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一、采用ACO求解 TSP
- 二、 旅行商问题
- 2.1 实际例子:求解 6 个城市的 TSP
- 2.2 ==**求解该问题的代码,代码(完整代码关注底部微信公众号获取)**==
- 2.3 代码运行过程截屏
- 2.4 代码运行结果截屏(后续和其他算法进行对比)
- 三、 ==如何修改代码?==
- 3.1 减少城市坐标,如下:
- 3.2 增加城市坐标,如下:
- 四、 蚁群算法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 原理
- 4.1 ACO算法定义
- 4.2 ACO算法的基本思想
- 4.3 ACO算法的工作原理
- 4.4 ACO算法的参数
- 4.5 ACO算法的优缺点
- 4.5.1 优点
- 4.5.2 缺点
- 4.6 ACO算法的应用场景
一、采用ACO求解 TSP
完整代码关注博客底部微信公众号获得!
求解代码在文中,后续会出其他算法求解TSP问题,你们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只需要会改代码即可。
用来对比此专栏的
遗传算法(GA算法)求解实例—旅行商问题 (TSP)
粒子群算法(PSO算法)求解实例—旅行商问题 (TSP)
模拟退火算法(SA算法)求解实例—旅行商问题 (TSP)
注意每次运行SA算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太一样。
我知道大家对原理性的东西不感兴趣,我把原理性的东西放在后面,大家如果需要写数模论文可以拿去,但是记得需要改一改,要不然查重过不去。
二、 旅行商问题
2.1 实际例子:求解 6 个城市的 TSP
假设有 6 个城市,其坐标如下:
城市 | X 坐标 | Y 坐标 |
---|---|---|
0 | 10 | 20 |
1 | 30 | 40 |
2 | 20 | 10 |
3 | 40 | 30 |
4 | 10 | 10 |
5 | 50 | 20 |
目标是找到一个经过所有城市且总距离最短的路径。
2.2 求解该问题的代码,代码(完整代码关注底部微信公众号获取)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random
# 定义城市坐标
cities = np.array([
[10, 20],
[30, 40],
[20, 10],
[40, 30],
[10, 10],
[50, 20]
])
# 计算两城市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
def calculate_distance(city1, city2):
return np.sqrt(np.sum((city1 - city2) ** 2))
# 运行蚁群算法
best_path, best_distance = ant_colony_optimization(cities)
print("Best path:", best_path)
print("Best distance:", best_distance)
2.3 代码运行过程截屏
2.4 代码运行结果截屏(后续和其他算法进行对比)
三、 如何修改代码?
这一部分是重中之重,大家参加数学建模肯定是想跑出自己的结果,所以大家只需要把自己遇到的数学问题,抽象成TSP问题,然后修改代码的城市坐标,然后运行即可。
# 定义城市坐标
cities = np.array([
[10, 20],
[30, 40],
[20, 10],
[40, 30],
[10, 10],
[50, 20]
])
3.1 减少城市坐标,如下:
# 定义城市坐标
cities = np.array([
[10, 20],
[30, 40],
[20, 10],
[40, 30]
])
3.2 增加城市坐标,如下:
# 定义城市坐标
cities = np.array([
[10, 20],
[30, 40],
[20, 10],
[40, 30],
[30, 40],
[20, 10],
[10, 10],
[50, 20]
])
四、 蚁群算法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 原理
4.1 ACO算法定义
蚁群算法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 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由 Marco Dorigo 于 1992 年提出。蚁群算法模拟了自然界中蚂蚁群体寻找最短路径的行为,利用蚂蚁在行走过程中留下的信息素来引导后续蚂蚁选择路径。通过不断迭代和信息素更新,算法逐渐找到问题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ACO 主要用于求解组合优化问题,如旅行商问题 (TSP)、背包问题、车辆路径问题等。
4.2 ACO算法的基本思想
蚁群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息素 (Pheromone) 的正反馈机制来逐步优化解。蚂蚁在行走过程中会释放信息素,信息素的浓度与路径的质量(通常是路径的长度或花费的时间)有关。路径越短,信息素越浓,后续蚂蚁选择该路径的概率就越高。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多次迭代不断强化优质路径,逐渐逼近最优解。
4.3 ACO算法的工作原理
-
初始化:
- 在图的每条边上初始化一个较小的信息素值,表示蚂蚁可以选择的路径。
- 设置蚂蚁数量、最大迭代次数、信息素挥发系数、信息素重要性因子
α
和启发信息重要性因子β
等参数。
-
蚂蚁构建解:
- 每只蚂蚁从随机选择的起始节点出发,按照一定的概率规则选择下一个节点(城市)。
- 选择下一个节点的概率
P_{ij}
由信息素浓度和启发信息共同决定:
P i j = ( τ i j ) α ⋅ ( η i j ) β ∑ k ∈ allowed ( τ i k ) α ⋅ ( η i k ) β P_{ij} = \frac{(\tau_{ij})^\alpha \cdot (\eta_{ij})^\beta}{\sum_{k \in \text{allowed}} (\tau_{ik})^\alpha \cdot (\eta_{ik})^\beta} Pij=∑k∈allowed(τik)α⋅(ηik)β(τij)α⋅(ηij)β
其中:- τ i j \tau_{ij} τij 是节点 i i i 和 j j j 之间的信息素浓度。
- η i j = 1 d i j \eta_{ij} = \frac{1}{d_{ij}} ηij=dij1是节点 i i i 和 j j j 之间距离的倒数,表示启发信息(距离越短,选择的概率越大)。
- α \alpha α 和 β \beta β 分别是信息素和启发信息的重要性因子。
-
路径评估:
- 每只蚂蚁在构建完一条完整路径后,计算路径的总距离(或其他目标函数值)。
-
信息素更新:
- 信息素挥发:为了避免信息素无限积累,所有路径上的信息素会以一定比例挥发:
τ i j ← ( 1 − ρ ) ⋅ τ i j \tau_{ij} \leftarrow (1 - \rho) \cdot \tau_{ij} τij←(1−ρ)⋅τij
其中,(\rho) 是信息素挥发系数,取值在 (0, 1) 之间。 - 信息素增量:每只蚂蚁根据其找到的路径长度在路径上留下信息素:
τ i j ← τ i j + ∑ 所有蚂蚁 Δ τ i j k \tau_{ij} \leftarrow \tau_{ij} + \sum_{\text{所有蚂蚁}} \Delta \tau_{ij}^{k} τij←τij+所有蚂蚁∑Δτijk
其中, Δ τ i j k = Q L k \Delta \tau_{ij}^{k} = \frac{Q}{L^{k}} Δτijk=LkQ, L k L^{k} Lk 是蚂蚁 k k k 找到的路径长度, Q Q Q 是常数。
- 信息素挥发:为了避免信息素无限积累,所有路径上的信息素会以一定比例挥发:
-
迭代和终止:
- 重复步骤 2-4,直到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找到满意解。
4.4 ACO算法的参数
- 蚂蚁数量:每次迭代中构建路径的蚂蚁数量,通常取值与问题规模相关。
- 信息素重要性因子 (
α
):控制蚂蚁在路径选择时对信息素的依赖程度。α
越大,蚂蚁对已有路径的信息素依赖程度越高。 - 启发信息重要性因子 (
β
):控制蚂蚁在路径选择时对启发信息(如距离的倒数)的依赖程度。β
越大,蚂蚁对距离的依赖程度越高。 - 信息素挥发系数 (
ρ
):控制信息素的挥发速率。较大的挥发率会使得历史信息素影响较小,有助于探索新路径。 - 常数 (
Q
):用于控制信息素增量的规模,通常根据问题的特点进行设置。
4.5 ACO算法的优缺点
4.5.1 优点
- 强大的全局搜索能力:ACO 通过多只蚂蚁的并行搜索和信息素的正反馈机制,能够有效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
- 适应性强:算法能够动态调整信息素的分布,自适应地寻找问题的最优解,适用于各种组合优化问题。
- 易于并行化:每只蚂蚁独立构建解,适合并行计算。
4.5.2 缺点
- 收敛速度较慢:由于依赖于大量蚂蚁的并行搜索和信息素更新,ACO 的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 参数敏感:ACO 对参数(如蚂蚁数量、信息素重要性、启发信息重要性等)较为敏感,需要进行调优以获得最佳效果。
- 计算复杂度高:在大规模问题中,计算复杂度较高,尤其是在信息素更新阶段。
4.6 ACO算法的应用场景
- 旅行商问题 (TSP):寻找经过所有城市的最短路径。
- 车辆路径问题 (VRP):寻找最优的车辆调度路径。
- 任务分配和调度:如生产调度、工作车间调度问题等。
- 网络路由优化:在计算机网络中寻找最优的路由路径。
- 图像处理:图像分割、边缘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