求量, P代表物价水平, Q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 可 以看出, 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成正比; 货币 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成反比。 |
( 4) 信用制度发达程度 | 当信用制度发达时, 一方面, 可以通过支付结算减少作为流通手 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 从而使货币需求降低,另一方面, 信 用制度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完善, 增加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形 式,人们的资产配置就有更多的选择, 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 量就会减少, 从而使货币需求下降。 |
( 5) 汇率 | 当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国货币贬值时, 对外币需求增加, 对本国货币需求就减少。 反之, 当本国货币升值时, 对外币需求减少, 对本国货币需求就增加。 |
( 6) 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 货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升、 货币贬值时, 会减少货币持有, 则货币需求减少。 人们偏好货币, 则货币需求增加, 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 则货币需求减少。 |
( 7) 其他因素: 人口数量、 人口密集程度、 经济结构、 社会分工、 交通通讯等技术状况都会影响货币需求。 |
【 知识点3】 货币供给
一、 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划分
1.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现金货币、 存款货币等货币形式的供给。
( 1) 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给货币所形成的货币量, 是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是一个存量概念。 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 在信用制度发达条件下, 现金、 存款、 商业票据、 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 政府债券等, 凡是可用于交易的货币及信用工具都构成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
( 2)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从需求方面看, 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 它同收入、 消费、 投资、 价格、 国际收支等经济变量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 3) 货币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
(4) 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愿望、 社会各部门的现金需求、 社会的信贷资金需求、 财政收支等因素, 都会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2.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
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在实践中, 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的标准基本一致, 即货币的流动性。 流动性是其他货币形态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的多少, 即金融资产转化为货币而不损失的能力。
我国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
1994年10月, 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 以货币流动性差别作为划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 ,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 M1、 M2、 M3。
各层次的货币内容如下:
M0: 流通中现金
M1: M0+ 企业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 M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外币存款+ 信托类存款
M3: M2+ 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2021年新增)
此后, 从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出发, 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进行了多次修订。
2001年, 中国人民银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2002年又将中国的外资、 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006年, 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修订货币供应量, 将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不计入相应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011年10月, 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修订货币供应量, 在货币供应量中加入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将其计入广义货币M2。
2015年1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统计口径的通知》 , 提出自2015年起修订“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统计口径。 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纳入“各项存款”统计口径, 将存款类金融机构拆放给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纳入“各项贷款”统计口径。
2018年1月, 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 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 含存单) 。
M1被称为狭义货币, 是现实购买力; M2被称为广义货币; 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 是潜在购买力。由于M2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因此, 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在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中, 货币供应量三个层次包含的具体内容会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而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 专栏】 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又称社会融资总量或社会融资总规模, 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 ( 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 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 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 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 每季或每年) 获得的资金额,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 季末或年末) 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个人) 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
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 从机构看, 包括银行、 证券、 保险等金融机构; 从市场看, 包括信贷市场、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从融资形式看, 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 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项目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 外币贷款、 委托贷款、 信托贷款、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企业债券、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本外币贷款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人民币和外币贷款, 不包含银行业金融机构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和境外贷款。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我国实体经济从境内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总量, 而外汇占款、 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外部资金流入, 因此不应计算在内。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发改委、 证监会、 银保监会、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社会融资规模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从总量上看,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了资金的总供给, 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 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 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 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 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因此货币政策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二、 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 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 在现代信用制度中, 活期存款是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存款。 一般来说, 只有商业银行才有权经营活期存款, 在此基础上, 形成商业银行创造存款即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
( 1)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 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 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 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 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 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 另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 2) 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 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现代各国的银行制度, 一般均采用部分准备金制, 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
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银行将吸 收的原始存款中的超额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 客户取得借款后, 不提取现金, 全部转入另一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 接受这笔新存款的银行, 在存款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准备金。 它在保留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后, 又可将超额准备金部分用于发放贷款。 这样, 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 如此不断延续下去, 即可创造出大量的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 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 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2.货币乘数及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 是指在基础货币( 高能货币) 的基础上, 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 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基础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 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首先取决于原始存款的规模。 在原始存款基础上, 派生存款的规模还取决于货币乘数。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d)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越少, 创 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则越少, 反之,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 创造存款货 币的数额则越大。 |
( 2) 现金漏损率( c) | 如果在存款派生过程中有客户提取现金, 则现金就会流出银行系统, 出 现现金漏损, 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减少, 派生倍数也必然缩小, 银 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下降。 |
( 3) 超额准备金率( e) | 实际上, 银行总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金不会贷出, 以满足银行经营活动需要。 留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 用于贷款的部分就越少, 使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削弱。 超额准备金和活期存款总额是反向比例关系。 |
( 4) 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 rt) | 一般地说, 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低, 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当企业持有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时, 银行对定期存款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金率(rt)提留准备金, 所以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t) 和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 t) 的变动, 可视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 的进一步调整。 由于按照rt·t所提存的准备金是用于支持定期存款所需要的, 尽管它仍然保留在银行手中, 但它却不能支持活期存款的进一步创造, 会使活期存款创造规模下降, 对货币乘数K产生影响。 |
3.在货币供给过程中,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业务, 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信用货币的增加或减少, 影响货币供应量。
(2) 中央银行一方面可以创造货币, 通过控制现金发行, 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调节再贴现率、 改变再贷款规模、 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等手段, 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数量的变化, 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 知识点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 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 引起纸币贬值、 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 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 世界各国多用物价指数测量通货膨胀率。
2.通货膨胀的原因
( 1)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总需求( 由有购买和支付能力的货币量构成) 大于总供给( 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 时, 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
( 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源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变化 | 在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物价上涨。 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主要是货币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企业就会因为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 以维持盈利水平, 导致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后, 又会引起工人要求提高工资, 再次引起物价上涨, 往往造成工资一物价螺旋式上升。 ②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商品和劳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垄断存在的情况下, 垄断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提高垄断产品价格, 以赚取垄断利润。 当垄断企业产品价格提高后, 以垄断企业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其他产品的成本相应提高, 于是又带动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 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
(3) 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 通货膨胀的原因往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 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 例如, 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 但由于需求过度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促使工资提高, 因而转化为成本(工资) 推进的因素。 |
( 4) 结构型通货膨胀——在整个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均衡的情况下, 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而引起 | 在社会总供求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会引起经济中某些部门处于需求增加的状态,而另一些部门处于需求减少的状态。需求增加的部门或地区, 物价和工资上涨; 需求减少的部门或地区, 则因价格和工资刚性, 其工资和物价却没有相应下跌, 因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同时, 需求增加的部门的价格和工资上涨后, 也会导致需求减少部门的工业品成本增加, 价格也随之上涨, 其结果仍然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型通货膨胀。 |
3.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1) 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正常发展。
在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 生产成本提高, 生产性投资风险加大, 生产部门的资金会转向商业部门和进行金融投机, 导致社会生产资本总量缩小。 通货膨胀会使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到破坏, 成本、 收入、 利润等均无法准确核算, 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由于价格信号扭曲以及地区间物价上涨不平衡, 会导致商品脱离正常的流通渠道, 向价格上涨最快和水平最高的地区流动, 导致商品供求不合理, 加大运输成本, 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涨。 同时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情况下, 会出现商品抢购、 囤积居奇等现象, 会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盾。
( 2) 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一般来说, 依靠固定薪金收入的职员、 工人、 雇员, 由于薪金调整总是慢于物价上涨, 因此往往是最主要的受害群体。 而作为雇主的工商企业则因雇员的工资增长幅度小于物价上涨幅度, 实际利润率会有所提高; 那些经营垄断性商品、 从事投机倒把、 囤积居奇的投机商和不法经营者往往是最大受益者。
②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配。
通货膨胀使债务人的实际债务减轻, 而成为受益者。 而以一定利息为报酬的债权持有人, 会由于实际利率下降而受到损失。
③通货膨胀降低消费规模。
通货膨胀使币值下降, 人们在分配中得到的货币收入的实际价值下降, 实际消费水平也就随之下降。
( 3) 对金融秩序和经济、 社会稳定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为负值时, 常常会引起居民挤提存款, 用于抢购商品。 而企业争相贷款, 将贷款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 赚取暴利。 这会导致银行资金紧张, 扰乱了金融领域的正常秩序。
②严重的通货膨胀, 会使社会公众失去对本国纸币的信心, 不愿意接受和使用纸币, 甚至会出现排斥货币的现象,导致一国的货币制度走向崩溃。
③由于通货膨胀使生产领域受到打击, 生产性投资的预期收益普遍低落, 而流通领域则存在过度的投机, 导致经济紊乱。
④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领域的混乱, 会直接波及整个社会, 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不公会激化社会矛盾, 导致政府威信下降, 政局不稳定。
4.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 1) 紧缩的货币政策——“卖高高 高” | ①减少货币供 应量。 | 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减少基础货币投放, 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也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使商 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 贷款能力减弱, 货币乘数降 低, 派生存款数量减少, 达到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
②提高利率。 | 中央银行提高基准利率如再贴现率, 使商业银行向中央 银行的筹资成本提高, 减少融资规模, 导致贷款规模下 降、 货币供应量减少。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提高后, 市场 存款利率会相应提高, 这会对集中社会储蓄、 将消费基 金转化为生产基金起到激励作用, 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 的压力。 | |
( 2) 紧缩的财政政策——“增收节 支、 减少赤字” | 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赋, 目的在于抑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 节支的措施主要是压缩政府机构费用开支, 抑制公共事业投资, 减少 | |
( 3) 紧缩的收入政策、 积极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