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2.1 衰减的概念
- 2.2 气体对电磁波的衰减
- 2.3 云对电磁波的衰减
- 2.4 雨对电磁波的衰减
- 2.5 雪对电磁波的衰减
- 2.5.1 干雪对电磁波的衰减
- 2.5.2 湿雪对电磁波的衰减
- 2.6 冰雹对电磁波的衰减
2.1 衰减的概念
衰减是电磁波能量沿传播路径减弱的现象。造成衰减的原因是当电磁波投射到气体分子或云、降水粒子时,一部分能量被散射,另一部分能量被吸收而转变为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从而使电磁波波能量沿传播路径减弱。因此,衰减是吸收和散射两种作用的总和。
为什么需要考虑衰减?因为衰减使回波图像、定量测量情况与实际情况之间出现偏差,造成回波的失真。了解衰减对雷达探测的影响,对于正确使用回波资料是十分重要的。
衰减的一般规律为:
P r = P r 0 K P_r = P_{r0} K Pr=Pr0K
上式中 P r P_r Pr 是考虑大气、云、降水等衰减时的平均回波功率, P r 0 P_{r0} Pr0 是不考虑大气、云、降水等衰减时的平均回波功率, K K K 为衰减因子,单位为 dB/千米。
2.2 气体对电磁波的衰减
大气中气体分子对雷达波的衰减主要是由于吸收引起的,散射可以忽略。吸收雷达波的大气气体主要是水汽和氧气。下图给出了水汽和氧气的衰减系数与波长(或频率)的关系。
上图可见,水汽在波长为 1.35cm 处有个衰减的极大值,在波长 0.9cm 附近有个极小值以及氧气在 0.5cm 波附近衰减系数可以达到 10dB/km。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波长大于 3cm 的衰减值已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除非探测距离很长。如波长为 5cm 时,总的衰减大约是 0.008dB/km,只有在被测目标大于 62km 时才会产生 1dB 的衰减。
2.3 云对电磁波的衰减
云滴是指半径小于 100μm 的水滴或水晶粒子。云造成的衰减主要由于吸收作用。对于现用的天气雷达波长来说,可以使用瑞利散射公式。云的衰减系数 K t c ( d B / k m ) K_{tc}(\mathrm{dB/km}) Ktc(dB/km) 与云区含水量 M ( g / m 3 ) M(\mathrm{g/m^3}) M(g/m3) 成正比,即:
K t c = K 1 M K_{tc} = K_1 M Ktc=K1M
式中, K t c K_{tc} Ktc 即为液态云滴的衰减系数; K 1 K_1 K1 是云中单位含水量的衰减系数。上式可看出云的衰减系数 K 1 K_1 K1 与波长、温度和粒子相态相关,三者关系可见下表:
具体来说:
- 当波长从 3cm 增加到 10cm 时,衰减系数减小近一个量级;
- 含水量相同时,水云的衰减系数比冰云大两个量级;
- 不含降水粒子的云含水量一般不超过 1 g / m 3 1\mathrm{g/m^3} 1g/m3,冰云中的含水量很少超过 0.5 g / m 3 0.5\mathrm{g/m^3} 0.5g/m3,通常小于 0.1 g / m 3 0.1\mathrm{g/m^3} 0.1g/m3,云对雷达的总衰减量很小,可以忽略;
- 云中液态水含量一般在 1 − 2.5 g / m 3 1 - 2.5\mathrm{g/m^3} 1−2.5g/m3,浓积云上部可达 40 g / m 3 40\mathrm{g/m^3} 40g/m3,冰云中的含水量很少超过 0.5 g / m 3 0.5\mathrm{g/m^3} 0.5g/m3,通常小于 0.1 g / m 3 0.1\mathrm{g/m^3} 0.1g/m3。当存在大片由液态水组成的含水量较大的云时,特别对短波长雷达,应该考虑衰减的影响。
2.4 雨对电磁波的衰减
雨滴是指半径大于 100μm 的水滴。实际观测发现,雨的衰减系数 K t r ( d B / k m ) K_{tr}(\mathrm{dB/km}) Ktr(dB/km) 与降水强度 I ( m m / h ) I(\mathrm{mm/h}) I(mm/h) 成近似的正比,即:
K t r = K 2 I γ K_{tr} = K_2 I^{\gamma} Ktr=K2Iγ
式中, K 2 K_2 K2 和 γ \gamma γ 均与波长和温度有关,随地域、降水类型不同而异。
雨对雷达波的衰减与波长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 当波长等于 10cm 时,甚至雨强达到 100mm/h,衰减系数也只有 0.03dB/km,因此雨的衰减可以忽略。
- 波长为 3.2cm 时,衰减相当严重,在往返穿过距离为 100km、雨强为 10mm/h 的降水区时,回波信号的衰减可达 15dB。
- 波长为 5.6cm 的雷达波,在往返穿过距离为 100km、雨强为 10mm/h 的降水区时,回波信号的衰减则为 3dB 以上。
- 毫米波雷达的衰减十分严重,一般不用来测雨。
由于衰减,雷达所显示的降水回波将小于实际的降水区,尤其是在降水区远离雷达的一侧。比如,利用雷达方程对 3cm 和 10cm 波长的雷达在考虑雨的衰减后计算的回波强度分布图如下:
图(b)和图(c)的雷达发射点均在图的左侧,可以看出对于 3cm 波长的雷达,雨区面积变小,发生了畸变,而且出现 V 型缺口。所以多暴雨地区应使用 S 波段,少暴雨地区应使用 C 波段。
2.5 雪对电磁波的衰减
雪片的形状比较复杂,要进行精确的理论计算比较困难。所以对雪的研究,只能将其形状简化。下面分干雪和湿雪两种情况讨论。
2.5.1 干雪对电磁波的衰减
如果雪是干的,而且密度较小,这时的形状因子起的作用很小,可以作为球形粒子来处理。若这种球形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就可以利用瑞利近似公式来计算它的衰减系数。
在 0℃ 时干雪散射引起的衰减可表示为:
K t s ( s ) = 3.5 × 1 0 − 2 I 2 λ 4 K_{ts}(s) = 3.5 \times 10^{-2} \frac{I^2}{\lambda^4} Kts(s)=3.5×10−2λ4I2
在 0℃ 时干雪吸收引起的衰减可表示为:
K t s ( α ) = 2.2 × 1 0 − 2 I λ K_{ts}(\alpha) = 2.2 \times 10^{-2} \frac{I}{\lambda} Kts(α)=2.2×10−2λI
将上两式相加,就获得干雪在 0℃ 时的衰减系数:
K t s = 3.5 × 1 0 − 2 I 2 λ 4 + 2.2 × 1 0 − 2 I λ K_{ts} = 3.5 \times 10^{-2} \frac{I^2}{\lambda^4} + 2.2 \times 10^{-2} \frac{I}{\lambda} Kts=3.5×10−2λ4I2+2.2×10−2λI
对于10 cm 波长的雷达波,干雪的衰减完全可以忽略;在较短的波长处,当距离 R R R 和降水强度 I I I 较大时,衰减值是很可观的,但它仍比雨的衰减要小。
2.5.2 湿雪对电磁波的衰减
如果干雪降到 0℃ 以上的气层时,就会变成湿雪。湿雪的衰减要比干雪大,因为湿雪外面包裹有一层水膜。波长为 3.2cm 时,若降水强度为 10mm/h,在球形情况下,湿雪的衰减接近干雪衰减的 4 倍。若再考虑形状因子的影响,湿雪的衰减还要大 10 倍。
2.6 冰雹对电磁波的衰减
冰雹对雷达的衰减比云、雨要严重得多。冰雹的尺度较大,所以冰雹的衰减必须用米散射理论公式来计算。但是,冰雹的形状及组成情况比较复杂,对冰雹衰减的理论研究比较困难,冰雹衰减的实际定量测量工作目前做得也不多。
当冰雹可以近似看作球形时,衰减是很可观的,特别是当外面包有一层水膜时衰减值更大。在有些情况下,3cm 的雷达波衰减可以达到 8dB/km。对 5cm 波长的雷达波,衰减也很大。因此,当 5cm 和 3cm 的雷达波束通过冰雹云后,会受到比较严重的衰减,雹云后面的云雨回波往往会变得很弱,甚至探测不到,造成回波范围和强度失真。
特别严重时,还会在雹云远离雷达的一侧出现如下图所示的 V 形缺口。在分析回波时,如果发现这样的 V 形缺口,一方面要注意,缺口后面还有回波;另一方面,V 形缺口本身也是判断强冰雹云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强调指出,由于 V 型缺口是由强冰雹衰减形成的,所以缺口的顶端必是正对着雷达站。