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忘了带电脑,回去取的话,来回要3个小时,还得损失半天薪资;好友生日,想在聚餐时给对方一个惊喜,但带着蛋糕去又容易提前剧透;老人突然生病在家,医院的号难挂、得排长队,自己和伴侣又都无法从工作中抽身;发给合作伙伴的节日慰问礼品,希望尽快送达,找快递又担心不能及时送到……
这些急需求,在过去都得麻烦亲戚朋友同事,且很难妥善解决,但在今天,却都可以用一套标准答案解决,那就是找即时配送平台,请人取送或者代办。
与此同时,在B端,随着零售业态的线上与线下彼此交融趋势加剧,线下的商超、便利店、3C店等为了完善服务,也在加速线上化,提供自营到家服务,争夺与把握流量机会。
我们由此进入到万物皆可配送的时代——不管是每天的外卖,还是每周采购的生鲜,或是每个月去一趟大型商超购买的日用品,甚至几个月才会遇到一次的跑腿代办,都可即时配送。
这也使得即配市场规模急速膨胀。根据《2021-2022中国即时物流行业发展报告》,2021年我国即时物流行业规模达294亿单,同比增速为38%,用户规模达到6.33亿人。
而在这其中,承接全场景需求的第三方即配平台发展尤为迅猛。以第三方即配商的代表顺丰同城为例,据最新发布的2022年财报,其盈利能力已连续4年大幅度改善,净亏损率由2021年的11%收窄至2.8%,并且在2022年实现毛利人民币4.13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超过3倍。
即时配送分两类玩家
国内的即时配送行业,其实始于大约十年前,在最近几年因为疫情等原因而进一步加速。如今,行业已经是巨头云集,既包括早前入局的外卖平台、电商平台,也不乏新加入的物流平台,或是跨界的企业们。
虽然玩家众多,但从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看,行业可大致分为两类玩家:第一类是商流派,也就是配合原有业务的商流平台配送服务;第二类是独立派,也就是独立第三方配送服务商。
这两类玩家,诞生于两种不同的商业逻辑,经营着两种各异的商业模式,各有千秋,但也都各有不足。
第一类企业,通常是平台为了完善自身的业务模式,而作为平台整体服务中的一个环节而成立,例如外卖即配的逻辑,就是为了服务好平台上的商家,确保自身商业模式稳固而成立。
正因为背靠大商流平台,这些即配服务商往往不愁流量,起步快,但由于与上游的平台捆绑紧密,也使得他们订单来源渠道相对集中、单一,业务拓展受限,多样化业务服务能力相对不足。
对餐饮等商家来说,与大商流平台开展即配合作是一把双刃剑,固然能解决配送问题,但也容易形成流量依赖,被“卡脖子”,因为流量费用随着商家激烈竞争逐年都在上涨,平台一旦提高抽佣,商家的成本和盈利压力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商家急切需要第三方即配平台,后者既可以作为替代性选择,来协助商家将配送服务分散在不同“篮子”,进而分散流量、降低风险,也能作为商家与大商流平台进行博弈的筹码,来控制流量和即配服务的成本。
即时配未来
从行业端看,随着竞争更上一层楼,互联网流量更加稀缺,商家的获客成本和履约成本还将增高。同时,因为行业监管受紧,流量的多极化趋势会更加明显,反过来又使得竞争的难度提升。
因此,整个零售业对打造服务差异化特征的需求还会持续增加,进而对即时配送服务能否给自己带来业务增值与核心竞争力赋能的关注也更强烈。
餐饮市场尚且如此,在广阔的非餐非标需求市场,尤其是定制化需求方面,拥有更强综合服务能力的第三方独立即配平台,无疑将更能占据市场优势地位。
那别的中小企业在发展阶段时,需要对接多家配送公司,那怎么办
我们的即时配对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等级高,打通物流公司内部工单系统,运营服务、接口标准化。同时覆盖31个省份,支持全国1000+个城市,会根据不同时效产品,智能分派服务的即时配公司,解决各家服务商不统一,多渠道对接时效慢,节省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