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求职市场上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4年前硕士学历就能进入的职业,现在都要博士了,不免让人有一种4年书白读的感觉。所以想再观察一下学历贬值,平复一下心情(不是)。
学历贬值的原因:供大于求
“贬值”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表示的是货币的价值下降。学历虽然不是一般等价物,但还是有等价物的属性的,比如特定学历对应特定工作类别、行业、薪资,大家心里还是有杆秤的。
贬值的本质原因在于供求关系失衡,学历贬值当然也不例外。在前面的推送每周教育关注 | 新时代专业教育的扩张里提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都将增大。
另一方面,考研人数将进一步提高,2022年的报名人数是2010年的3倍多。录取人数虽逐年上升,但录取率却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录取率下降到近12年的新低,仅为24.2%。
而从2003年至2018年的新增人口数据、以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受教育率来看,未来15年每年高校毕业人数都会在一千万人以上。所以从供给端来看,未来的研究生规模会越来越大,而由于经济发展增速放缓,新增就业岗位、特别是优质高薪的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低于高校学生的毕业人数,所以学历贬值将是可预见的未来的一个明显的趋势。
学历贬值的机制:供需再平衡
供需如何再平衡呢?比如世界粮食如果减产10%,那么粮价不是上涨10%,而是会上涨到让10%的人买不起的程度,学历贬值也是一样。
在同一层次的岗位多了10%的人的竞争,不是招聘条件上升10%,而是招聘条件上升到能够多淘汰10%的人。这并不是一个线性变化的,而是一个指数变化的问题,也就意味着如果供大于求持续存在,那么学历将呈现加速贬值的态势。
同一份工作明明本科生都可以做,非要招到硕士、博士,也就是说明他就算上升到博士学历,也依然能够招到足够多的人;未来随着更多的硕博士生毕业,设置的条件可能会更加苛刻。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到,2022年的研究生规模相比2018年增长了50%,而国内GDP从2018年的90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万亿元,增长率为34.4%,低于研究生规模的增速,供需的再平衡必然使得入职条件增加到淘汰排在后面的人为止。这就会导致下面的结果。
同样的成绩,同样的优秀程度,能找到的工作层次相比之前会更低。
反过来说,要想获得同一份工作,现在要付出的努力要远大于从前。
以教职为例,现在找教职要卷博后,或者发明一些“特聘”、“准聘”的前缀,再加上“非升即走”,一关一关过。这些关卡站在10年前的视角似乎毫无意义,设置这些关卡的意义仅仅在于,筛选掉系统内多余的人,以达到供需再平衡。
如何应对学历贬值
我们常说,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形势使然,也没必要抱怨错过了风口、高房价给先来的人接盘什么的(虽然经常抱怨…)。我觉得应对的方式无外乎:
一是慢不如快。供大于求的供需关系将长期存在,基于这一点,能早毕业就不要晚毕业,能早就业就不要晚就业。而由于上面的结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又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就必然决定读研、读博、读博后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那就只能在缩短毕业年限上下功夫了,在越来越卷的环境下成为卷王、脱颖而出。
二是提升自己的辨识度。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自己身上制造“稀缺性”,在整体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营造自己的小气候。比如高水平论文多,项目多,头衔多,成果丰富;比如导师关系硬、自身人脉广;比如父辈给的家庭资本多;或者看到发达地区学历贬值了,就去欠发达地区、学历贬值速度比较慢的地方等。
三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能够获胜,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中输出产能,那么工作岗位特别是优质的工作岗位将能够匹配上毕业生人数,在此基础上学历贬值的速度将得到延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解决供大于求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