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全中国是个班级,江南五省各不同
继续跟随长江的脚步,认识坐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省份: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上海。他们同属于一个美丽又富饶的大区——江南。
那么问题来了,一提到江南,你会想到什么?河湖纵横,渔业发达。通江达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品包邮。口味清淡,喜甜厌辣。
二 江西——班里很低调的同学!
真正了解江西后,我们就会发现:论家底,他有青山绿水;论过去,他曾风头无两;论文化,他的文人半江山;论担当,他曾是革命圣地;论吃辣,他无人能敌;论勇气,他不服就“赣”。
2.1 论家底——守着青山绿水和宝藏
唐朝时期,这里是江南西道的一部分,元朝时期又被设为江西行省,因此得名江西。
2.1.1 家有宝藏山
多山
先不看地图,咱们把时间拨回到几亿年前,看看江西在哪儿。由于夹在几个小板块(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交界处,当时的江西常年泡在海中。这种地方有个明显的特点:地壳贼薄,动不动就爱往外冒岩浆。
后来,板块们一通乱撞,把江西不断抬高;岩浆也噗噗乱喷,凝固成大片大片的陆地。然后再抬高,再乱喷……就这么反反复复地持续了上亿年,最终导致江西——多山。
龙虎山
龙虎山属于丹霞地貌,丹山碧水,东汉时期的道教创始人之一张道陵特爱来这儿炼丹,因此龙虎山也被称为道教祖山。
矿产资源
重点是江西的山不光颜值高,而且富含矿产资源。原因很简单:岩浆这玩意儿,不光温度高,还富含各种金属元素。在岩浆喷涌而出,然后冷却凝结的过程中,这些金属元素逐渐汇聚到一起,最终形成了一座座金属矿山。
因此,江西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丰富到什么程度呢?江西南昌有一座西汉时期的海昏侯墓,里面共出土了230斤黄金、10余吨铜钱,大多是本地原产。
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阿赣成功斩获“中国铜都”“亚洲锂都”“世界钨都”,以及“稀土王国”等荣誉称号。
2.1.2 水是生命源
河流
江西南部多山,地势高,因此孕育出了不少河流——自西向东依次是修河、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中部的赣江,是全省最大的河流,江西的简称也源于此。
鄱阳湖&鄱阳湖平原
多条河流向北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江西地形有点儿南高北低,河流从山头奔涌而下,一边走一边挟带了不少土。等到了地势平缓的北边,这些土就被丢在路边。久而久之,形成了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的——鄱阳湖平原。
人类稻作文化
这种豪华配置最适合种地了。所以早在上万年前,江西上饶就出现了老祖宗们拾掇水稻的身影。
因此,这里也被誉为人类稻作文化的发祥地。
候鸟迁飞中转站
因为湖底堆积了泥沙,鄱阳湖平时的水位比长江还高,侧面看大概是这样:
这会造成什么情况呢?丰水期时,长江水位较高,往鄱阳湖里灌。而到了枯水期,长江水位较低,鄱阳湖反向给长江供水。于是鄱阳湖形成了“丰水一片,枯水一线”的奇妙景象。
随着鄱阳湖湖水干涸、湖底裸露,大量的小鱼、小虾也慢慢露出了头。因此,每年会有数十万候鸟来这里过冬,其中包括江西省省鸟——白鹤。
全球共有九大候鸟迁飞路线,江西是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中重要的中转站。
所以,总结一下阿赣的家底,就是:山上有景,山里有矿;湖能喂鸟,地能产粮。如此丰厚的家底,使阿赣超越了周围不少同学,但阿赣却默默无闻,守着青山绿水低调过日子。然而,到了唐朝,出现了一件事儿,使得阿赣风光了起来。
2.2 论过去——曾风头无两
京广大水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南方的同学都不太受重视。但到了唐朝,国力强盛了。因此,连带着整个班级的气质都不一样了,尤其是阿粤同学,进步神速,通过海运跟外国人做买卖,发达了。
再把阿粤当小透明,是不是就不合适了?最怕突然的关心,大家想去找阿粤,结果走到阿赣和阿粤之间,被山挡住了。只有山上那条年久失修、荆棘密布的大庾岭古道勉强可以通行。无论是单纯的人员往来,还是大规模的物资运输,都相当不方便。于是,朝廷下发了一笔资金,对大庾岭古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升级改造,拓宽了原先的道路。
而且随着其他运河的修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通道。比如贯通南北的京广大水道。
就这样,原本低调的阿赣成了班级的交通中转站。
滕王阁
初唐时期,江西还是穷乡僻壤,唯一的娱乐设施就是李世民的小弟滕王亲自招标建设的——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等到唐朝中后期,靠着中转站的优势,阿赣的GDP一路高歌猛进,一跃成为东南片区的经济中心。阿赣的稻米产量位居班级前列,茶叶产量更不用说,光是浮梁县的产量,就占了全班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景德镇瓷器,漂洋过海,畅销全球。浮梁是景德镇下辖的一个县,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提到的“前月浮梁买茶去”,就是指这里。
庐山
风景给力,经济发达,所以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去江西旅游,比如庐山。据统计,有3500多位诗人到过庐山,留下了16000多首诗歌。放眼全国,无人能敌。
白鹿洞书院
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还给阿赣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于是,阿赣建了很多书院,其中就包括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
全国文人半江西
总之,整个唐宋时期,阿赣经济形势一路向好,文化水平也水涨船高。到北宋时,阿赣咔嚓一下培养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南宋时,又出了个朱熹,一边做官,一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总之两宋期间,江西培养出了全国约八分之一的宰相,其他大小官员、才子更是不计其数。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我们熟悉的陶渊明、晏殊、黄庭坚、杨万里、文天祥、汤显祖等名人大家,也都是江西人。
短暂的衰落
然而,高光过后,阿赣迎来了短暂的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人口流失、交通地位下降。
人口流失
到了明朝,朱元璋发现,因为多年的战乱,湖广省(今湖南、湖北)人口锐减,但隔壁的江西人还挺多。于是他决定把一部分江西人迁到隔壁的湖广省去。
这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工程,叫江西填湖广。而湖南人民口中的“江西老表”,其实指的是老乡、表亲。
后来,两湖人民又大规模移民到四川。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能理解川、湘、鄂、赣四省的人都爱吃辣这件事儿了?
到了清朝,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江西地形易守难攻且粮食充足,因此成了太平天国对抗清政府的前线。于是双方在这里打来打去,百姓纷纷逃亡。
再后来,大大小小的战争让江西战火不断,人口大量流失。没有人,谈什么发展?
交通地位下降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外贸中心,凭借连通阿粤发家的阿赣也跟着遭殃,落差极大。更惨的是,班里打算修建铁路,原计划经过江西,但最后阴差阳错地拐到了湖南。而这条铁路就是中国南北铁路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的前身。要想富,先修路。到了近现代,交通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影响巨大。曾经,江西因交通地位显要、人才辈出而崛起;到了近代,又因交通地位下降、人才凋零而走向衰落。
虽然江西一度衰落,可当班级遇到大事时,他总能毫不犹豫地担起重任。
2.3 论担当——革命圣地、大国重器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面对国民党的迫害,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积极展开自救。这就是著名的——南昌起义。
当时,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起义军力量,主要集中在江西九江。九江三面环水,国民党有军舰,万一起义失败,很难撤退。于是大家转移到南昌,并在这里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后来,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又带领工农革命军,一头扎进了南边的井冈山。
江西三面环山,最适合低调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发展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班级迎来新学期,阿赣作为产粮大省,也迎来新的任务——发展农业。
在三年困难时期,全班同学粮食紧缺,阿赣以一己之力支援全班43.5亿斤粮食,大大缓解了灾情。
今天,阿赣作为全班主要产粮大省之一,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就是江西九江人。
经济作物
赣南脐橙、庐山云雾茶
大国重器
军用钢铁制造、国产飞机研发
江西南昌航空城对标国际航空科研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航空产业集聚区。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利剑隐身无人攻击机就是在江西某飞机制造厂总装的。
旅游业
道教名山——三清山。七仙女下凡——仙女湖。
大美江西,人杰地灵!
三 安徽——很有包容心的同学!
3.1 能容水
安徽有两大平原:淮北平原和沿江平原。
3.1.1 淮北平原
淮北平原的形成
淮北平原的形成,离不开咱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中游是黄土高原,这里土质比较疏松。所以,黄河流过时会带走不少泥沙。等流到下游,地形变得越来越平坦,水流也变得越来越缓,黄河就带不动这些泥沙了。泥沙不断沉积下来,便形成了冲积平原。
但是呢,黄河有一个特点:一到汛期,就脾气暴躁,容易向四周泛滥。经年累月,黄河流过、冲积过的区域泥沙沉积,成了辽阔的华北平原。
那为什么叫淮北平原呢?很简单,因为它在淮河北面。流经安徽的淮河,也会把泥沙堆在这儿。所以,淮北平原的形成是黄河和淮河共同作用的结果。
夺淮入海
那么问题来了,淮北平原为什么能容水呢?还是因为黄河。在南宋时期,小打小闹的泛滥已经满足不了黄河了。于是,黄河直接抢占了淮河的河道,从这里流入大海。
这叫夺淮入海。是不是很过分?更过分的是,黄河还不断把自己中上游的泥沙带入淮河。
这样导致淮河入海口河道被泥沙堆积得越来越高,造成整个淮河河道地势中间低,两边高。水往低处流,所以每到汛期,洪水会流到安徽段,被淮北平原吸收。
因此对河南、江苏两省来说,大皖的能容水显得格外重要。一旦洪水到来,大皖首当其冲。上游开闸,承接上游河南的洪水。同时,下游关闸不泄洪,保障下游江苏的安全。
安徽抵御了大部分洪水,给了上下游同学抢险救灾的很大空间,因此可以说,河南和江苏的发展也离不开安徽的默默奉献。
3.1.2 沿江平原
沿江平原的形成
沿江平原。它是由长江冲积而成的。沿江平原的周围都是山地和丘陵,陡峭的山体存不住水,因此雨水多的时候,水顺着山势,哗啦啦地都流到了沿江平原。因此,沿江平原也很能容水。
看到这儿,我们发现,拥有淮北平原和沿江平原的大皖,等于拥有了两个巨大的洼地。
安徽的简称“皖”,源于曾在这里存在过的古皖国和安徽省的皖山、皖河。
水利工程
虽然安徽做到了大碗能容,但架不住周围水太多了,容易滋生水患。所以自古以来,安徽就作为全国最大的蓄洪区和泄洪区担当着重任。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据说就发生在安徽蚌埠。
淮南市有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的主体是一个大水塘,可以储蓄山洪,还可以引流灌溉平原,相传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芍陂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后来由于隶属安丰,它也被称为安丰塘。
如今,全国有98个泄洪区,安徽省就占了24个。所以,大皖的历史是一部治水史,也是一部奋斗史。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顽强地和洪水做斗争。
3.2 能容人
看地图,长江和淮河天然地将安徽分成了三块:皖北、皖中和皖南。
3.2.1 皖北搞农业
皖北是广阔的淮北平原。平原地区有啥特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河水灌溉,是种粮食的绝佳之地。所以,从商朝之后,皖北慢慢成了重要的产粮区。淮北平原产粮多,但也经常遭受洪灾,所以皖北的农民时刻保持拼搏精神。
阳光灿烂,风调雨顺,能种地的时候,大家会种地。碰上连年灾荒,地种不了,饭也吃不上的时候:这皇帝不行,把他干。
其中最具拼搏精神的,是来自安徽的朱元璋同学。
3.2.2 皖南搞商业
九华山
跟皖北的一马平川不同,皖南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以盛产名山。比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
黄山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常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为了解决生计,住在皖南的人们,日常劳动多是开垦梯田与种植茶叶。
名茶
我国十大名茶中,有三种来自安徽。来自奇绝黄山的黄山毛峰。来自皖南山地的祁门红茶。来自皖中大别山区的六(lù)安瓜片。
笔墨纸砚
皖南的百姓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山里的竹、木、石等各种原材料加工成了: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居然把皖南打造成了笔墨纸砚之乡。
徽商
因此皖南的老乡们走出大山,奔向全国,靠卖特产赚钱。结果又一个不小心,创造了明清时期著名的商业组织——徽商。
他们的经商地,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沪包邮区。在江苏,徽商还解锁了一门非常重要的生意——贩盐。清末时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富可敌国,他就来自安徽绩溪。
徽派建筑
徽商在外赚了钱,衣锦还乡,在家里盖了不少豪华小别墅。这便是有着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的——徽派建筑。
3.2.3 皖中-兵家必争之地
兵家必争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皖中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妥妥的兵家必争之地。
为什么这么说?北边,是广阔的皖北农业区,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南边,连接长江,顺流而下可直捣江浙大本营。所以,不管是北边政权想南下掐架,还是南边政权想北上叫嚣,都得先把皖中拿下。
合肥
尤其是皖中最重要的城市——合肥。皖中西部是大别山区,皖中东部是大片的丘陵地带。只有中间的合肥缺了个口儿,而且土地平坦,利于行军,旁边还有水系贯穿南北,便于运输物资。
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如此关键的交通要道,自然人人都想得到它。
孙权意欲开拓西、北战线,需先攻下合肥,但前前后后进攻五次都无功而返,从中可见合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合肥还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淝水之战、天平天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频繁的战争劳民伤财,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合肥,因此合肥的经济发展不免差了点儿。这就导致现在虽然合肥是省会,但安徽的许多城市都喜欢跟着隔壁的南京混。
安徽不光能容纳南来北往的人,还融合了他们带来的文化和风俗。比如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戏,传到安徽安庆后,与当地戏曲剧种相融合,而后被发扬光大,比如天仙配。再比如,融合西北秦腔的徽剧在这里形成,后来徽班进京,又逐渐发展成京剧。
包容的大皖以一己之力,容下了洪涝灾害,容下了战火纷飞。
3.3 起飞
3.3.1 农业
淠史杭灌区
夏天,降雨量大,洪水一来,把耕地淹了。春天和秋天,田高水低,降雨量少,又容易遭受旱灾。
旱时旱死,涝时涝死!
为了解决大皖的这个难题,同学们帮他建了一个灌溉工程——淠史杭灌区地跨河南、安徽两省,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溉区之一。在雨季,把大别山区流下的洪水拦蓄在各个水库里。到了旱季,再通过淮河的支流,将水引到农田里。
科技
进入新学期后,国家提倡教育教学深入基层,要求一批北京高校迁往全国各地。中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可迁到哪儿呢?吸纳高校落地,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
安徽再一次展现包容的品质,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举全省之力支持中科大的发展,要粮给粮,要电给电。而中科大也不负众望,在这里扎根发展,并研究、制造出了一系列大国重器。
“墨子号”量子卫星、“九章”量子计算机、“人造太阳”
新能源汽车
大皖还风风火火地搞起了制造业,是不是没想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班里不少同学都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大皖也不甘落后,聚集了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
安徽准备打造一个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既保障自身经济发展,又助力环保事业腾飞。
像我们熟悉的奇瑞、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等车企,都在安徽落户、发展。
上下是山水,左右是人文;一皖全包揽,等你来探看。
四 江苏——当之无愧的学习委员!
4.1 先天条件好
4.1.1 一近两多
离海近
这一近,是离海近。小苏推开窗就是大海,除了能吃到鲜美的海鲜,还有一点很关键:家门口就能晒盐。盐,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古代,谁掌控了它,谁就相当于抱着一座金山。而且由于离海近,出海轻松,小苏常和外班同学做生意,贸易往来十分便利。
水多
说完“一近”,再来说说“两多”。第一多:水多。如果把中国的地形比作阶梯教室,那小苏的座位,就在第三级阶梯上。江苏面朝大海,所以水汽充足,降雨很多。又因为江苏地势低,容易积水,所以这里水系纵横,有很多大型的江河湖泊(淮河,洪泽湖,高邮湖,长江,太湖)。在江苏,是三步一小河,五步一大河。这给小苏带来了很多好处:渔业发达、水运发达。
平地多
第二多:平地多。这里到处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高山那都是稀罕物件儿。
全省最高点在连云港的一座山上,海拔六百多米,还没有上海中心大厦高。不过这座山有个广为人知的名儿,叫花果山。
鱼米之乡
富饶的平原地区,最适合种地;再加上充沛的水源,江苏的农业发展相当迅速。于是小苏渐渐有了个响亮的名号:鱼米之乡。
纺织业
农业大丰收之余,小苏还搞起了纺织业,和别人相比,她原材料的来源问题很容易解决——桑麻种植、养蚕缫丝。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小苏的纺织业和手工业也蓬勃发展了起来。
苏绣
苏绣,四大名绣之一,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曹雪芹,他家长辈曾当过江宁织造,专门负责为宫中供应丝织品。
好了,说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江苏的先天条件:地平水足好种田,水运发达交通便,盐业潜力大无边。妥妥地含着金汤匙出生,名副其实地赢在了起跑线上。
4.2 运河开得巧
大运河
然而,尽管小苏天资过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才是学霸区。主要原因就一个:没有直达北方的路。所以小苏坐拥这么多优良产品、特色商品(丝绸、盐、粮食),却不能分享,自己用也用不完,想想都浪费。
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大手一挥,耗费无数民力,修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黄金航道——隋朝大运河。从此,江苏的“快递”能顺利地沿大运河发往北方。
就这么一直赚啊赚,江苏的富商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钱多得实在花不完,怎么办?那就搞搞精致生活吧。园林——扬州个园,苏州拙政园。淮扬菜——大煮干丝、文思豆腐。小曲——昆曲,很多经典作品,比如《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感天动地窦娥冤》等。昆曲源于一种叫昆山腔的唱腔,这个“昆山”,在江苏苏州。
四大名著
江苏不仅有乐于享受的富商,还有许多文学大家,比如范仲淹、郑板桥、顾恺之等,更有吴承恩和施耐庵这样的小说家,创作出了《西游记》和《水浒传》。
散装江苏
但江苏是个很奇特的省份,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两个字:散装。江苏的十三市,虽然同属一省,却各自发展、各自美丽、各自精彩,出门在外,主打一个“各自为省”。
南京被“嫌弃”的原因也很简单:作为省会大哥,带不动省内小弟,对外省倒挺有吸引力。
江苏为什么这么散装?总结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1.文化上有隔阂。整个江苏,从文化上自然地被分为三块:中原方言区、淮阳方言区、吴方言区。各地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你说大煮干丝,他听成麻辣鸡丝,根本聊不到一块儿去。2.发展上有差距。如果我们把江苏十三市分别拎出来单看就会发现,大部分“土豪”城市——都扎堆在大运河沿线,长江以南。奇怪了,长江以北的地区,为何发展略显逊色呢?其实这事儿吧,主要赖黄河太不安分。在宋朝时,黄河占据了淮河河道,夺淮入海。这就导致淮河水系从此容易泛滥成灾。河水一泛滥,江苏北部的大片土地就没法儿踏踏实实搞生产了。到了近代,铁路建设兴起,但好巧不巧,条条绕开苏北地区。因此,这些城市再次痛失发展良机。铁路建设之所以绕开苏北,除建设难度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我们就不细说了。
不过散装也有散装的好处,各县市互不相让,争强斗胜,都斗出了自身的支柱产业。张家港——钢铁,徐州——工程机械,苏州市区——电子信息,吴江——丝绸,扬州——玩具,丹阳——眼镜。
五 上海——班里高速发展的领航员!
地盘狭小,通江达海,这是上海的地理特点,也是上海发展的起点。
5.1 地盘狭小
面积
上海的面积小得可怜,小到全国排名倒数第三。
几千年前,上海更小,大部分都泡在水里。长江远道而来,一路上挟带了不少泥沙。长江入海时,泥沙会被堆积在入海口。泥沙堆多了,自然成了陆地。经过漫长的岁月,上海的座位渐渐露出海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沪
在唐宋那会儿,上海的许多陆地刚刚形成,因为地势低洼,淤泥堆积,沼泽遍布,所以能搞的产业无非下面几种:捕捞业、种植业和制盐业。上海的渔民发明了一种捕鱼工具,叫“沪”,后来人们把这个字当成上海的代名词,据说这就是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黄道婆
阿沪那时不能说没啥特色,简直是平平无奇。谁知到了元朝,一个女人的出现让阿沪突然变得重要起来。她就是被誉为“衣被天下”的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黄道婆是上海人,跑去海南“镀金”,学成归来,为上海引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而恰好当时上海的土质非常适合种植棉花。优质的棉花,搭配先进的纺织技术,阿沪很快就成了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中心。
阿沪靠着发达的棉纺织业,成功进入班级中上游。但上海真正腾飞,靠的是另一个特点。
5.2 通江达海
上海的水内连长江,外通海洋。对内,因为长江的存在,阿沪跟沿岸同学的联系一向紧密。对外,通过海洋,阿沪跟外班的沟通、商贸也很方便。
上海是如何发展的:小渔村——上海开埠——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浦东新区。
闭关锁国
故事是这样的:时间线拉到清朝,外国人看咱们人多钱也多,一心想来做生意,好大赚一笔。但大清觉得自家种啥长啥,要啥有啥,所以面对洋货,有点儿不屑一顾,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鸦片战争
因此,上海虽然拥有十分优渥的水运条件,但没法儿对外贸易。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人带着长枪大炮打了过来。
上海开埠
大清输得一塌糊涂,只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外国人做生意。其中就有上海。通商口岸的开放,意味着外国人可以自由出入上海,并在上海做生意、盖房子。这件事儿叫上海开埠,于是在阿沪的地盘上,冒出了很多洋玩意儿。有充满西洋风情的建筑:万国建筑群。有中西建筑特点相结合的民居:石库门。石库门房子之间的小巷子,就是大家十分耳熟的弄堂。外国人还带来了效率高、产量大的新式工厂,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洋货。洋货价格低廉,上海又通江达海,因此,这些货物沿长江而上能销往内地,扬帆出海能远销海外。销往内地的洋货严重挤压了本土产品的市场空间,土特产不好卖了。
洋厂、洋货主打一个快准狠,阿沪意识到自己被卷入了一张世界级的贸易网,更惨的是,自己还落后了。不过头脑灵光的她很快就领悟到:既然已经落后,那就奋起直追。
学了语言,就能学技术;学了技术,就能自己开厂子!外国人投资也非常积极,他们看好上海这片土地。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冒险家的乐园,既云集了外国资本,又冒出了许多新兴的民族企业。所以,此时的上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灯红酒绿,已然成为人人向往的上海滩。
上海制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沪因为工业底子厚,一口气鼓捣出了很多高水平的上海制造。比如,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工业强,商业更成功,阿沪引领全国时尚风向,走在潮流前线。比如,当时结婚的顶配:三转——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响——收音机。
一枝独秀不是春,阿沪还很关注其他同学的发展,生活上处处关心,事业上积极帮助。比如,给贵州的〇六一基地提供人才支持和厂房建设技术支持。该基地不仅是我国航天产品的生产基地,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训练基地。阿沪还为鞍山钢铁厂的建设提供了千余种精密设备及材料。阿沪不光自身成绩优异,还团结、援助其他同学,再加上有连通内外的区位优势,于是她被选为班里的副班长。
浦东新区
但多年前的老问题又一次制约了她的发展,啥问题——地盘小。到了20世纪末,上海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五百万,但生活区没有扩展,还只有这么丁点儿大,那叫一个挤。头脑灵光的阿沪找到了出路:开辟新区,引领发展。于是黄浦江东边的空地就开发成了浦东新区。
要发展,先建设。阿沪先是在黄浦江东岸,建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一连串的建筑拔地而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夏、东方明珠塔。
洋山港
为了满足外贸需求,阿沪又建设了一个很牛的港口——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完成自己的升级后,阿沪不忘自己副班长的身份,继续带动周围同学一起进步。这就叫:长三角一体化。
这就是上海,曾因地理限制而进步缓慢,但生于江海之间的她,性格中的开放精神与生俱来。
六 浙江——班里最会做生意的同学!
浙江致富之路:艰难起步期——春秋战国,迅速发展期——两晋、唐和宋,东山再起期——改革开放。
6.1 艰难起步期
还真不是,仔细看地图,可以用七个字概括阿浙:七山一水二分田。
6.1.1 七山
浙江有着大片的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七成。由于交通不便,久而久之,不同山头的人也懒得沟通了,自己玩吧,于是发展出一种“特产”:方言。方言,只有住在这一片儿的人才能懂。同一个东西,不同片区的人叫法也不一样,比如说螃蟹:衢州人叫它“把海”,嘉兴人叫它“蛤”。
浙江方言密度非常高,甚至有些山区一个村就有一种方言。
6.1.2 一水
说完浙江的山,我们再来说说浙江的水,主要有八大水系: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虽然数量多,但面积小,只占全省面积的一成不到。而且因为山多,浙江大多数江河只能在群山里钻来钻去。这造成了什么问题呢?一到雨季,山上存不住的水会冲入江中。
所以我们往往忽视了,阿浙的山洪灾害其实也不少。那江水流到大海,会不会就好了呢?并不会,因为它还会返回来。在钱塘江的入海口,还有个喇叭形的海湾——杭州湾。最终,形成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潮。别看这潮水很壮观,在古代,它淹田毁堤,其实是一种自然灾害。除了地形,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还跟地日引力、地月引力、沿海风向、水下沉沙等因素有关系,咱们
6.1.3 二分田
阿浙的平地不多——中间的金衢(qú)盆地是河谷平原,可以发展农业。剩下的平地,全在东边了——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
总结一下,阿浙“七山一水二分田”给她带来的影响是:交通不便水灾多,耕地不足困难多!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浙都没怎么发展,甚至被划分为百越之地,意思是这儿太荒凉。
但真正的强者,从不抱怨大环境。阿浙因地制宜,开始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子。靠山吃山,东部平原虽然面积不大,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搞点儿农业也能自给自足。
所以浙江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有多早呢?原始社会听说过不?新石器时代知道不?中华文明的起源晓得不?——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河姆渡文化:包工头的祖师爷有巢氏,就属于河姆渡人。
良渚文化的代表文物玉琮(cóng),表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相当精湛的手工艺。西南广阔的山地丘陵,可以种些经济作物——茶树、果树和桑树。
而发达的水系,既能发展渔业,又能搞运输卖特产。
这样一来,原本的先天不足,在阿浙因地制宜的布局下,成了:有粮糊口,有货可售,有船能运。
6.2 迅速发展期
在秦汉之前,全班的发展重心主要在北方。
北方的同学先别高兴,每当北方大动乱时,南方的同学就会迎来一次“阳光普照奖”,见者有份。阿浙也不例外,等来了三桶金:永嘉之乱、隋朝大运河、靖康之变。
6.2.1 永嘉之乱
西晋末年,班级北边出了一场大乱子。内有皇族司马一家窝里斗,搞内讧;外有游牧民族不服管,要造反。有个叫司马睿的皇族趁乱上位,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与此同时,北方的世家大族为躲避战乱,也纷纷南下,跑到建康附近定居。
这些来自北方的“土豪”们,给当时没见过啥世面的阿浙带来了不少好东西:先进的生产技术,超高的文化素养,还有强悍的消费实力。
在这些世家大族的带动下,浙江农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成为鱼米之乡;知识文化水平突飞猛进,盛产江南才子。
6.2.2 隋朝大运河
阿浙的生意虽然有了起色,但经济实力和北方同学还差了一大截。
隋炀帝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发现江南一带风景、美食都绝佳,于是征发几百万名民工,从洛阳挖了一条直通江浙的大河——隋朝大运河。这条大运河,不光直通阿浙家门口,还连接了不少繁华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后来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成了如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靠着这条黄金水道,阿浙再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有了隋唐两代机遇的加持,阿浙的经济实力大涨,甚至可以与北方同学比肩了。
6.2.3 靖康之变
北宋末年,北边游牧民族来中原抢地盘,甚至把皇帝全家绑回了东北。这事儿叫靖康之变。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跟西晋时一样,大宋皇室也有个漏网之鱼,他趁机上位,建立南宋,这个人就是:宋高宗赵构。
为了躲避金人的追击,赵构一路跑到南方避风头。去哪里呢?浙江。赵构跑到杭州一瞧:嗯,是个好地方。北边有长江天险保护金人轻易打不过来。这里一直没什么战乱,经济基础比较好。再加上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到处都是AAAAA级景区,比如:西湖。
跑得腿都软了的赵构决定不跑了,在杭州住了下来,并升杭州为临安府。“临安”的一个意思是虽然人到杭州了,但只在这里临时休息,这里是行都。真正的首都,一直是河南开封。赵构有什么小九九我们不操心,不过皇帝都来这儿买房了,阿浙还愁没人来吗?还愁经济发展不起来吗?
一时间,全国的资源、资金、人才……都源源不断地涌进浙江。至此,浙江全面赶超北方各省,正式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但阿浙还不满足,她发现海外市场还十分广阔,于是发挥自己的沿海优势,开拓出海路线,向海外进军。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浙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点。
阿浙靠着努力和天赐的三桶金,一直富裕到了清末,直到遇见了一件大事——开埠。简单来讲,开埠就是外国人强迫清政府开放几座城市,让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做生意、盖房子。建立新式工厂
最早开埠的,是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座城市,史称五口通商。
不少商业嗅觉敏锐的宁波老板,都带着金银细软跑到上海去发展了,因此现在很多上海人的祖籍是浙江。
不过,既然是做买卖,自然有赚也有赔。随着战争的到来,浙江深受其害,从原本的富裕之家瞬间掉回一穷二白的状态。
6.3 东山再起期
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个班级换了新气象,从农业班转型为工业班。浙江多山地,基础产业薄弱,不适合发展重工业。所以看到那些能发展重工业的同学,阿浙眼里只有羡慕的份儿。
不过多年的经商生涯,练就了阿浙超强的心态。于是聪明乐观的阿浙拎起竹篮,扛上扁担,走街串巷,用红糖、草纸换鸡毛赚钱。重工业不行,咱们来轻工业;轻工业上手没那么快,咱们先上手小作坊。
一步步来,一步步赶,这便是阿浙的经商理念。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鼓励发展经济,阿浙的经商血脉瞬间觉醒,搞起了家庭作坊,专门制造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小到玩具零食,大到服装家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种小作坊模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小作坊模式虽好,但也有问题,一个村、一个镇的东西都差不多。小老板们一琢磨:与其各支一摊,疯狂内卷,不如形成合力,做大做强。于是,久而久之,整个浙江就出现了一个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永康五金市场、柯桥轻纺城、海宁皮革城……当然了,其中最著名的,还要数——义乌小商品市场。
进入互联网时代,阿浙更是靠着敏锐的商业眼光,依托众多沿海港口,早早搞起了跨国电商。
阿浙的经济实力也重回巅峰,稳稳占据全班前五的宝座。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七 番外篇——中国港口知多少?
我们花了三本书的时间,沿长江顺流而下,终于来到了海边。你肯定能明显感受到,海边的同学跟其他班级的贸易往来,更频繁了!
这些满载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而供它们停泊、中转的地方,就是:港口。往小了说,港口能拉动地方经济;往大了说,港口是国家对外出口不可缺少的一环。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优秀的港口,它得长啥样?
7.1 啥样的条件适合建港口?
天气太冷,水容易结冰,直接影响船只在海上的正常航行。所以建港口的地儿,最好要不冻!
一片水域,持续有泥沙淤积,水底会被抬高,大船经过容易搁浅,影响航行。所以建港口的地儿,最好还要不淤!
风浪一大,船翻货毁,再大的生意也全打水漂了。所以建港口的地儿,最好还要避风!
如果生意越做越大,拉货的船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大船重,吃水深,所以配套港口也要深。一般来说,水深15米是标准:低于15米,是浅水港;超过15米,是深水港。所以建超大港口的地儿,最好还要水深!
原来,港口所在地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港口的繁忙程度。经济实力弱,偏僻荒凉,港口自然没多少生意。经济实力强,往来便利,港口自然生意红火。所以建超大港口的地儿,往往经济实力超强!
盘到这儿,一个优秀的港口长啥样,咱们差不多是摸清楚了,主要看下面五项指标:不冻指数、不淤指数、避风指数、水深指数、经济指数。
7.2 中国港口大测评
从水深的情况来看,江河的深度,肯定比不上大海的深度,所以河港相对小一些,海港相对大一些。
从温度的情况来看,南方暖和,常年不冻,北方冬天可能封冻,所以——北方港口可能受限,南方港口一般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从经济的情况来看,城市经济越好,越能拉动附近的港口发展,所以——大城市附近,容易出大港口。
至于淤积,各地都不太一样,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世界港口TOP10里面,有七八个都是咱中国的港口。
舟山港的大部分港区,都在浙江的舟山群岛上。这里岛屿密布,能避风;气候温暖,全年不冻;加上湾阔水深,算得上顶级良港!
洋山港
在舟山群岛里,还坐落着一个属于上海的洋山港。
上海当然不缺港口,但缺深水港。上海坐落在长江口,泥沙老搁这儿淤积,河道特别浅,水深达不到15米的标准。上海作为全班经济的领头羊,生意分分钟几百万上下。港口不够深,大船进不了港,外贸生意就有白白流走的风险。这不光是阿沪的损失,也是中国整个大班级的损失。所以上海需要一个深水港,一个超大港口。自己没有,周围有没有合适的呢?还真有。洋山港,在海里。洋山港不仅离上海很近,还很适合做超大港口。所以,上海专门向浙江借了这块风水宝地,耗时18年,建起了一座深水良港——洋山深水港。所以,洋山港户口在外地,人在上海打工,简单来说就是:上海哪怕借地,都要在这儿建港,那么问题来了:
7.2.1 洋山港有啥好的?
洋山港:别说,洋山港的自然条件那是相当不错。四季温暖,终年不冻。有岛链屏障,可以防风。不冻、不淤、防风、够深,至于经济嘛……上海的经济,还用多说吗?
7.2.2 洋山港如何建成?
吹填造陆
比如,原本的海岛太小太碎,空间不够,建设施展不开。所以,需要吹填造陆。这可是个大工程,过程可以简单粗暴地分成这么两步:第一步,将小岛围起来;第二步,将泥沙吹进圈内。洋山港的吹填规模超过1亿立方米。
东海大桥
再比如,港口建成之后,它只能和上海隔海相望。对,它们俩就这么干巴巴地大眼瞪小眼。货物要在海洋和陆地之间顺畅地运输,缺少一条通道。所以,需要建桥!这座桥,就是全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
这下可以正式投入运营了,开工!结果洋山港的订单直接爆满,船挨船,货挤货,得想办法提升港口的效率。所以,需要打造自动化码头,这就诞生了——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在这里,机器自己会动。车子自己会跑。大部分操作只需要摁摁电脑,远程搞定,不知道的还以为穿越到了流浪地球时代。
插一句,上海洋山深水港和上海的外高桥等港区加一块儿,统称上海港。
从2002年到2020年,无数人贡献了自己的汗水与智慧,终于把小小海岛打造成了如今的超级大港。也正因为有了洋山港的帮助,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才能连年噌噌地涨,目前已经稳坐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的宝座。
拥抱世界,就看洋山港!
八 番外篇——中国第一高楼,都有哪些黑科技?
各省各自的特色建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学们技术水平有限,搭的建筑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西南水多,就建高脚楼。西北土多就挖窑洞。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筑上的各种局限已经被打破。不管什么地儿,都能盖楼,而且越盖越高,发展成了——摩天大楼。
在整个班级里,最显眼、最出名的摩天大楼,要数陆家嘴三件套。上海金茂大厦420.5米,1998年建成。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2008年建成,上海中心大厦,632米,2016年建成。
问题来了,为啥这仨都扎堆在陆家嘴?这就要说回到1990年,上海想搞个浦东新区惊艳全班,陆家嘴片区是重点区域。这里寸土寸金,要想增加使用面积,只能盖高楼。另外,要想把陆家嘴的名声打出去,盖点儿高楼作为地标,也是个不错的手段。于是,就有了这些牛气冲天的高楼大厦。其中,值得一说的,是目前世界第三高、中国第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地上127层,地下5层。这么高的楼层建筑,建设难度也很大。
8.1 上海中心大厦,有多难建?
不管是什么建筑,只要戳在那儿,就会一直受力。但只要受力达到平衡,大楼就能站得稳。因此,盖楼的第一要义,就是确保大楼要:稳。
上海的地质我们之前聊过,这里大半的土地,是长江用泥沙堆积出来的,十分松软。所以建设上海中心大厦,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两个:重量过大,地基不稳;沿海风大,容易晃动。
8.2 上海中心大厦,有啥黑科技?
8.2.1 地基不稳?来个加强版
基桩里留了一些孔洞,然后用高压枪往孔洞里注入混凝土,填满。这样一来,基桩更稳定,也大大提升了地基的承重能力。这就是钻孔灌注桩技术,大家了解一下就行。打完基桩,还得往上盖个底板。这个底板要求也很高,不仅要厚,而且要十分牢固。因此,为了确保底板的强度,用混凝土浇灌的时候,需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
8.2.2 容易晃动?拗造型,上设备
先看拗造型,用造型打散风力。
我们先来看看,一般的四方形大厦是怎么被大风吹晃的。一阵风吹过大厦,会在大厦两侧形成一些旋涡。这些旋涡,会在大厦两侧轮流出现。有旋涡不打紧,关键是旋涡出现时,风还有一个特点:有旋涡这边,风跑得贼快。而没有旋涡的另一边,风跑得慢,堵得就跟内环高架似的。烧脑的部分来了,在物理学中,有这样一条原理:伯努利原理。哪边空气流得慢,哪边受的力就大。
整体而言,大厦总会往有旋涡的那边偏。如果风一直吹,大厦两边会不断形成旋涡,从而使大厦不停地往两边晃动。这种现象,学名叫旋涡脱落,很影响高楼大厦的稳定性。
建筑的外形不同,大楼受到的风力也会发生变化。为了让上海中心大厦保持稳定,它的造型被设计得十分别致。看到了吗?既拧巴又圆润。大厦造型拧巴点儿,受到的风力能被分散掉。
因为上海中心大厦每个高度上的形状不规则,所以同一时间,风吹过的时候:综合下来,受到的力相互抵消,所以大厦就稳了。而大厦造型圆润点儿,空气流过的时候会很丝滑,受到旋涡脱落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正是依靠这种既拧巴又圆润的造型,上海中心大厦受到的风力比普通大厦小了四分之一左右。所以呢,做人不要太方。
那它是怎么减震的呢?大厦受到外力时,其实是得到了额外的能量,会玩儿命地晃悠。如果这些能量可以被分走一点儿,那它的晃动程度就能减弱不少。所以这个时候,阻尼器就该登场了。大厦受力,得到能量,晃悠起来。同时,大厦把能量分给了阻尼器。这样,大厦的能量少了,晃悠的幅度也就小了。这就是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其实很好理解,想想挨揍的时候:阻尼器就是垫背的,而且它有办法把这些能量消耗掉。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采用了世界首次运用到摩天大楼上的——电涡流阻尼技术。这个阻尼器最大的优势是,能通过磁生电来消耗自身的能量,从而更加耐用。
8.3 上海中心大厦,打造绿色标杆
而作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水电用量更是翻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为了环保节能,就需要把上海中心大厦打造成——绿色建筑!
而作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水电用量更是翻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为了环保节能,就需要把上海中心大厦打造成——绿色建筑!
大厦需要用电,那就从大自然借电。大厦楼顶安装了270台风力发电机,可以发电供大楼照明使用。
大厦需要照明,那就从大自然借光。大厦的外墙是玻璃幕墙,专门用来透光。不仅如此,这块玻璃幕墙还是双层的。中间的缓冲区,能延缓内外温度的交换,是个纯天然的保温层,冬暖夏凉,节能省电。
靠着这些手段,上海中心大厦的节能效果十分显著,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过日子嘛,就是要精打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