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总这个文,对中外管理的基因做了解析:
数字化和管理哲学 | 中国企业为啥用不好ERP却信中台和阿米巴
《科学管理》是一本被低估的书,国内的管理很多还停留在“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阶段。重新学习科学管理很有必要。
《科学管理》摘录:
科学管理
福特是科学管理的实干家和先行者
亨利·福特对“科学管理”的真谛的领悟和发挥:
众所周知,“科学管理”理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泰罗(F·W·Taylor)在20世纪初所创立,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代表著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而福特本人也受其影响,很多观点特别是在企业实践方面与泰罗如出一辙。
亨利·福特是科学管理创新的开拓者、实践者,也是获益者。福特创建的世界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迄今为止都有巨大影响。这条汽车流水线通过劳动的标准化、技术分工和定制的专门机器生产出大批量标准产品。在以分工和专业化的基础加上相应的指挥控制、监督和奖惩,生产流水线高效有序运行,创造了巨大财富。福特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使大多数人能买得起汽车,享受使用汽车的快乐,以及让雇用的工人能够赚到丰实的工资。一百年前福特就向工人支付每日8小时5美元的工资,在当时已经非常丰厚了。
我们现在把福特和泰勒放在一起就更有趣了,一个人通试验提出科学理论,一个通过工作实践加以论证,他们所走的路都是一条完全个人的路,而且他们都很有个性,有些强迫,有时又有些招人反感。
他们的方法有着不容质疑的影响力。确切地说,他们都在全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制造业,从1907年到1917年,效率运动使得每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每年提高33%,而此前的1900年到1907年,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仅9.9%。
泰勒的思想传到了整个西方世界,接着开始影响到全世界,甚至传到了日本。松下幸之助开始研究科学管理,同时,他受到福特极大的启发,开始创建自己的商业帝国,但是松下和前面两位不同的是,他在商业中注入了强大的道理伦理:公司不是单纯的生产工具,还是社会和个人福祉的载体。
“20世纪最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对管理的贡献,是使制造业中手工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历史上最受尊敬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20世纪末曾说过这样的话。
这句话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德鲁克并不是在说让最聪明的人的效率提高50倍,而是说整个社会的平均效率提高50倍。这对于历史,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都是深刻的。
“在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首次研究工作后的十年里,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20世纪所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建立在这一成就的基础上。”——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德鲁克不仅将泰勒视为管理学的创造者,还将他视为“现代世界的三大创造者”之一。事实上,他把上个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管理创新(工业工程、工作丰富化、岗位轮换、装配线、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圈、持续改进和精益制造)都归功于泰勒。
德鲁克并不是唯一这么认为的人。1977年,泰勒超越了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和亨利·福特(Henry Ford)等人,被一群商业和经济历史学家评为管理学思想和实践的头号贡献者。同样,当管理学科学术协会(Academy Of Management)进行评比时,泰勒再次位居榜首。
朱总理1996年发表过一个讲话《管理科学,兴国之道》:
20世纪初,机器化大生产出现,检验职能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其演进历程为:工人自检—工长监督检查—检验员专检。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W.Taylor),提出科学管理方法和职能化组织理论,将质量检验作为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建立独立检查部门和专职检验制度,同时,基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技术标准的建立和公差界限的规定,为质量检验奠定了基础。
但是质量检验两个不足:一是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而且属于非增值活动;二是全数检验,成本太高,尤其是破坏性检验条件下更是无法进行。由此导致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的诞生。
在这里着重讲一下戴明的经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美国国防工作的一部分,他曾教授过质量控制课程,但他认识到,只是向工程师和工厂工人讲授统计学,永远无法解决生产中的质量问题,虽然花了很大的工夫,但他试图向更高层管理者传授质量的努力在美国却遭到了忽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戴明博士和朱兰博士,把统计控制技术介绍到日本以帮助其战后重建,他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高层管理者,而不只是质量专业人员。戴明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汽车潮流》杂志在其60周年特刊上列举了八个改变世界的汽车事件,其中之一是1950年,爱德华兹戴明给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合会讲课。1951年,日本科技联盟就设立了戴明奖。
在戴明、朱兰的帮助下,以及费根堡姆TQC概念和理论的引导下,日本人结合其国情对质量管理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创新。
山田日登志:你当初是用什么方法干起来的呢?
大野耐一:那时可真艰难,我想这样干,可谁也不给我干(笑),人哪,很难照别人说的干,可是,见到了实际效果就软下来了,当时美国是很伟大的,而且大家都公认,日产、五十铃比我们先进很多。所以,有时即使想了,不干就不会有结果。
大野耐一:基本思想是福特的流水作业加上泰勒的科学管理法,在高专时代,(现名古屋大学)听到的事给我一个启发。可以说将与福特,泰勒两者很好的组合起来就是丰田生产方式。
可是,经过很多年,在进行这些改进方面,也还是利用了所有一切的智慧。还应用了美国开发的监督训练法(TWI).特别是教育人方法,改进的方法,就是从TWI中引用的。
教育人并不是听部下说“明白了”就行了,如果看到部下的动作不能马上判断好坏是不行的,在改进方面,改进过一次的地方进一步地改进,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