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渐进式遍历
scan
数据库管理命令
切换数据库
获取当前数据库key的个数
删除当前数据库所有的key
删除所有数据库中所有的key
RESP协议
渐进式遍历
Redis使用scan命令进行渐进式遍历键,进而解决直接使用keys获取键时可能出现的阻塞问题(因为keys是一次性把整个redis中所有的key都获取到,一下子拿太多的key,可能会阻塞服务器),每次scan命令的时间复杂度是O(1),但是要完整的完成所有键的遍历,需要执行多次scan,整个过程如下:
- cursor光标,指向当前遍历的位置,从这个位置开始往后遍历
- 光标设置成0,意味着这次遍历是从头开始获取的
- 当scan返回的下次位置为0时,遍历结束
- 返回值的第一部分“2”、“7”,“0”是告诉你下次遍历,光标从哪开始,cursor不能理解成下标,不是一个连续递增的整数,仅仅是一个字符串
- 返回值的第二部分是真正遍历到的内容
渐进式遍历其实是一组命令,这一组命令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
scan
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键的遍历
语法:
scan cursor [MATCH pattern] [COUNT count] [TYPE type]
- MATCH pattern
- COUNT count 限制这一次遍历能够获取到多少个元素,默认是10,此处的count只是一个建议,和实际返回的key的个数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不会差很多
时间复杂度:O(1)
返回值:下一次scan的游标(cursor)以及本次得到的键
在遍历的过程中,redis服务器不保留任何状态,遍历可以随时中断,不会对服务器有任何影响。
渐进性遍历scan虽然解决了阻塞的问题,但如果在遍历期间键有所变化(增加、修改、删除),可能导致遍历键的重复遍历或者遗漏,这点务必在实际开发中考虑
数据库管理命令
mysql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database,一个mysql服务器上可以有很多个database,一个database上可以有很多个表。
redis也是有database这样的概念的,只不过不像mysql那样可以随意创建/删除数据库,redis中的database是现成的,咱们用户不能创建新的数据库,也不能删除已有的数据库,默认redis给咱们提供16个数据库,0-15,这16个数据库中的数据是隔离的,相互之间不会有影响,默认情况下使用的数据库就是0号。
redis提供了几个面向数据库的操作,分别是dbsize、select、flushdb、flushall命令。
切换数据库
select dbindex
- dbindex:0~15
- 默认是在0号数据库
获取当前数据库key的个数
dbsize
删除当前数据库所有的key
flushdb [ASYNC | SYNC]
- ASYNC:异步的
- SYNC:同步的
删除所有数据库中所有的key
flushall
RESP协议
之前介绍的主要是redis的基本操作/命令,都是在redis命令行客户端,手动执行的。这种方式不是我们日常开发中主要的形式,更多的时候是使用redis的api来实现定制化的redis客户端程序,进一步操作redis服务器。
redis自定义的应用层协议是RESP
redis客户端服务器采用resp协议,客户端给服务器发送的是redis命令,(bulk string字符串数组的形式发送)
优点:
- 简单好实现
- 快速进行解析
- 肉眼可读
规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