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卷积&滤波
- 1.一个没有任何效果的卷积核
- 2.平均均值滤波
- 3.图像锐化
- 4.soble边缘检测
- 卷积的三种填充模式
- 1.padding --> same模式 最常用的模式
- 2.full和valid模式
- 三通道卷积
- canny边缘检测算法(效果最好)
- Sobel算子、Prewitt算子
- 相机模型
- 畸变矫正
- 图像相似度比较哈希算法
卷积&滤波
线性滤波是图像处理最基本的方法,它可以允许我们对图像进行处理,产生很多不同的效果。
图像像素位置和kernel核每个位置的权重,
对应的位置相乘再相加
卷积和滤波的区别
:卷积操作在做乘积之前,需要先将kernel核翻转180度
几种卷积核 帮助理解:
1.一个没有任何效果的卷积核
2.平均均值滤波
高斯平滑
3.图像锐化
拉普拉斯变换核函数
4.soble边缘检测
原理自行理解一下
卷积的三种填充模式
1.padding --> same模式 最常用的模式
为了解决卷积后图像变小,进而丢失信息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边界补0,使用padding方法,
如下图所示:
此时,原图像与卷积后的图像尺寸大小保持一致
2.full和valid模式
三通道卷积
每个通道单独进行卷积,注意每个卷积核的权重矩阵都可能都不一样
每个通道作为一个单独的层,不同的卷积核的权重矩阵,可以提取不同的图像特征。
CNN卷积神经网络的强大之处在于
:过滤器的特征并不是人为确定的,而是通过大量图片自己训练出来的。
canny边缘检测算法(效果最好)
边缘检测主要是图像的灰度变化的度量、检测和定位。
图像中的低频信号和高频信号也叫做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
简单来说,图像中的高频分量
,指的就是图像强度变化剧烈的地方,也就是边缘
图像中的低频分量
,指的是图像强度变化平缓的地方,也就是大片色块的地方。
人眼对图像中的高频信号更为敏感
边缘检测的基本步骤如下
:
- 灰度化: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以便更容易检测边缘。
- 去噪:使用滤波器去除图像中的噪声,以减少边缘检测时的误差。常用的滤波器包括高斯滤波器、中值滤波器等。
- 计算梯度:对图像进行梯度计算,以确定图像中每个像素的变化率。常用的算法包括Sobel算子、Prewitt算子等。
- 非极大值抑制:在计算出梯度后,为了获得更细的边缘,需要进行非极大值抑制,以使边缘像素具有更窄的宽度。
- 阈值处理:在进行非极大值抑制后,得到了一张二值图像,需要确定阈值来确定哪些像素是边缘像素。
canny边缘检测算法
是目前最优秀的边缘检测算法
Canny边缘检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边缘检测算法,它能够检测出图像中的强边缘,并抑制图像中的弱边缘。以下是使用cv2库实现Canny边缘检测的代码:
import cv2
# 读取图片
img = cv2.imread('test.jpg', 0)
# 进行高斯模糊 去除图片噪音
img_blur = cv2.GaussianBlur(img, (3, 3), 0)
# 进行Canny边缘检测
canny = cv2.Canny(img_blur, 50, 150)
# 显示结果
cv2.imshow('Canny Edge Detection', canny)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在这个代码中,首先读取一张灰度图像,然后使用高斯模糊来减少噪声的影响。接着,使用cv2.Canny函数来进行边缘检测,其中第一个参数为输入图像,第二个和第三个参数分别是Canny算法中的两个阈值
。最后,使用cv2.imshow函数来显示处理后的图像。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时,需要先对图像进行高斯模糊,这可以帮助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同时,阈值的选取对检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简单来说一下
Canny边缘检测算法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参数分别为低阈值和高阈值
的含义。
在Canny边缘检测算法中,首先使用高斯滤波器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梯度幅值和方向。接着,根据梯度幅值和方向,将像素点分为三类:强边缘、弱边缘和非边缘
。
为了确定哪些边缘是真实的边缘,需要设置两个阈值。当像素点的梯度幅值超过高阈值时,将其标记为强边缘
。当像素点的梯度幅值小于低阈值时,将其标记为非边缘
。当像素点的梯度幅值在低阈值和高阈值之间时,如果它与一个强边缘相连,则将其标记为强边缘;否则将其标记为非边缘
。
因此,通过调整低阈值和高阈值可以得到不同的边缘检测效果。一般来说,低阈值和高阈值之间的差异越大,得到的边缘也越少,但是这些边缘更可靠。相反,低阈值和高阈值之间的差异越小,得到的边缘越多,但是这些边缘可能不太可靠。
然后再说一下高斯滤波去除噪音的函数
在cv2.GaussianBlur函数
中,第二个参数表示高斯滤波器的大小
,即核的大小。该参数必须是一个正奇数,例如3、5、7等等。这是因为高斯滤波器的中心点是由核的大小确定的,所以必须确保中心点是一个像素而不是在两个或更多像素之间。
核的大小越大,图像被平滑的程度越高,但是可能会导致图像细节丢失。另外,对于不同的图像和应用场景,合适的核大小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三个参数表示高斯滤波器的标准差
,即高斯函数的标准差。标准差决定了高斯函数的形状,它越大,高斯函数的分布越宽,平滑效果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实际应用中,标准差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当图像噪声较小或者需要保留更多的细节时,应该选择较小的标准差;而当图像噪声较大或者需要更强的平滑效果时,应该选择较大的标准差。
需要注意的是,当标准差越大时,核的大小也会增加。一般来说,标准差的值和核的大小应该相互搭配,以达到较好的平滑效果和图像细节保留程度。
Sobel算子、Prewitt算子
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读取图像
img = cv2.imread('image.jpg', cv2.IMREAD_GRAYSCALE)
# Sobel算子
sobel_x = cv2.Sobel(img, cv2.CV_64F, 1, 0, ksize=3)
sobel_y = cv2.Sobel(img, cv2.CV_64F, 0, 1, ksize=3)
# cv2.addWeighted()用于将两个图像进行加权求和
sobel_xy = cv2.addWeighted(sobel_x, 0.5, sobel_y, 0.5, 0)
# Prewitt算子
# 定义kernel核
kernel_x = np.array([[-1, 0, 1], [-1, 0, 1], [-1, 0, 1]], dtype=np.float32)
kernel_y = np.array([[-1, -1, -1], [0, 0, 0], [1, 1, 1]], dtype=np.float32)
prewitt_x = cv2.filter2D(img, -1, kernel_x)
prewitt_y = cv2.filter2D(img, -1, kernel_y)
prewitt_xy = cv2.addWeighted(prewitt_x, 0.5, prewitt_y, 0.5, 0)
# 显示图像
cv2.imshow('Sobel X', sobel_x)
cv2.imshow('Sobel Y', sobel_y)
cv2.imshow('Sobel XY', sobel_xy)
cv2.imshow('Prewitt X', prewitt_x)
cv2.imshow('Prewitt Y', prewitt_y)
cv2.imshow('Prewitt XY', prewitt_xy)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cv2.Sobel()用于计算Sobel算子
,第一个参数
为输入图像,第二个参数为
输出图像的深度,第三个和第四个参数
分别为x方向和y方向的导数,最后一个参数
ksize为Sobel算子的大小(指sobel卷积核的大小,默认3*3)。
cv2.filter2D()用于计算Prewitt算子
,第一个参数
为输入图像,第二个参数
为输出图像的深度,第三个参数
为卷积核。cv2.addWeighted()用于将两个图像进行加权求和。
相机模型
在相机拍摄的过程中,原图可能会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
畸变矫正
要进行图像畸变矫正,通常需要使用相机标定得到相机的内参和畸变系数。然后可以使用OpenCV提供的cv2.undistort()函数来实现畸变矫正。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读取图像
img = cv2.imread('distorted_image.jpg')
# 相机内参和畸变系数
camera_matrix = np.array([[fx, 0, cx], [0, fy, cy], [0, 0, 1]], dtype=np.float32)
dist_coeffs = np.array([k1, k2, p1, p2, k3], dtype=np.float32)
# 畸变矫正
img_undistorted = cv2.undistort(img, camera_matrix, dist_coeffs)
# 显示结果
cv2.imshow('Original Image', img)
cv2.imshow('Undistorted Image', img_undistorted)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其中,fx和fy是相机的焦距,cx和cy是相机的光心在图像坐标系下的坐标,k1、k2、p1、p2和k3是畸变系数。函数cv2.undistort()的第一个参数是待矫正的图像,第二个参数是相机内参矩阵,第三个参数是相机的畸变系数。函数返回一个畸变矫正后的图像。
cv2.undistort()函数主要有五个参数
:
1.输入图像:待矫正的图像
2.摄像机内部参数矩阵:该参数包含摄像机的内部参数,如焦距、光心等信息。可以通过摄像机标定得到。
3.畸变系数矩阵:该参数包含了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等信息。同样可以通过摄像机标定得到。
4.可选参数newCameraMatrix:新的相机内部参数矩阵。默认值为None,表示使用原始内部参数矩阵。
5.输出图像的大小:输出图像的大小,可以通过参数newCameraMatrix和输入图像大小来计算得到。默认值为输入图像的大小。
其中前两个参数是必须要指定的,后三个参数是可选的
。
图像相似度比较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一共有三种:
1.均值哈希算法 aHash
2.差值哈希算法 dHash
3.感知哈希算法 pHash
汉明距离
均值哈希算法(Average Hashing Algorithm):它是最简单的哈希算法之一。它的思想是:
将图像缩小为8*8的小图像,计算它的平均灰度值作为图像的指纹。
在实现时,具体过程如下
:
1.先将图像转为灰度图
2.将图片缩小为88大小
3.将缩小后图像的像素平均值作为指纹
4.最后比较指纹值的汉明距离来判断图像的相似度。
差值哈希算法(Difference Hashing Algorithm):它和均值哈希算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计算的是图像像素之间的差异。
具体过程如下
:
1.先将图像转为灰度图,
2.将图片缩小为8*8大小
3.计算相邻像素之间的差异,将像素的差异转换为二进制码
4.最终将所有的二进制码拼接起来作为图像的指纹。
5.最后比较指纹值的汉明距离来判断图像的相似度。
步骤3和步骤4是与均值哈希算法之间最主要的差异
。
感知哈希算法(Perceptual Hashing Algorithm):它是一种比均值哈希算法和差值哈希算法更为复杂的哈希算法。它不仅考虑像素的平均值和差异,还考虑了像素的高频信息和人眼的视觉感知。
感知哈希算法的实现过程如下:
1.先将图像转为灰度图
2.将图片缩小为8*8大小
3.然后进行DCT变换,提取图像中的高频信息,再将高频信息量化为二进制码
。
4.最终将所有的二进制码拼接起来作为图像的指纹。
5.最后比较指纹值的汉明距离来判断图像的相似度。
步骤3是与差值哈希算法最主要的差异
。
其中:DCT变换的介绍
:
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技术,常用于图像、音频和视频压缩中。与傅里叶变换类似,DCT也是将一个信号从时域(或空域)转换到频域
,但它对于大部分实际信号来说更加紧凑,且DCT产生的系数是实数
。因此,DCT在许多应用中比傅里叶变换更加实用
以下是cv2的实现实例:
- 均值哈希算法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def ahash(image, size=8):
# 调整图像大小
image = cv2.resize(image, (size, size))
# 转为灰度图
gray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GRAY)
# 计算均值
avg = gray.mean()
# 将图像转为01串
hash_code = ''
for i in range(size):
for j in range(size):
if gray[i, j] > avg:
hash_code += '1'
else:
hash_code += '0'
return hash_code
# 加载图像
image = cv2.imread('image.jpg')
# 计算均值哈希值
ahash_code = ahash(image)
print(ahash_code)
2.差值哈希算法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def dhash(image, size=8):
# 调整图像大小
image = cv2.resize(image, (size + 1, size))
# 转为灰度图
gray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GRAY)
# 计算哈希值
hash_code = ''
for i in range(size):
for j in range(size):
# 差值的实现过程
if gray[i, j] > gray[i, j + 1]:
hash_code += '1'
else:
hash_code += '0'
return hash_code
# 加载图像
image = cv2.imread('image.jpg')
# 计算差值哈希值
dhash_code = dhash(image)
print(dhash_code)
- 感知哈希算法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def phash(image, size=32):
# 调整图像大小
image = cv2.resize(image, (size, size))
# 转为灰度图
gray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GRAY)
# 计算DCT变换
dct = cv2.dct(np.float32(gray))
# 取左上角8*8的DCT系数,计算均值
avg = dct[:8, :8].mean()
# 将DCT系数转为01串
hash_code = ''
for i in range(8):
for j in range(8):
if dct[i, j] > avg:
hash_code += '1'
else:
hash_code += '0'
return hash_code
# 加载图像
image = cv2.imread('image.jpg')
# 计算感知哈希值
phash_code = phash(image)
print(phash_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