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影响评价(EIA)中,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及生态系统图件的制作需依据科学、法规和技术规范,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图件的规范性。以下是主要的制作依据:
1. 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明确环评需分析项目对土地利用、植被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图件需符合法律要求。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如总纲、生态影响导则等)**
规定图件的制图标准、内容要求和比例尺范围(如土地利用图比例尺通常为1:10,000至1:50,000)。 -
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规划
需叠加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等空间管控边界,确保项目不涉及禁止开发区域。
2. 数据来源依据
-
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如Landsat、Sentinel、高分系列)用于提取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信息。
-
无人机航拍数据用于局部高精度制图。
-
-
实地调查数据
-
植被样方调查、物种名录、生态系统类型验证等。
-
-
历史资料与规划文件
-
土地利用现状图、生态功能区划、区域植被志等。
-
3. 分类标准与制图规范
(1)土地利用图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
依据国家标准划分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一级/二级地类。 -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
参考自然资源部门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
(2)植被类型图
-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按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等进行分类(如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等)。 -
区域性植被区划
结合当地植被志或生态调查报告(如《中国植被图集》)。 -
(3)生态系统图
-
《生态系统分类与评估规范》(HJ/T 192-2022)
划分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类型。 -
生态敏感性/脆弱性评价结果
叠加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等信息。 -
4. 技术方法依据
-
空间叠加分析
利用GIS将土地利用、植被、生态系统图层与项目边界叠加,分析影响范围。 -
制图规范
-
图例统一(如土地利用图按国家标准色标填充)。
-
标注坐标系统(如CGCS2000坐标系)、比例尺、指北针、数据来源等。
-
-
遥感解译与验证
-
监督分类(如最大似然法)与非监督分类结合,辅以地面验证。
-
5. 区域规划与生态保护要求
-
生态功能区划
结合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制图。 -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标注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迁徙通道等敏感区域。
6. 质量控制依据
-
数据精度验证
-
遥感解译精度需≥85%(通过混淆矩阵验证)。
-
实地核查比例不低于图斑总数的5%。
-
-
专家评审与公众参与
图件需通过专家论证,必要时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示例图件制作流程
-
数据收集:获取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生态保护区边界等。
-
遥感解译:结合实地调查,分类提取土地利用和植被信息。
-
GIS制图:叠加生态系统类型、项目边界、敏感区图层。
-
影响分析:标注项目占用的林地、耕地或生态敏感区。
-
成果输出:按规范标注图例、比例尺、制图单位等信息。
通过以上依据和流程,确保图件科学、合规,为环评中的生态影响预测和保护措施提供可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