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数仓架构演变
一、传统离线大数据架构
二、Lambda架构
三、Kappa架构
四、混合架构
五、湖仓一体架构
六、流批一体架构
数仓架构演变
20世纪70年代,MIT(麻省理工)的研究员致力于研究一种优化的技术架构,该架构试图将业务处理系统和分析系统分开,即将业务处理和分析处理分为不同层次,针对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架构设计原则,MIT的研究员认为这两种信息处理的方式具有显著差别,以至于必须采取完全不同的架构和设计方法。但受限于当时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个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1991年,比尔·恩门(Bill Inmon)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关于数据仓库的书《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标志着数据仓库概念的确立。该书定义了数据仓库非常具体的原则,这些原则到现在仍然是指导数据仓库建设的最基本原则。比尔·恩门(Bill Inmon)主张自上而下的建设企业级数据仓库EDW (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这个过程中信息存储符合第三范式,结构如下:
由于企业级数据仓库的设计、实施很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数据模型设计,在企业级数据仓库中,Inmon推荐采用3范式进行数据建模,从而无法支持决策支持(DSS -Decision Suport System )系统的性能和数据易访问性的要求,即:数据存储方式严格按照范式建模方式,导致数据分析效率低下。很多公司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数据仓库遭到失败。
同时期,拉尔夫·金博尔(Ralph Kimball)提出自下而上的建立数据仓库,整个过程中信息存储采用维度建模而非三范式,思路如下:
维度建模方式没有采用三范式方式设计存储数据,适用于数据分析场景,以上设计方式构建数据仓库实施难度大大降低,并且能够满足公司内部部分业务部门的迫切需求,在初期获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很快,他们也发现自己陷入了某种困境:随着数据集市的不断增多,这种架构的缺陷也逐步显现,公司内部独立建设的数据集市由于遵循不同的标准和建设原则,以致多个数据集市的数据混乱和不一致,解决以上问题,还需回归到范式建模。
1998年,Bill Inmon提出了新的BI架构CIF(Corporation information factory),CIF的核心是将数仓架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比如常见的ODS、DW、DM等,每层根据实际场景采用不同的建设方案,现在CIF已经成为建设数据仓库的框架指南。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今天数据仓库建设理论也是基于CIF架构建设方案演化而来。同时数据仓库的概念越来越精确,数据仓库定义如下: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可简写为DW或DWH。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简单的数据堆积)、相对稳定的、反应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数仓中的数据是有组织有结构的存储数据集合,用于对管理决策过程的支持。
关于详细的数仓建模理论可参考:大数据基础:数据仓库建模概述-CSDN博客
一、传统离线大数据架构
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量暴增,大数据时代到来。Hadoop生态群及衍生技术慢慢走向“舞台”,Hadoop是以HDFS为核心存储,以MapReduce(简称MR)为基本计算模型的批量数据处理基础设施,围绕HDFS和MR,产生了一系列的组件,不断完善整个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例如面向KV操作的HBase、面向SQL分析的Hive、面向工作流的PIG等。以Hadoop为核心的数据存储及数据处理技术逐渐成为数据处理中的“中流砥柱”,部分技术栈如下图所示:
这个时期,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随着信息化工具的升级和新工具的应用,数据量变的越来越大,数据格式越来越多,决策要求越来越苛刻,数据仓库技术在大数据场景中被广泛使用。大数据中的数据仓库构建就是基于经典数仓架构而来,使用大数据中的工具来替代经典数仓中的传统工具,架构建设上没有根本区别。在离线大数据架构中离线数仓结构如下:
随着数据处理能力和处理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批处理模式无论如何提升性能,也无法满足一些实时性要求高的处理场景,流式计算引擎应运而生,例如Storm、Spark Streaming、Flink等。
以上离线大数据架构不能够处理实时性业务,早期,很过公司都是基于Storm来处理处理实时性比较强的业务场景,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上线,大家发现,其实批处理和流计算配合使用,才能满足大部分应用需求。而对于用户而言,其实他们并不关心底层的计算模型是什么,用户希望无论是批处理还是流计算,都能基于统一的数据模型来返回处理结果,于是Lambda架构被提出。
二、Lambda架构
在Lambda架构中,为了计算一些实时指标,就在原来的离线数仓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实时计算的链路,并对数据源做流式改造:把消息发送到消息队列中(大数据中常用Kafka),实时计算去消费消息队列中的数据,完成实时指标计算,推送到下游的数据服务中去,由数据服务层完成离线与实时结果的合并。
Lambda架构中数据从底层的数据源开始,经过各种各样的格式进入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中经过Kafka、Flume等数据组件进行收集,然后分成两条线进行计算。一条线是进入流式计算平台(例如 Storm、Flink或者Spark Streaming),去计算实时的一些指标,保证数据实时性;另一条线进入批量数据处理离线计算平台(例如Mapreduce、Hive,Spark SQL),去计算T+1的相关业务指标,这些指标需要隔日才能看见,保证数据有效、准确性。
根据实时业务统计的复杂程度Lambda架构也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离线数据+实时处理链路(传统实时开发)
根据实时链路中实时指标计算的复杂程度,开始实时业务不复杂,都是“烟囱(cong)式”开发设计,不需要构建实时数仓,我们可以选择不分层,这种场景下Lambda架构中是由离线数仓和实时业务处理部分组成,这部分实时还达不到叫做实时数仓阶段,只能叫做实时处理链路,其结构如下:
注意:“烟囱式”开发:在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通常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它们分别由企业的各个不同部门、在各种不同历史时期、为满足各种不同业务目的而开发。由于数据格式没有统一规范,相互之间没有联通、数据更没有整合,像一个个烟囱,因此称其为“烟囱式系统”。同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各个数据处理程序之间不能很好做到数据规范统一、处理数据流程统一、数据复用,各自独立,叫做“烟囱式”开发。
2、离线数仓+实时数仓
随着企业实时业务增多,统计的实时指标越来越多,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在实时链路中更好的复用数据,这是就有必要在实时链路中加入数据分层设计,构建真正的实时数仓。这种场景下Lambda架构中是由离线数仓和实时数仓两部分组成,其结构如下:
以上Lambda架构中“实时处理链路”这种传统实时与“实时数仓”区别在于,传统实时“烟囱式”开发导致代码耦合问题严重,当需求越来越多,有时需要明细数据,有时需要OLAP分析,这种模式难以应付这些需求,缺少完善的规范。“实时数仓”在保证数据实时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数据基于数据仓库管理,更加统一规范化,稳定性和业务性更强。
在Lambda架构中流处理计算的指标批处理依然计算,最终以批处理结果为准,即每次批处理计算后会覆盖流处理的结果,这是由于流处理过程中不完善做的折中办法,由数据服务处理,其功能主要是合并离线计算和实时计算结果。例如:在统计实时交易订单时,可能实时统计的结果需要当日分钟级别向外展示,T+1后才能展示昨日总的交易订单数,显然,后者是T+1每日离线批处理统计结果,那么假设当日有些用户进行了订单取消有可能T+1后统计统计结果与当日实时展示数据出现不一致问题,那么这里就需要使用数据服务来进行处理,统一数据,决定如何使用数据。
Lambda数据架构成为每一个公司大数据平台必备的架构,它解决了一个公司大数据批量离线处理和实时数据处理的需求。Lambda架构的核心理念是“流批一体”,如上图所示,整个数据流向自左向右流入平台。进入平台后一分为二,一部分走批处理模式,一部分走流式计算模式。无论哪种计算模式,最终的处理结果都通过统一服务层对应用提供,确保访问的一致性,底层到底是批或流对用户透明。经历多年的发展,Lambda架构优点是稳定,对于实时计算部分的计算成本可控,批量处理可以用晚上的时间来整体批量计算,这样把实时计算和离线计算高峰分开,但是它也有一些致命缺点:
1、同样的需求需要开发两套一样的代码
这是Lambda架构最大的问题,针对同一个需求需要开发两套代码,一个在批处理引擎上实现,一个在流处理引擎上实现,在写好代码后还需构造数据测试保证两者结果一致,另外,两套代码对于后期维护也非常麻烦,一旦需求变更,两套代码都需要修改,并且两套代码也需同时上线。
2、集群资源使用增多
同样的逻辑需要计算两次,整体占用资源会增多。虽然离线部分是在凌晨运行,但是有可能任务多,在凌晨时造成集群资源使用暴增,报表产出效率就有可能下降,报表延迟对后续展示也有影响。
3、离线结果和实时结果不一致
在此架构中经常我们看到次日统计的结果比昨晚的结果要少,原因就在于次日统计结果和昨日统计结果走了两条线的计算方式:次日统计结果是按照批处理得到了更为准确的批量处理结果。昨晚看的结果是通过流式运行的结果,依靠实时链路统计出的实时结果(实时结果统计累加),牺牲了部分准确性。对于这种来自批量和实时的数据结果对不上的问题,无解。
4、批量计算T+1可能计算不完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企业中数据量级越来越大,经常发现夜间运行批量任务已经无法完成白天20多个小时累计的数据,保证早上上班前准时出现数据已成为部分大数据团队头疼的问题。
5、服务器存储大
由于批流两个过程都需要将数据存储在集群中,并且中间也会产生大量临时数据,会造成数据急速膨胀,加大服务器存储压力。
三、Kappa架构
随着Flink等流式处理引擎的不断完善,流处理技术相关的技术成熟发展(例如:Kafka、ClickHouse),针对Lambda架构的需要维护两套程序等以上缺点,LinkedIn的Jay Kreps结合实际经验和个人体会提出了Kappa架构。
Kappa架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进流计算系统来解决数据全量处理的问题,使得实时计算和批处理过程使用同一套代码。此外Kappa架构认为只有在有必要的时候才会对历史数据进行重复计算,而如果需要重复计算时,Kappa架构下可以启动很多个实例进行重复计算,方式是通过上游重放完成(从数据源拉取数据重新计算)。
Kappa架构就是基于流来处理所有数据,流计算天然的分布式特征,注定了他的扩展性更好,通过加大流计算的并发性,加大流式数据的“时间窗口”,来统一批处理与流式处理两种计算模式。其架构如下:
Kappa架构构建的数仓当之无愧称为实时数仓,Kappa架构最大的问题是流式重新处理历史的吞吐能力会低于批处理,但这个可以通过增加计算资源来弥补。重新处理数据看似比较麻烦,但在Kappa架构中并不复杂,其步骤如下:
- 选择一个具有重放功能,能够保存历史数据的消息队列,根据要求设置历史数据保存时长,例如:Kafka,可以设置保存全部历史数据。
- 当某个或某些指标有重新处理的需求时,按照新逻辑编写新的作业,然后从上游消息队列最开始地方重新消费数据,把结果写往一个新的下游结果表。
- 当新作业赶上进度后,切换数据源,读取新作业产生的结果表。
- 停止老的作业,删除老的结果表。
另外,Kappa 架构并不是中间结果完全不落地,现在很多大数据系统都需要支持机器学习(离线训练),所以实时中间结果需要落地对应的存储引擎供机器学习使用,另外有时候还需要对明细数据查询,这种场景也需要把实时明细层写出到对应的引擎中。
Kappa架构也有一定的缺点,其缺点例如:Kappa架构由于采集的数据格式不统一,每次都需要开发不同的Streaming程序,导致开发周期长。
四、混合架构
传统离线大数据架构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公司中实时业务需求,因为随着互联网及物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多多少少涉及一些流式业务处理场景。由Lambda离线数仓+实时数仓架构到Kappa实时数仓架构,都涉及到实时数仓开发,那么现实业务开发中到底使用Lambda架构还是Kappa架构?
我们可以先看下以上三个架构之间的区别:
对比项 | 传统离线大数据架构 | Lambda架构 | Kappa架构 |
实时性 | 离线(无法处理实时业务) | 离线+实时 | 实时(批流一体) |
计算资源 | 只有批处理 | 批和流同时运行,资源消耗大 | 只有流处理,资源开销小 |
重新计算时吞吐量 | 批处理全量处理,吞吐量大 | 批处理全量处理,吞吐量大 | 流式全量处理,吞吐较批处理全量要低一些 |
开发、测试难度 | 批处理一套代码,开发、测试、上线难度小 | 批处理和流处理相同逻辑两条代码,开发、测试、上线难度大 | 只需实现一套代码,开发、测试、上线难度相对较小 |
运维成本 | 维护一套引擎,运维成本小 | 维护两套引擎,运维成本大 | 维护一套引擎,运维成本小 |
通过以上对比来看,三者对比结果如下:
从架构上来看,三套架构有比较明显区别,真正的实时数仓以Kappa架构为主,而离线数仓以传统离线大数据架构为主,Lambda架构可以认为是两者的中间态。目前在业界中所说的实时数仓大多是Lambda架构,这是由需求决定的。
从建设方法上来看,实时数仓和离线数仓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数仓主题建模理论,产出事实宽表。另外实时数仓中实时流数据的join有隐藏时间语义,在建设中需注意。
从数据保障上来看,实时数仓因为要保证实时性,所以对数据量的变化较为敏感,在大促等场景下需要提前做好压测和主备保障工作,这是与离线数仓较为明显的一个区别。
目前在一些没有实时数据处理场景公司中,使用传统离线大数据架构居多,在这些公司中离线大数据架构性价比高,比较实用。
在一些涉及到实时业务场景的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到底选择哪种架构,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来决定。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规范的Lambda架构或者Kappa架构,可以是两者的混合,比如大部分实时指标统计使用Kappa架构完成计算,少量关键指标使用Lambda架构用批处理重新计算,增加一次校对过程。为了应对更广泛的场景,大多数公司采用这种混合架构,离线和实时数据链路都存在,根据每个业务需求选择在合适的链路上来实现。注意:这种方式并不是Lambda架构,例如:某企业有多个业务模块,某些业务模块需要运行在Lambda架构中,某些业务模块需要运行在Kappa架构中。
五、湖仓一体架构
随着数据湖技术的出现,使Kappa架构实现批量数据和实时数据统一计算成为可能。这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批流一体”,在业界中很多人认为批和流在开发层面上都统一到相同的SQL上处理是批流一体,也有一些人认为在计算引擎层面上批和流可以集成在同一个计算引擎是批流一体,比如:Spark/SparkStreaming/Structured Streaming/Flink框架在计算引擎层面上实现了批处理和流处理集成。
以上无论是在业务SQL使用上统一还是计算引擎上的统一,都是批流一体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批流一体还有一个最核心的方面就是存储层面上的统一。数据湖技术可以实现将批数据和实时数据统一存储,统一处理计算。我们可以将离线数仓中的数仓和实时数仓中的数仓数据存储统一合并到数据湖上,可以将Kappa架构中的数仓分层Kafka存储替换成数据湖技术存储,这样做到“湖仓一体”的构建。
“湖仓一体”架构构建也是目前各大公司针对离线场景和实时场景统一处理计算的方式。例如:一些大型公司使用Iceberg作为存储,那么Kappa架构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Kappa架构将变成个如下模样:
这条架构中无论是流处理还是批处理,数据存储都统一到数据湖Iceberg上,这一套结构将存储统一后,解决了Kappa架构很多痛点,解决方面如下:
- 可以解决Kafka存储数据量少的问题。目前所有数据湖基本思路都是基于HDFS之上实现的一个文件管理系统,所以数据体量可以很大。
- DW层数据依然可以支持OLAP查询。同样数据湖基于HDFS之上实现,只需要当前的OLAP查询引擎做一些适配就可以进行OLAP查询。
- 批流存储都基于Iceberg/HDFS存储之后,就完全可以复用一套相同的数据血缘、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 实时数据的更新。
上述架构也可以认为是Kappa架构的变种,也有两条数据链路,一条是基于Spark的离线数据链路,一条是基于Flink的实时数据链路,通常数据都是直接走实时链路处理,而离线链路则更多的应用于数据修正等非常规场景。这样的架构要成为一个可以落地的实时数仓方案、可以做到实时报表产生。
看似不错的架构也存在的痛点:
- 基于Iceberg作为中间层,延迟会比Kafka相比延迟很多,这个问题在某些实时场景是致命的。
- 如果使用Spark做离线链路,使用Flink做实时链路, 还是要保留两条链路,维护两套体系。
六、流批一体架构
理念:使用同一套 API、同一套开发范式来实现大数据的流计算和批计算,进而保证处理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
- 数据集成流批一体:离线与实时是否使用统一数据采集方式;如统一通过CDC或者OGG 将数据实时捕获推送到 kafka,批与流在从kafka中消费数据,载入明细层。
- 数据存储流批一体:离线与实时数据是否统一分层、统一存储,兼容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
- 处理逻辑流批一体:流与批处理是否使用统一SQL语法或者ETL组件,再通过底层分别适配流与批计算引擎,保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
- 计算引擎流批一体:流与批使用同一套计算引擎,从根本上避免同一个处理逻辑流批两套代码问题。
- 元数据流批一体:流与批使用同一套元数据管理系统,一方面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相互访问。
基于数据湖和Flink设计出如下的流批一体架构:
- 数据采集方面:Mysql binlog方面,统一使用Flink CDC作为同步工具,既可以对MySQL数据进行全量采集,又可以进行增量实时采集。
- 数据存储方面: 实时链路为降低延迟,依然使用Kafka作为消息缓存,但为了实现中间结果可查以及流批一体化,我们将Kafka中的数据实时同步到Hudi中进行存储。离线链路也是更用Hudi表进行存储。这样两条链路就做到了存储的统一实时的结果不需要修正时,就无需再跑离线任务。而离线任务可以直接使用实时的结果,也可以对结果进行修正。
- 数据计算方面:使用Flink作为计算引擎,利用Flink具备统一的框架处理有界和无界两种数据流的能力,使用Flink SQL和Flink Datastream进行开发。无论是离线的流程,还是实时的流程,都是一套引擎,一套计算逻辑,一套 SOL,一套UDF.一套开发人员,不存在两套开发成本,也不存在计实时和离线数据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 元数据管理方面:使用Hive作为统一的元数据管理,记录Mysql表、Hudi表、Kafka表、Doris表、Hive表等,从而实现离线和实时表元数据的统一管理。
-
📢博客主页:https://lansonli.blog.csdn.net
-
📢欢迎点赞 👍 收藏 ⭐留言 📝 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
📢本文由 Lansonli 原创,首发于 CSDN博客🙉
-
📢停下休息的时候不要忘了别人还在奔跑,希望大家抓紧时间学习,全力奔赴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