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氢原子光谱
(1)万分之五的差值
在文章“原子的波尔模型、能量量子化、光电效应、光谱实验、量子态、角动量”的第3.3节角动量量子化中,通过公式联立获得得里德伯常数要比经验获得的相差万分之五。
当然这时候有人会想是不是实验测得不准确呢,毕竟实验设备存在误差,但当时光谱仪的精度可达万分之一,所以此差值显然并非实验设备精度导致。
为此,玻尔在1914年对此作出了回答。在玻尔原子理论中假定氢核是静止的,电子绕固定不动的核进行运动。事实上,只有当核的质量无限大时才可以有此近似。
而氢核只比电子重约1836倍,这样的近似处理显然会带来误差。实际情况是电子和核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运动,如下图:
(2)约化质量
对于原子核和电子均绕质心旋转的问题,可利用力学中的两体问题简化为一体问题的方法,即约化质量。
核心思想:当两个物体绕其质心旋转,若想将两体问题转化为一个质点围绕另一个质点运动,这时,可将质量大的视为静止,另一个质量小的等价为:
将称为约化质量。
之前计算中( 文章“原子的波尔模型、能量量子化、光电效应、光谱实验、量子态、角动量”的第3.3节),当原子核质量时,,修正后的里德伯常数为:
(M为氢核的质量,me为电子的质量)
而经验常数为:,可见相差的非常小。
二、类氢原子光谱
里德伯常数随原子核质量变化的情况也被用于证实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期初,在原子质量测定问题中,有人估计存在质量为两个单位的重氢。
1932年,尤雷在实验中发现,液氢赖曼系的头四条谱线都是双线,且双线之间波长差的测量值与通过里德伯常数R计算出来的双线波长差非常接近,从而确定了氘的存在。
(1)理论推导波长差
对于氢原子核氘原子,二者的波数分别为:
(氢原子波数),(氘原子波数)
对于二者的里德伯常数,与本文一中推导类似,均可以表示为质量趋于无穷的里德伯常数乘以它们对应质量部分项,即:
(其中M为氢原子或氘原子的质量)
对于氢原子和氘原子的同一条谱线,可以得到有如下关系:
将,的表达式带入,可以得到:。
根据氢原子核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且,即:
进而可以得到:
(2)实验波长差
多出的谱线是来自氢原子的同位素氘。
考虑核质量的影响分别计算氢原子和氘原子光谱波长值,并给出了波长差的理论数值
波长差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减小
通过对实验波长差和理论推导波长差的对比可见相差很小,可以判定存在质量为2的同位素——氘。
三、类氢离子光谱
类氢离子是指原子核外仅有一个电子的原子体系,但原子核内带有大于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如一次电离的氦离子,二次电离的锂离子,三次电离的铍离子,都是具有类似氢原子结构的离子。
(1)毕克林系的发现
1897年,天文学家毕克林在船舻座ζ星的光谱中发现了一个很像巴耳末系的线系。如下图:
其中高的谱线为巴尔末系,和巴尔末系谱线挨的比较近且较矮的谱线为毕克林系。
通过谱线的观察,可以得到以下判断:
- 毕克林系中每隔一条谱线和巴尔末系的谱线差不多重合,但另外有一些谱线位于巴尔末系两邻近线之间;
- 毕克林系和巴耳末系差不多相重合的哪些谱线,波长稍有差别。(起初有人成为毕克林系为外星上氢的光谱线)
(2)类氢离子里德堡常数
在“原子的波尔模型、能量量子化、光电效应、光谱实验、量子态、角动量”一文中我们知道,里德堡常数的表达式为:,并根据其推导过程,可以知道,当质量变为Z时,需要补一个Z,则需要补。进而得到类氢离子的德堡常数表达式为:
(3)类氢离子光谱
氢的光谱公式为:
结合(2)中类氢离子里德堡常数,可以得到,类氢离子光谱公式为:
采用约化质量表达形式:
当n=4时,。此时,与氢光谱的比较就可以知道为为什么的谱线比氢的多了,这是由于的取值多出一些半整数。
需要注意的是,氦离子毕克林系第一个光谱项的n=4,毕克林系是从电子高能级往n=4的轨道跃迁发出光谱产生,而氢原子巴尔末系第一个光谱项的n=2,是高能级往n=2能级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